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村上春树《天黑以后》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天黑以后》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4年。该小说讲述少女玛丽的姐姐浅井爱丽突然一睡不起,玛丽为此心事重重

村上春树《天黑以后》

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亦擅长美国文学的翻译。

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村上现象”。2017年2月24日,长篇小说《骑士团长杀人事件》由日本新潮社出版。

村上春树的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

村上春树尽管骨子里是日本式的,但其视角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化了的。他往往用非日本的视角来审视、把握、感受日本社会的一切,用一种非日本的语言来诘问日本的当代话语。举个简单例子,小说主人公看的哲学书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文学作品是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托马斯·曼的《魔山》、赫尔曼·黑塞的《在轮下》;听的音乐自然清一色是西方的;就连在医院看护奄奄一息的病人讲的都是古希腊悲剧里的人物。

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的一体化。村上小说中经常出现类似寓言、神话等离奇荒诞的情节,如《寻羊冒险记》、《舞!舞!舞!》中的鼠和羊男,《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世界尽头”,《奇鸟行状录》中的zos房间等一系列情节等。

村上是通过使现实世界虚无化、使虚无世界现实化来讲人事物的本质的,他借此重新构筑现实世界,却又强调新的世界的虚无化本质,并在这一基础上把握存在的本质,把握自己意识的根。在村上那里,任何世界都归结为意识,而意识的根即是意识自己。

获奖记录

文学类

2015  安徒生文学奖(获奖)

2011  西班牙卡塔龙尼亚国际奖(获奖)

2009  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奖)

2009  第64届 每日出版文化奖 《1Q84》(获奖)

2007  朝日奖(获奖)

2007  第一届 日本早稻田大学坪内逍遥大奖(获奖)

2007  桐山环太平洋图书奖   《盲柳睡女》(获奖)

2006  捷克法兰兹卡夫卡奖   《Blind Willow,Sleeping Woman》(获奖)

2006  World Fantasy Awards 《海边的卡夫卡》 (获奖)

1999  桑原武夫学艺奖   《在约定的场所:地下2》(获奖)

1996  读卖文学奖    《奇鸟行状录》(获奖)

1985  谷崎润一郎奖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获奖)

1982  野间文艺新人奖  《寻羊冒险记》(获奖)

1979  群像新人文学奖 芥川奖候补 《且听风吟》(提名)

1980  芥川奖候补     《1973年的弹子球》(提名) 

《天黑以后》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4年。该小说讲述少女玛丽的姐姐浅井爱丽突然一睡不起,玛丽为此心事重重。一天夜晚,玛丽坐在快餐店看书时,遇见了姐姐以前的一个朋友高桥。恰好就在这个夜晚,高桥曾经打过工的情爱旅馆“阿尔法城”里,一个中国姑娘惨遭“客人”白川的毒打。因为听不懂中国话,女经理薰和服务生小麦、蟋蟀均不知所措。于是,高桥把懂中国话的玛丽介绍给了薰。在与薰和蟋蟀等人一起救助中国女孩的过程中,玛丽渐渐向她们及高桥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在蟋蟀和高桥的帮助下,玛丽解开了心结,满怀信心地等待着姐姐的醒来。

在《天黑以后》中,村上春树按照现时叙述的情节发生次序结构故事,形成整体时序上的顺叙框架。在此基础上于各章开头标明情节发生的具体钟表时间,以此映衬出小说人物的“活动时间”或“成长时间”与"睡眠时间"相互倒置这一生存范式,反映了都市人的自我分裂以及都市这一特定空间对人的自然属性的扭曲。另外,村上春树沿用以往的创作手法,通过安排小说人物讲述过去的方式构设倒叙。小说人物的个体讲述行为具有自我疗伤、自我认知的意味,反映了村上春树对存在与时间的"后视镜"式思考。 

《天黑以后》的故事开始于“23:56”,结束于次日“6:52”左右,时间跨度大约7个小时,并主要集中在深夜这一特定时段。一般而言,这一时段是人消除劳顿,就寝入梦的“睡眠时间”。但在小说中,随着夜晚愈加深沉,主要人物非但没有入睡,反而更加活跃地行动。小说各章不厌其烦地列出情节发生的具体钟表时间,既紧扣小说标题,又强调故事在“睡眠时间”中展开这一特殊性。

村上在《天黑以后》中主要采用了两种时间叙事策略:一是以明确的钟表时间构成故事整体时序上的顺叙框架;一是安排人物讲述“过去”,构成倒叙。村上借此揭示了都市人身上“时间倒置”的生存范式——“睡眠时间”与“活动时间”或“成长时间”相互倒置,反映了都市人的自我存在分裂。

《天黑以后》读后感

因为最近吃药的关系,嗜睡作为药物的副作用无时无刻不占据着我的身体。突然有一种自己将要永远这样昏沉下去的不好预感,开始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好比死亡之前的遗憾。

吃饭时,我跟妈聊自己的嗜睡。我跟她讲自己看过的一部村上春树的小说《天黑以后》:里面有个女孩,有一天睡去后就再也没有醒来。她也吃饭喝水上厕所,其余时间都在熟睡当中。

今早阴雨连绵,收拾乱书堆的时候找出了这本《天黑之后》。很多年前读的,其实也没有多少年,之所以说很多年,是因为那时还在读书,与现在无所事事相比,那似乎是在很多年前。当时读很多书,也不求甚解。大概作为一种逃离手段,一本又一本的阅读。好像玩游戏。书籍像是人建立的虚拟世界,而我畅游其中,无需关注眼前迫在眉睫的种种问题。

村上春树是我喜欢的作家。喜欢到我身边的人,都知道我喜欢村上春树。他书籍里面大多描写一种游离于社会边缘的人物,而我自认为自己也是这种边缘人,所以读他的书会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孤独。(一直避免用“孤独”这个词,好像它是一个煽情的开端。只要按下“孤独”这个按钮,矫揉造作的文风就冒出来了。但除了这个词,我想不到其他比这更合适的词。姑且就认为那种状态是一种孤独吧。)

《天黑以后》就是那时读的。因为没有做笔记的习惯,脑袋也不灵,对于“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的叩问一直没有一个可以讲出口的答案。今天第二次读,依然没有这个答案。读书,在于故事本身,在于作者讲故事的技巧,作者讲故事的逻辑。至于追问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大概是报刊杂志里为告诉不爱读书的人的而作的最简短的说明。虽然如此,每当读完一本书,内心总会有很多话想说,却又有说不出口的压抑感。我现在试图通过一点刚读过后而获得的记忆,来疏解一下内心的压抑。

经典语句摘录:

1.所有信息归于零,场所撤回,意义解体,世界远离,剩下来的唯独麻木的沉默。

2.她独自怀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无法顺利前行,需要帮助,而且正以折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

3.当然,也可能我作为一个人太软弱了。正因为软弱,才稀里糊涂的随波逐流。本该在哪里觉察出来停住不动,却没做到------虽然我没有对你言传身教的资格....

4.我们的人生是不能以明快或抑郁来简单划分的,也有阴影这个中间地带。能够认识和理解这个阴影阶段,才算得上是健全的知性,而获得健全的知性是需要相应的时间和辛劳的。

5.对这种伤脑筋的事,平时我尽可能不去想。因为一想起来也想不出结果。今天过了是明天------只能这么极其普通活下去。

6.新的一天已近在眼前,而旧的一天仍拖着沉重的裙裾。一如海水和河水在河口争锋夺势,新时间和旧时间交融互汇,相持不下。自己的重心现在位于哪一侧的世界呢?

7.慢慢花时间一点一滴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那样的想法是有的。一个人进入那里,可以再某种程度上放鬆下来。但是,不得不特意建造那样的世界本身即意味著我是容易受伤的,对吧?而且,即便是那个世界,在世人看来也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世界,就像纸壳箱搭的小屋,稍微大些的分一吹,就不知被吹去哪里了.....

8.一个循环得以达成,变异被彻底回收,困惑被遮上篷布,事物似乎复原。在我们周围,原因和结果互相拉手,整合与解体保持均衡。归根结底,一切都是在无从触及的深壑那样的场所展开的。在深夜至天空泛白的时间里,那个场所在某处悄然打开黑暗的入口。那时我们的原理全然武力的场所。谁也无法预见那个深渊在何时何地把人吞入,又何时何地吐出。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haoshutuijian/zhongdiantuijian/201906/7031.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