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余秋雨《空岛》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空岛》,借用故事起源于和珅对财富的追逐,他想把中国最大的海盗——王直的宝藏收入囊中。多番寻访之后,黑衣人何求,朝着目标之一,扬州赵府的藏书楼——海叶阁出发。自此,秀才岑乙、黑衣人何求、赵府主人之女赵南、赵南的侍女小丝、藏书楼的诸位长老和扬州城里的老老少少,毫不相干的人们命运彼此牵连,连同海叶阁、梓园、辅仁书院这些传统文化的象征之地一起,卷入小石激起的千层巨浪之中,经受着种种考验。 

余秋雨《空岛》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中国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青歌赛评委。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文化大革命”期间,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错划为“右派”,叔父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1969年—1971年,余秋雨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即下放五七干校)。1975年—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2011年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读者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余秋雨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余秋雨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余秋雨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空岛》是余秋雨的长篇小说,由作家出版社推出。该书收入了《空岛》《信客》两部作品。《空岛》是一篇用历史纪实的手法完成的悬疑小说。

《空岛》,借用故事起源于和珅对财富的追逐,他想把中国最大的海盗——王直的宝藏收入囊中。多番寻访之后,黑衣人何求,朝着目标之一,扬州赵府的藏书楼——海叶阁出发。自此,秀才岑乙、黑衣人何求、赵府主人之女赵南、赵南的侍女小丝、藏书楼的诸位长老和扬州城里的老老少少,毫不相干的人们命运彼此牵连,连同海叶阁、梓园、辅仁书院这些传统文化的象征之地一起,卷入小石激起的千层巨浪之中,经受着种种考验。 

黑衣人究竟在寻找什么?岑乙如何被卷入其中?小丝与赵南有着怎样的联系?赵南的身上蕴藏了怎样的神秘?而空岛,究竟在何处?余秋雨先生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向人们讲述着从古至今的文化定律,大善大美,小丝小缕,相互维系,彼此相依。若硬生生的斩断牵绊,便只能从辉煌到没落、由追捧转为沉寂,留给人们的,只有凭吊和怀念。 [3] 

最终、岑乙和小丝在陆地的尽头相遇,他们找到了王直题诗的“武运岛”,武运,亦是五蕴,五蕴皆空,即为空岛。在海陆之界,他们找到了自己,也终于决定置身于“世”外。搁置自己,也搁置了争议,也许这才是与这个世界,最好的融合。空岛皆空,却蕴含了如此美丽的生命哲学。 

《空岛》与《信客》,是余秋雨先生的最新力作,与以往的作品相比,此番的故事更为纯粹,是绝对的小说。但余先生仍用他独有的叙事方式,以历史纪实的手法,将一个充满悬疑的故事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铺陈与伏笔,环环相扣,故事的结构紧凑而不紧张,叙述沉稳却不沉闷。一张一弛中,余先生笔下流淌出的大善大美与小丝小缕之间的牵绊,方能缓缓地流入读者心中。我们都走在《信客》之路上,可又有几人可以寻到《空岛》呢?

《空岛》这部作品的宣传语说它既是历史纪实,又是悬疑推理,两者都合我胃口,理所当然地纳入阅读计划。我是有意识回避作者是余秋雨这点去欣赏作品,以免有先入为主的成见。然而读着读着,余秋雨的印记越来越清晰:虽是小说,主人公也像极了人在旅途的作者,面对山山水水、人生际遇、特殊经历总不以单纯的描写带过,必要发表一些感慨,还不是三言两语。有时我会有种错觉,仿佛回到初中抱着写好作文的目的读余秋雨时,手中常备摘抄本,或励志或警世或哲理,随时动笔记下细细玩味。他不能点到即止让读者自己体会,他的文笔他的思想一定比读者描述得精准华丽,不写下来觉得可惜,时不时忘记这是本小说,是作者下意识地一再地提醒读者,主人公就是那个你我都再熟悉不过的学者型余秋雨,他并不是个小说家。

全书其实是两个故事,算是逸闻志,倒没觉得有很鲜明的悬疑性。《空岛》所占篇幅较长,故事不算复杂,可夺人眼球的点倒是不少,开篇也有提及:牵涉到中国最大文典《四库全书》、最大贪官和珅、最大海盗王直。不过光有这些猎奇点远远不够,后文并没有有力支撑将逸闻的奇趣延续到最后。那个天上人间的吴可闻倒可算是另一个看点,可惜一隐无踪,再没呼应。结尾更是丝毫悬念都没有通俗小说的惯有套路,说是悬疑推理真是言过其实了。相比之下,《信客》篇幅短,语言简洁,窃以为比前者略胜一筹。由小人物的命运起伏说起,穿插历史变迁,紧凑扎实,环环相扣,伏线也没有落空。虽然呼应得俗套了些,也算完整了,再加上点题升华主旨,一篇优秀的范文——差点忘记的余秋雨印记又跳出来了。

总之,这是一本以散文笔法写就的小说,不能以传统小说家的标准去看待或期许。既然怎样都无法淡出余氏印象,不妨把体裁放一边,单纯地去欣赏余氏足迹踏遍古今的文化之旅吧。

经典语句摘录:

1.自己和老汉都坐在舢板的横条板上,大海高于两脚,就在手边,却又从手边延伸到了天际,辽阔到没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它即便无意中一抖,歼灭了无数生灵,也不会有丝毫感应。此刻,小舢板薄薄的船底木板下面,就是万丈深渊。 

一个木板,一个老汉,就是我今天的全部依靠了,生命实在是琐小到了不值一提。这才感知,陆地上的仇冤格斗,血火成败,全被平实的泥土宠坏了。一宠坏,也就失控了,耍泼了。如果多到大海上来做做小舢板,或许会清醒一点。

2.但是,岑乙毕竟是从海叶阁出来的,读过太多的书,知道很多问题的答案比问题简单,更知道很多问题并没有答案。这就像,你看到一幅精妙绝伦的刺绣作品,就会有千百个问题向绣娘提出,如何选线,如何配色,如何锁边,如何埋针,如何转角,如何用褶……绣娘羞涩一笑,只轻声说了三个字:“顺着来。

3.天下的仇恨,多不真实,往往是各自谋生,各自无奈,各自受命,造成裂隙。双方又必定站在裂隙的边缘上,夸张了生死对立,在对立中难免有摩擦产生,全部积累为般般铁证,无法后退。

4.“在佛学中,五蕴,指人间种种蕴藉。世上很多强人,都觉得自己蕴涵强大,连通各方。王直是这样,和珅他们也是这样。结果呢?佛说,五蕴皆空,都空了。这个岛,就是见证。”岑乙说。 

“五蕴皆空,是不是有点悲哀?”小丝问。 

“不悲哀。空了,就有了这番美景,这般安静,就有了聊天的我们。所以,空是至悟。这岛叫五蕴岛,也就是空岛,至悟之岛。”岑乙说。 

小丝好一会儿不说话。 

岑乙问:“你在想什么?” 

小丝说:“我想,赵南虽然不在岛上,却一定入了空镜。她此刻所在,不管在何方,在天上,在凡间,也都是空岛。” 

岑乙赞叹道:“说得太好了!那就异地同岛吧,我们不走了,与她同在。” 

小丝又转身看了看岛的几个方向,说一声:“好美的终点!”

5.大美半隐,天下大美,至少有一半,人们看不到,即使看到了,至少有一半,人们难以领悟,大善大美,总在视听在外。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haoshutuijian/zhongdiantuijian/201906/6872.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