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泰山高次王内翰司献韵 王守仁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欧生诚楚人,但识庐山高,庐山之高犹可计寻丈。若夫泰山,仰视恍惚,吾不知其尚在青天之下乎,其已直出青天上?我欲仿拟试作《泰山高》,但恐培塿之见未能测识高大,笔底难具状。

泰山高次王内翰司献韵

明代:王守仁

欧生诚楚人,但识庐山高,庐山之高犹可计寻丈。

若夫泰山,仰视恍惚,吾不知其尚在青天之下乎,其已直出青天上?

我欲仿拟试作《泰山高》,但恐培塿之见未能测识高大,笔底难具状。

扶舆磅礴元气钟,突兀半遮天地东。南衡北恒西泰华,俯视伛偻谁争雄?

人寰茫昧乍隐见,雷雨初解开鸿蒙。绣壁丹梯,烟霏霭䨴。

海日初涌,照耀苍翠。平麓远抱沧海湾,日观正与扶桑对。

听涛声之下泻,知百川之东会。天门石扇,豁然中开。

幽崖邃谷,襞积隐埋。中有逐世之流,龟潜雌伏,餐霞吸秀于其间,往往怪谲多仙才。

上有百丈之飞湍,悬空络石穿云而直下,其源疑自青天来。

岩头肤寸出烟雾,须臾滂沱遍九垓。古来登封,七十二主。

后来相效,纷纷如雨。玉检金函无不为,只今埋没知何许?

但见白云犹复起封中,断碑无字天外日月磨刚风。

飞尘过眼倏超忽,飘荡岂复有遗踪。天空翠华远,落日辞千峰。

鲁郊获麟,岐阳会凤。明堂既毁,闷宫兴颂。宣尼曳杖,逍遥一去不复来,幽泉呜咽而含悲,群峦拱揖如相送。

俯仰宇宙,千载相望。堕山乔岳,尚被其光。峻极配天,无敢颉颃。

嗟予瞻眺门墙外,何能彷佛窥室堂?也来攀附摄遗迹,三千之下,不知亦许再拜占末行。

吁嗟乎,泰山之高,其高不可极,半壁回首,此身不觉已在东斗傍。

相关阅读

如何评价王守仁?历史上有谁可以和他比肩?

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这一点应该是无争议的。所以王守仁所谓“文武双全”的文,绝非随便什么人能比得上的,起码也是朱熹等人的层次。考虑到明朝中后期基本是理学心学二分天下,以及理学是官方钦定学说,可以认为王守仁在儒学上的地位次于朱熹,但为明朝第一人。这是王守仁封圣的基础:儒学思想上的贡献以及在明朝儒学界广泛的影响力(后者更重要)。其次,王守仁懂军事。王守仁在军事上主要干了三件事,剿江西匪、平宁王叛、平两广土司乱。

第一件事,对手虽然不强,但王守仁所率更弱。江西匪患为祸多年,数任江西巡抚死的死跑的跑,愣是解决不了。轮到王守仁挂个赣南巡抚走马上任,朝廷从湖广派来的援军刚到,剿匪就已经成功一半了。等王守仁剿匪成功,朝廷准备从广东派遣的援军甚至还没集结。明史上说的是“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第二件事类似,王守仁路过丰城时听说宁王叛乱,赶紧跑到吉安府调兵,仅用35天平定宁王8万大军。明武宗朱厚照刚刚集结了数万大军正准备南下,就接到了王守仁的捷报。

总得来说,王守仁固然打了不少胜仗,但对手却不强,而体现实力的对手比如蒙古人女真人甚至倭寇,他又没打过。虽然从他剿匪平乱时游刃有余的表现来看,他的实力应该不止如此。但若仅从现有战绩判断,王守仁算不上是明朝军事水平最高的统帅之一,但算得上是上游水平。如果你把考虑范围缩小到文官,他虽弱于孙承宗、袁崇焕(有争议)等人,但也算是顶尖水平了。这是王守仁封圣的第二点,文官里顶尖的军事水平。

第三点,王守仁大节不亏。王守仁因反对刘瑾被贬,发迹后基本辗转于江西、两广,屡立大功却遭朝臣排挤难回中央,被人污蔑心有反意却能自证清白。算得上是忠心耿耿,为国为民。道德上大节不亏虽然是古代儒生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满足条件的人太多以至于这一点只能说是封圣的必要条件。

中国古代儒生脑子成天想着的就是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或者更进一步,用张载的话来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守仁其人,首先大节不亏,满足被吹的必要条件(立德)。其次儒学大师被人敬仰(立言)。再次精通军事战果累累(立功)。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在古代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其中儒学地位如王守仁这么高的更是绝无仅有。突然冒出来一个,简直就是儒生的共同偶像。你想象一下一个鹿晗之类明星的脑残粉怎么吹他们偶像的,你大概就能理解为啥有些儒生狂吹王守仁了。何况王守仁一生经历堪称传奇,直接当作起点小说主角都可以的那种(剧情我都想好了,开头得罪刘瑾被贬,“莫欺青年穷”),作为偶像有一群狂热粉丝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再者,明朝中后期心学占据儒学半壁江山,这些心学门徒基本都可以尊称王守仁一句老师。你吹你老师会有心理负担吗?怎么可能,老师越吊作为学生与有荣焉啊。

当然平心而论,我们讨论一个人是不是圣贤,不应该看他的功业,而应该看他的思想学说,不然孔孟也难称圣贤。从这方面看,王守仁确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儒,但也仅此而已了。如果你愿意给所有开宗立派的大儒一个圣贤的名头,他当然是圣贤。如果你不愿意,他当然就不是圣贤。当然,你也可以另给出一个圣贤的定义,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相关阅读

明朝文化的影响意义

明朝推翻了元朝残暴的民族压迫统治,恢复了中华衣冠制度,典章文物,审美情趣,把中华文化发扬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明朝第一次向西方世界全面展示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程度。 明朝文化保留和激扬了中国人的骨气,刚劲之气。明遗民王余佑(号五公山人) 和顾梦游 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对明朝深厚的感情。冯梦龙在明亡后迅速编印的《甲申纪事》中记载了许多上至朝臣,下至普通平民的忠烈之士殉国的事迹。明朝的遗民林古度说:“儿时一万历钱,佩之终身”,他有诗说“登高空忆梅花岭,买醉都无万历钱”明朝的遗民傅山有诗说:“苦楚四十年,矢作崇祯人”。明末农民军将领李自成的义子乃至义孙,最后成了拥护明朝最坚定,抵抗清军最顽强的力量,他们在南明时期,不再打自己的旗号了,而完全成了忠于明朝的力量。 到明朝中央政府已经消失,最后弹尽粮绝,重重围困,山穷水尽的时候,任何其他功利的想法实际上都已经不存在。而此时李来亨在茅麓山和整个大陆都已经沦陷的时候,仍旧打着明朝旗号抗清的明军将领,农民军已经变成了“明军”。 甚至姚雪垠的《李自成》的结尾,写到这最后的时候,反复强调的也不是他们的闯王李自成余部的身份,而是强调他们的明军身份。 

明朝文化灿烂繁荣,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也深受明朝文化的影响。 

明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继元朝之后继续深入吸取中国文化,其中起突出作用的,与宋、元代一样,仍是是日本的僧侣们。他们请求明朝赐予书籍,或自己觅购或接受他人赠送书籍。而他们索要或自己搜集的,大部分是宋、元的,少数是明初的书。总之,遣明使时期,那些在日本人中受中国文化浸润最深的以五山禅僧为代表的人们,利用入明的机会,继续表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渴望、追求与吸收,但又显出与过去时期不同的特点。当然,不仅日本僧人入明,也有明朝僧人去日本,为传播中国文化而努力。 明朝的时候,日本还派过遣明使,朝鲜在李朝时代的初年也向明朝派遣使节,据统计有300多次。 到了17世纪,日本的江户时代,中国儒家的朱子学,就是朱熹的理学,已经成为日本的官学,日本民间盛行的是阳明学。 在明朝灭亡之后,朝鲜认为清朝统治是蛮夷的统治,而朝鲜人自己的君王是明朝皇帝册封的,与清朝相比,自己国家的社稷则是正统。正是这样的对明朝的向往和对清朝的蔑视,使得朝鲜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自己已经模仿复制了明朝的文化。 琉球建国采纳明朝体制,从吏制、礼仪到教育制度与中国大陆并无二致,这样的好处是迅速将蒙昧时期的琉球一步带进发达的封建时代。21世纪的冲绳文化,还保留着浓郁的闽南风情。妈祖庙和孔庙依然是显眼的建筑。与日本本岛的民居喜欢雕上鱼形装饰不同,冲绳民居门前都蹲着一对“风狮爷”(当地人称嘻莎),这是久米村人从福建带来的华夏遗韵。击鼓、舞狮一直是琉球人的酷爱,琉球人还留有过春节的气息,在没有正月庆典的日本算是独树一帜。 明代是中越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较之宋、元各代均有重大的发展。而越南末代皇帝保大帝到20世纪时期还身着明朝服饰。 西方 明朝时期,欧洲天主教士的东来,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同时他们也将部分的中国学术传到西方,形成一种文化交流,不过他们传入中国的西学多,而传往西方的中学则较少。 中国经学的西传,利玛窦之来到中国广东,首将四书译为拉丁文,寄回义大利,此为四书西译之始,时为公元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继之在公元1626年(天启六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又将五经译为拉丁 文,并在中国杭州出版。后来到清代初年,一般西洋传教士纷纷大量的翻译中国经书,寄往欧洲,并盛称中国伦理哲单与政治思想的深湛,因而激起欧洲思想界的波澜,曾一度非常向往中国。 中国医药的西传,为永历王太后致送国书给教皇的波兰籍教士卜弥格,曾以拉丁文著中医示例一书,内容述有中国人看舌治病法,与医名二百八十九条,此为最早具体向西方介绍中国医学的一本书。 中国的美术工艺如丝织品与磁器,很早便由商人传入欧洲,唯中国式的庭园建筑则在明清之际才传入欧洲,且一度成为风气,这其间也多少受传教士的影响。 公元1750年英王的建筑师詹培士(W. Chambers)为肯特公爵(Kent)建筑了一所完全中国式的建筑,有雕栏、玉砌,有假山、浮屠。转瞬间这种风气流传到法国与德国,为一部分德法人所喜好。德国的卡赛尔伯爵特别建造了一座中国村。其一切布置都仿中国,甚至村中的女子都穿著中国服装。又有德国园艺家温赤(Ludwig A. Unyer)著书盛称中国的园亭建筑,小桥流水、楼台亭榭,极尽变化曲折之美,能引人人胜:非若欧洲建筑之徒事整齐崇峻,而全无合蓄者所能比。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9/15951.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