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古诗知多少——碧霞池夜坐 王守仁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宿尘?

碧霞池夜坐

明代:王守仁

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

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宿尘?

相关阅读

王阳明都说了什么?

心学源流

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他和陆九渊合称陆王学派,或称心学,肇始于程颢,经由陆象山和王守仁完成。

陆九渊,人称象山先生,江西人。他和朱熹是好朋友,在哲学见解上则有具体的分歧。

陆九渊关于“心”的概念

据说陆九渊和王守仁都经历了“顿悟”,从而确信他们的思想乃是真理。陆九渊有一天“读古书至’宇宙’两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王阳明的顿悟

在刘瑾迫害他的那个阶段,王阳明发现自己还有怕死的心,就非常困惑,他就想自己为什么还怕死。于是,在屋后弄了一个石墩子,每天在石墩子上打坐参悟。有一天夜里,他突然就手舞足蹈跳起来了,特别高兴,他顿悟了,说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也就是每个人心中自住着一个圣人,何必从外面去苦苦寻道呢。这句话就代表龙场悟道精神。这个话其实和释迦摩尼在顿悟以后的话几乎一样,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睹启明星突然顿悟 他说什么呢,他说:“咦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就是说众生 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都跟如来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妄想执着遮蔽了它,所以不能证得。所以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自在人心”,这个你可以把它对应为佛性。

知行合一

这个时候王阳明提出许多的有名的言论,比如“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到现在也广为引用。他还提出在事上磨炼这样的理念,古代儒生学习,一天到晚埋首书本,与社会脱节,而王阳明认为说什么叫知行合一,如果你知道了,但是你做不到,那不叫真知;如果你真的知道了,你就一定能做到;那么怎么代表你真的知道了,就是你真的做到了。这才叫知行合一。所以王阳明的教法让很多儒生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可以同样把圣人之学用在生活当中,用在政治当中,用在剿匪当中。

致良知

王阳明的这一生永远都在干一些和周围的人不一样的事,他敢于创新敢于去挑战,提出了创造性的心学,心学核心概念是致良知,这是王阳明在40多岁的时候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致良知你要从禅宗的角度讲就是你心中的那个主人翁何在,禅宗让你寻找内心的主人翁,从心学来看就是让你寻找你是不是凭着自己心中的那点良知做事.用我们都能理解的话来讲就是你做事的时候有没有正念,你讲书的时候都在讲书,这样就能够把书讲好。所以王阳明在打仗的时候就是打仗,讲课的时候就是讲课。

心学之所以能够获得那么多的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它不是一个空中楼阁似的理论,它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特别管用。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关系

王阳明解《大学》的“致知”为“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不但知是知非,知善知恶,这是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讲良知实践在行动上去,这与朱熹“向外物求道理”截然不同。“致良知”其实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并不是被大家误读的,只是抽象思维,只一味地想,而不动手去做。

也就是说“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就好比我们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事情,是我们的良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捶捶背,帮爸爸洗洗碗,让他们幸福安享晚年。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9/15996.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