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梁文道《弱水三千》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弱水三千》,收录曾刊登于《信报》、《苹果日报》的文章。文章介绍的全是书。

梁文道《弱水三千》

作者简介:

梁文道,男,汉族,1970年12月26日生于香港,人称“道长”,祖籍广东顺德,香港文化人、传媒人。梁文道生于香港,于台湾成长后返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梁文道少年早慧,兴趣广泛,涉猎各方。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哲学系毕业。从1998年开始,梁文道就不断活跃于香港文化界、知识界,足迹范畴从大学讲师、文化从业人员、自由撰稿人、电视电台节目主持人、牛棚书院院长、中学校长、商业电台台长、电影创作人和剧评家、作家、书评家、食文化研究人、时事评论员、乐评家,到公共危机处理专员、环保权益维护者、香港爱护动物协会的动物保育大使和观察员、古迹研究员、文化推广研究学者、艾滋病权益维护义工等。现职凤凰卫视评论员,为《南方周末》及《南方都市报》等中国内地、香港及马亚西十余份报刊杂志专栏作家。

梁文道曾说,他最喜欢热爱的城市就是香港。而梁文道在香港出生后不久,因家庭当时经济情况因素,父母不得不将他送到台湾爷爷奶奶家照顾,中学时在台湾接受教育,15岁时才回到香港父母家,情况却又倒转过来,令他开始认识到两岸社会政治的冲突所在。游走于两岸三地之间,因此梁文道的文章多分析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社会动态。

梁文道希望透过传媒这巨大的力量,为香港及大陆做点事,而选择成为商业一台这个全香港收听率最高电台的总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足以证明他并不是自己口中没有长远目标的人。半年过后,在梁文道监督下的商业一台,有人觉得它中产了,但他并不喜欢“中产”这个两个字,“应该是思考及关心的范围都大了,虽然只是一些细微细眼的东西,但有impact(冲击)。”

《弱水三千》,收录曾刊登于《信报》、《苹果日报》的文章。文章介绍的全是书。梁文道书话 这不是一份书单。我讨厌书单,尤其是那些开给年轻人的书单。青少年已经有太多应该要上的课,应该要参加的课外活动,应该要遵守的规定和礼仪,我们为甚么还要管他们应该看甚么书呢?人生早年的最大好处就是还有浪费得起的时间,就算看书也儘可以看些师长眼中无甚意义的废物。 我小的时候看了许许多多不知是真是假的《世界七大不思议谜题》和《吸血鬼实录》一类的廉价书,内容古怪、资料可疑,並且印刷粗糙。但我从不后悔;相反地,我感谢它们。它们使我在百无聊赖的下午可以空想著金字塔里的咀咒秘密打发时光,在上数学课的时候透过摹画西藏雪人的模样锻炼绘图的技巧。就算因为害怕书上见到的怨灵照片,而竟夜躲著被窝里不敢入睡,我还是感谢那些为了糊口而胡乱编作材料的不知名作者,以及可能早就不复存在的小出版社。

梁文道把自己出版的第一本书《弱水三千-梁文道书话》不归于书单的缘由,大概是想让读者更加自由地选取个人所好,其实我早已为其找到一个合适的名词来形容它:书之菜谱。

大概是,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口味,追寻梁师简单的指导而尝试那一道道色香味俱全且受众独特的文学大菜,当然你也能去除你所不喜欢的口味,人皆有挑食,只品最中意的部分即可。

当然,孤陋寡闻亦成为能仔细翻阅,似乎能嗅出那些文字中的书香的一种保证。乞丐遇见满汉全席的激动,也可以来形容正缺乏整体认知,乞求各类口味侵袭的我的状态。从中找到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书,成为一件以及容易且极具挑逗意味的活动,因为结果是我想拥有它们,不仅仅限于看图流口水的结果。

仔细打开这本菜谱,它并没有按照梁师的喜好一一分类,确实按菜系和派别整理好整个索引,它尽力在每个门类里都找出几道拿得出手的菜,即使你是小众品味,也不会因为圈子小而被排斥在外,每道菜都是精耕细作后特别制作的生活主食,击中你的味蕾只是时间的问题。

也许我以上的褒扬有些过了,平实一些来说这是一本适合所有人阅读的一本推荐性的书籍指南,它不像书单那样刻意要求,没有刻意的任务和价值观在里面,选取在于观者的态度,梁师希望用文字切中书的肌肤纹理,从而将原样展现出来。介绍里去除了浮躁的推荐语,显然是精心品读后的感悟。我想用画画来形容这种感觉,将生活中的细节精心提炼,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呈现在人的眼前,这本书以及书中的书都在告诉我们那些美丽的画里的细节与特色。

虽然如饥似渴,我却不能全盘接受,这正如在茫茫的图书馆里窥见自己的渺小,却不可能与出版业做竞赛,选取最合适的,或者是这个年龄最合适的,才是我的需要。于是我又要开始为自己列一个书单了。

《沉思录》里,我想找到那些不同于某国领导人的完全哲学的部分。

《灭顶与生还》中,我想知道什么叫做毁灭灵魂。

《窥看欧洲》,用新的思维与行动看这个世界。

《汉字王国》,我们需要再次了解自己。

《大紫禁城》里,再一次去了解故宫。

《门外汉的京都》,穷游者的乐趣?!

《我的性活》,解读风月中的女人们的生活。

《单身看》,让我想起买了半个西瓜,就是与另一个人一同分享西瓜了。

《柳如是别传》,如何将句子埋进时代而被后人所知?

或者通过《时间的玫瑰》去了解诗,这个我最害怕最无法掌控的文学精髓。

或者从《地的门》里找到自己?

然后从《失物招领处》去发现那些迷人的故事吧…

显然,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not enough!

经典语句摘录:

1.这就是逛图书馆的情绪,一种更加认清自己的谦卑。逛书店是满脑都是从自己出发的思考和慾望投射,就看不见自己是谁了。逛图书馆妳却不由自已的开放给未知的书架,让它们提醒自己的渺小和位置。你去图书馆可以认识你自己。

2.不看书,不敢看书,甚至耻于看书,这种城市性格侧面地突显了很多人都诟病过的另一种倾向:反智,而且是很字面意义上的反智,我们反对任何有智慧的人和事。脑子只要稍微转得複杂一点,就是深奥,就是沉闷。

3.用相机把东西拍起来时,会有种“以为己有”的感觉;但事实上,这常常只是种错觉。例如这扇门,我天天定睛细看,而且也已经拍了照,但一旦像这样,一条线一条线细细庙会时,还是每每有种初次邂逅的新鲜感,让我惊豔不已……

4.总结而言,是中国菜堕落了,该慢的很急,该细的很粗,连小吃都不一定做得对味了。我自小在台湾看梁实秋、唐鲁孙、夏元瑜的文章长大,常见这类夹杂著外省人乡愁的“今不如昔”之慨,逯耀东先生的散文也能归在这“食物乡愁”的一路。而逯先生是史家,那感慨发起来就格外地叫人神伤,炒不好一碟“金包银”竟然隐然有山河破败的忧患。

5.在人的生命里,故事至少和食物一样重要。食物使我们活着,故事使我们有意义地活着。

6.这已经不只是一个只做蚯蚓的文人,还是一个做蚯蚓的父亲,一个蚯蚓般的常人,在土里左右翻动,思量别人未必尽知的心事。

7.那弱水三千若能把那今生湮没,前世亏欠,我愿等来生再还

8.曾经有朋友提出一个想法,他认为只要有一万人,这一万人会逛画展,会听音乐会,会买本地严肃作家的作品,我们的文化环境就会大为改观了。我不知道一万人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这种估算有多科学;但是我们都知道他说的这一万人其实是一个概念,是一群critical mass,是一群决定性的少数。有这样的一群文化消费者,市场的面貌就能稍显多样,甚至可以达到一个临界点,让量变引起质变。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haoshutuijian/zhongdiantuijian/201906/7150.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