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读诗 书庭蕉 王守仁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檐前蕉叶绿成林,长夏全无暑气侵。但得雨声连夜静,何妨月色半床阴。

书庭蕉

明代:王守仁

檐前蕉叶绿成林,长夏全无暑气侵。

但得雨声连夜静,何妨月色半床阴。

新诗旧叶题将满,老芰疏桐恨转深。

莫笑郑人谈讼鹿,至今醒梦两难寻。

相关阅读

明代文学

明代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昌盛而正统诗文相对衰微的时期。然而这种力量消长的变化并不表现于诗文数量的减少,而是表现在作品思想和艺术质量的蜕化。从时间上看,明代享国的时间分别大致与唐代和宋代相等,都是约三百年左右;从数量上看,明代诗文作家及作品的数量也远在唐宋之上。仅《千顷堂书目》著录的明人别集就大约有近五千种,《明诗综》收录的诗人也有三千四百多人;然而从质量上看,明代的诗文作家很难找到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在诗文方面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巨匠,缺乏唐宋诗文作家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

简介

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虽然也能够看到作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抒写的个人心理感受,但不足的是他们传达信息的手法基本上是模仿古人,没有或很少在艺术观念及方法上创立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天地。尽管如此,明代后期社会和文学的进步思潮仍然在诗文领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明代传统文学形式如此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社会方面来看,明代文学家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元末文人在远离政治旋涡的环境中所形成的隐逸心理和孤独性格在明初的政治高压统治下收到猛烈的重创,他们在血的事实面前,不得不再次承担其个人对封建政权的服从义务。魏晋和元代文人尽管也受到封建强权政治的挤压,但还有隐遁于山野之途。明代文人则连隐逸也会获罪,“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皆“罪至抄扎”。于是,从明初到隆庆之前的文坛一片沉寂就理所当然了。从嘉靖以后,社会上的进步思想开始抬头,明代中期以后的几个皇帝也因二百年的稳定而放松了警觉,而将经历更多地放在淫逸生活上,因此代表文人个人人格精神的公安派文学的一面世。其次,在思想方面,由于统治者官方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但另一方面,理学自身的变化也决定了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的相互迭替。理学对文学最大的影响是“文道合一”观念,是表现封建纲常思想、宣扬复古思想成明代前期文学的主流。而理学演变到后期,则成为进步文学思潮的旗帜。第三,从文学性事本身来看,传统的旧体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等经过唐宋等作家的努力,在内容、风格、形式、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而使明代的诗文作家感到望尘莫及,所以只能尽模仿遵从之能事。与此同时,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形式却获得了无限的生机,使旧体文学形式未免相形见绌。正统文人的才能只能局限于八股取试的樊笼里,而八股的体制显然不利于文人思想和情感的自由抒发,由此造成诗文等传统形式的萎缩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这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9/15948.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