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余秋雨《泥步修行》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泥步修行》是余秋雨教授系统阐释人生修行的归结性著作,用优雅的哲理散文写成。他把修行分为“破惑”、“问道”、“安顿”三大环节,并由此构成本书的三个部分。

余秋雨《泥步修行》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中国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青歌赛评委。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文化大革命”期间,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错划为“右派”,叔父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1969年—1971年,余秋雨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即下放五七干校)。1975年—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2011年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读者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余秋雨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余秋雨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余秋雨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泥步修行》是余秋雨教授系统阐释人生修行的归结性著作,用优雅的哲理散文写成。他把修行分为“破惑”、“问道”、“安顿”三大环节,并由此构成本书的三个部分。

“破惑”部分,仔细分析了人人都会遇到的“灾之惑”、“位之惑”、“名之惑”、“财之惑”、“潮之惑”、“仇之惑”的引诱和危险。作者逐一回顾自己在破除这每一个“惑”而达到“不惑”的过程中,如何使艰难的修行变得切实可行。

“问道”部分,作者从佛、道、儒和魏晋思想家的多重智慧中筛选出直接有助于修行的精神助力,这也使个人修行融入了千年共修。这一部分,又可看作是对中国宗教文化的当代萃取。

“安顿”部分,是全部修行的总结,也就是追踪修行者在经历了重重“破惑”、“问道”之后如何实现心灵安顿。本书提出了“生存基点”、“因空而大”、“天地元气”、“本为一体”、“相信善良”、“我在哪里”、“日常心态”这七个方面,概括了一个修行者终于上升为一个觉悟者的精神构建。

近年来网络上不断涌现标有余秋雨教授名字的大量诗句、美文、格言,内容全都有关人生修行。余教授说,只有这一本才是真的。

余秋雨的这本《泥步修行》是他的修行之中的思考的精华,这些天,有了它的陪伴,酷暑中也算是有一些清凉。对于余秋雨先生提到的位之惑,名之惑,财之惑,仇之惑,潮之惑,能够破除哪又是那么容易的呢?在现如今的社会上生活哪有那么容易,对比我自己而言,真真是还无法破除这些惑。虽说自己对物质看的比较淡,对于别人的评价也看的比较淡,但这些离余先生说的破惑还是很遥远。因此由此生出来的烦恼也就比较多,繁繁琐琐的就组成了一天天在迷雾中生活的日子。不过不管破惑到什么样的程度,心还是要想办法安顿,因为安顿的内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今天觉得很心安,明天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心又会重新不安起来。像余秋雨先生这样彻底解决内心种种之惑,因而能面对世间事务变化而心依然安放,也算是我辈努力的典范了。要看透现实生活的迷雾,是要学习一些佛学和道德经的观点的,这一点我现实是认同的,不要讲究是否要信佛或者信道教,而是要学习其思想,其思想精华能让你看透这世间的迷雾,但一时的看清不是什么难事,看本书,听君一席话,可能就有所觉悟,但那不是你的,难的就是在现实世界中工作生活,内心依然时刻保持清明。每隔一段时间适当的进行独自的旅行可能是一种很好的加固的形式。这样的独立思考,这样独立的时间去联结自然,这样独立的时间去反复理解佛学中的精华,这样独立的时间与自己相处,才能做到在回到现实世界中时也能安顿好内心,泰然处之。

经典语句摘录:

无数美若秋水的眼波,在阅读着一则充满套话的低劣报道;千万冰雪聪明的头脑,在面对着一则则故弄玄虚的愚蠢笑话,我们天天以极度的珍贵,兑换着极度的无聊。一路好奇,直到路的尽头。路的尽头,太有悬念了,乐章要结束了,会不会有一个奇特的高音而卷起满场掌声?如果在生命尽头还这么好奇,那么这个生命也实在是够轻松,够高贵的。经过终极思考,还要回到日常生活。起点和终点“首尾相衔”,构成了具有神奇生命的八卦涡旋。觉悟者的五大日常心态:留心茶饮;脚下无界;不问拳脚;百事无避;一路好奇。安顿,不能全靠已有经典,而必须由自己出场。一遍又一遍,再扣山门,再访庭院,反复比勘,选择,重组。最终,寻找到一种最自在,最简约的精神图谱,这就是心灵安驻的地方。精神修行的完整程序:我们破惑,我们问道,我们营造,我们栖息,我们安顿。昨天早上台风过境,大雨瓢泼,早高峰的喧闹都被雨声淹没了,当我走出楼门,卷起裤管,走进雨中的时候,顿时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卷起裤管光脚踩在田野上的感觉,瞬间觉得离天地如此之近,路上溅起的水花,以及急急流着的雨水好似奏起了最美的乐章,撑起伞走在马路边上的我脚步轻巧,心情愉悦,感觉世界就在脚下。这些书带给我的就是让我在生命中拥有多一些这样的美丽时刻。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haoshutuijian/zhongdiantuijian/201906/6871.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