注册

夜雨寄北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全诗构思巧妙,时空回环往复。身在巴山,魂却飞回家园,最后还是回归于羁旅之地。清人桂馥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在时间上,“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也构成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由今日分离遥想他日欢愉,由巴山凄苦想象西窗温暖,又在西窗重逢的欢愉间回首巴山凄凉的往事,这不仅使得重逢更珍贵,更富有诗意,而且衬托出此时此刻的凄凉,同时又在凄凉之夜为自己孤苦的心灵带来几许慰藉。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题 解 

在《万首唐人绝句》中,这首诗题为《夜雨寄内》。“内”,指内人,妻子的别称。但人们考证,诗人写作此诗时,妻子王氏已经去世,故自《唐诗三百首》以来改为《夜雨寄北》。“北”,指北方,此指在长安的人。诗题改了,诗写给谁,也就成为一个问题。

有人仍认为这是诗人在巴蜀时写给妻子的。他们说,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另有人认为这首诗作于大中七年,其实,此诗写给谁并不重要。梓幕期间,商隐诗中一个突出主题,便是思念家乡和亲友。经历了太多的挫折,诗人漂泊无依的孤寂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强烈。这时他心目中的家乡,已经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虚化了的精神家园,一个能让疲惫的心灵得以休憩归依的地方。这首诗正表现了这样一种精神诉求。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首诗与其说是写给别人的,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的。 

句 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也不知道。今夜巴山正下着秋雨,雨水涨满了池塘。 

从第一句看,诗前省去了一段内容,比较实在的理解是,有人很关切地来信询问。但也很有可能没有任何人来信,孤独和期盼中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都只是在诗人的想象中进行。诗人苦涩地回答说“未有期”,自己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去!宦游漂泊的辛酸、有家难归的苦涩和对亲友的思念与歉疚,都深藏在这一个无奈的回答里。 

第二句是告诉对方自己身处的环境和心情。“巴山”,泛指东川一带的山。川东地区古代属巴国。时当深秋,夜雨连绵,池水暴涨,孤灯独对,清梦难成。多少苦雨冷风,多少凄凉哀愁!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述说,他仅仅是看似不经意、很客观地描写窗外的景色,构成一副迷蒙黯淡的画面。“涨”字有一种动荡感,它不仅暗示夜雨倾盆,而且和诗人动荡不息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呼应。它不仅写出了一种“东方式的意境”,一种凄楚的美,一种难以安宁的内心,而且有一种艺术的含蓄和精神的深度。“巴山夜雨”也便是游幕天涯、一生飘零的风雨。 

诗人客居异地,不写自己思念远方亲人,却从对方思念自己、询问归期写起;不直接写自己迷离失落的情绪,却写窗外的景象,可谓构思精细,语短情长。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能够在西窗之下和你共剪灯花,挑灯夜话,与你细细述说今日我在巴山雨夜的感受呢?“却”,还,再。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夜深不寐,遥想归期,其凄苦孤寂是不难想见的。可是,诗人马上跨越眼前的这一切,想象出一幅来日聚首的幸福景象。时间和空间都变了,情感的色调也变了,仿佛在一挑一剪之间,不仅一盏小小的烛火,整个压抑愁苦的生活都变得明亮起来。今夜的凄苦成为来日相逢的话题,想象中的幸福与烛火的明亮,又与凄凉的滞留形成一种强烈对比。 

诗的结尾又在未来的想象中回到现在。这就是《夜雨寄北》的结构,它体现了一种将发生在不同时空的经验和场景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的艺术。通过这种出人意想的艺术视野,诗人一层层写出人生不同的境遇。到最后,在一种奇异的转折中,“巴山夜雨”又出现了。它使诗产生一种前后呼应,但它本身已不再是同一事物。由于时间、境遇、心境对苦难的消解,人们往往在回忆之中,会给往昔的凄苦蒙上一层诗意的外罩。消失在时间深处的“巴山夜雨”也就成为一种不可忘怀的人生体验与情感纪念。当回首往事时,便有了一种沧桑过后的淡泊与温暖。 

评 解 

这首诗以难以承受的孤独愁苦开始,以对苦难的超越和对人生充满留恋的回首结束。

全诗构思巧妙,时空回环往复。身在巴山,魂却飞回家园,最后还是回归于羁旅之地。清人桂馥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在时间上,“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也构成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由今日分离遥想他日欢愉,由巴山凄苦想象西窗温暖,又在西窗重逢的欢愉间回首巴山凄凉的往事,这不仅使得重逢更珍贵,更富有诗意,而且衬托出此时此刻的凄凉,同时又在凄凉之夜为自己孤苦的心灵带来几许慰藉。 

在章法上,这首诗也别具匠心。“期”字两见,一为人问,一为己答。“巴山夜雨”重出,一为窗外实景,一为归后谈资。而以“何当”承前启后,化实为虚,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诗歌一般是要避免字句重复出现的,而这首诗却打破常规,构成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与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往复相互照应,朗朗上口,意味深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guoxueshangxi/201905/4890.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