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梁文道《味觉现象学》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饮食写作,既非餐饮指南,也非文学创作,甚至不是那种说饮食文化就要从蘇东坡谈起的典故杂谈。

梁文道《味觉现象学》

作者简介:

梁文道,男,汉族,1970年12月26日生于香港,人称“道长”,祖籍广东顺德,香港文化人、传媒人。梁文道生于香港,于台湾成长后返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梁文道少年早慧,兴趣广泛,涉猎各方。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哲学系毕业。从1998年开始,梁文道就不断活跃于香港文化界、知识界,足迹范畴从大学讲师、文化从业人员、自由撰稿人、电视电台节目主持人、牛棚书院院长、中学校长、商业电台台长、电影创作人和剧评家、作家、书评家、食文化研究人、时事评论员、乐评家,到公共危机处理专员、环保权益维护者、香港爱护动物协会的动物保育大使和观察员、古迹研究员、文化推广研究学者、艾滋病权益维护义工等。现职凤凰卫视评论员,为《南方周末》及《南方都市报》等中国内地、香港及马亚西十余份报刊杂志专栏作家。

梁文道曾说,他最喜欢热爱的城市就是香港。而梁文道在香港出生后不久,因家庭当时经济情况因素,父母不得不将他送到台湾爷爷奶奶家照顾,中学时在台湾接受教育,15岁时才回到香港父母家,情况却又倒转过来,令他开始认识到两岸社会政治的冲突所在。游走于两岸三地之间,因此梁文道的文章多分析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社会动态。

梁文道希望透过传媒这巨大的力量,为香港及大陆做点事,而选择成为商业一台这个全香港收听率最高电台的总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足以证明他并不是自己口中没有长远目标的人。半年过后,在梁文道监督下的商业一台,有人觉得它中产了,但他并不喜欢“中产”这个两个字,“应该是思考及关心的范围都大了,虽然只是一些细微细眼的东西,但有impact(冲击)。”

《味觉现象学》是2007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文道。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饮食写作,既非餐饮指南,也非文学创作,甚至不是那种说饮食文化就要从蘇东坡谈起的典故杂谈。在这本书裏,梁文道以旁徵博引的一贯本色加上不时闪现的幽默风格,和大家探讨食经的作用,豆腐与中国美学的关系,厌食的意义,公平贸易的理念,和知识产权对饮食工业的冲击等多种与饮食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他笔下,一切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变得有深度,而所有严肃甚至学术的课题都变轻松起来。

在侍应的微里,作者发现了现代管理方法的转变;在一砖豆腐里,他吃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在一家法国餐厅里,他讨论「正宗」概念的演变;在韩农示威的方式里,他思考稻米与人的关系;在明星名府称霸全球的年代里,他反省知识产权的流行怎样改变了厨师的角色。所谓「味觉现象学」,其实就是把我们最贴身的饮食 经验和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诸种连繁一一显现出来。 

梁文道写的这本食经真是让人读不释卷,本来还想着每天读一点,但不料完全入迷一下子全看完了。知识分子不愧是知识分子,他可以从美食的角度引申出历史、经济、政治、哲学、散文、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美学的知识,这可是相当高水平,再回头读沈宏非、蔡澜之流的文章真是觉得他们太浅薄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着知识分子的渊博知识,但却没有那种书呆子的迂腐和无趣,我完全被他的内在所征服。这不禁完全改变了我的择偶观。我现在认为:无论男女,内在都是最重要的!大家何必以貌取人呢,为什么非得要求另一半有光鲜的外表呢,这仅仅是可以在亲友和陌生的路人艳羡的目光中获得短暂的快感,但与光是有美丽的外在,而内在却是个大草包的人生活在一起,你总会有感到厌倦的一天。再说,如果你仅仅是为了养眼,那你可以打开电视或电脑,什么类型的俊男美女找不到,总会有一个你会喜欢。而我所说的内在不仅仅是指有好的人品,他还因该具备渊博的知识,高雅的生活品味,对新鲜事物有探索欲,有幽默感,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与这种人在一起,你永远都不会感到沉闷和厌倦,他随时随地迸发出来的新鲜想法总会激起你对生活的全新看法,还会使你越来越享受心智和精神上的交流所带来的快乐。其实男女之间无非就是在一起吃饭、看戏、做爱,这种程序化的东西总会有互相厌倦的一天,然后大家以为这是已经不爱对方的原因,如此,大家分手,再各自投入下一场恋爱,吃饭、看戏、做爱、再厌倦,就这样不停地折腾。其实这都是因为大家都不注重心灵上的交流,也恰恰是这个可以让爱情永远葆有活力。这也就是所谓的“柏拉图式的恋爱”。其实大家都误解了柏拉图,他并不是要求大家无性恋爱,而是说不要把性爱当成恋爱的全部内容,应该减少性爱,多一点心灵上的交流。这真的太乌托邦了,要找到和你灵魂对等的Soulmate谈何容易!除非你不爱看书,不爱思考,对文学、艺术、哲学不感兴趣,这样你就可以轻轻松松地找到和你能够交流的人,因为这是个以恶俗的人为多数的世界。

经典语句摘录:

1.以前我以为如果海外华人的中菜做得好,要不是他们特别保守传统,珍重自己的身份源流,就是家庭继承的后果。最后我发现这全是误会,是种“饮食原教旨主义”(food fundamentalism)导致的偏见。一种菜好不好吃,和它在哪里做无关,也不必然受它的材料来处影响,更与做它的人什么国籍什么身份搭不上干系。食物和人一样,不断移民、变化、落地生根;其实所有的食物都是客家菜,所有人都是客家人。

2. 亚洲菜系中,最早扬名世界的是中菜。但和中国人比起来,日本这个后起之秀在食物文化输出的问题上实在认真得多。他们不仅是个别厨师到了海外仍坚守本色,战战兢兢地试图贴近母国水平,甚至连整个国家也参与进来,力求日本菜出国之后不辱祖宗。

所以日本料理至为人称美的时季感,恰好显示出了这个国家地理环境的险恶与人类求存的艰困挣扎。

3.利休这个举动(让儿子打扫茶室外的庭径,然后摇动树干,红黄落叶片片皆是秋之锦缎)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制造瑕疵,于无暇的状态中打开缺口。这种追求是茶道的特色,也一样贯注在食物的味道之中,如秋刀鱼的苦,多一分就不堪入口,差一点则平淡无味;又如鱼生之鲜、寿司饭之酸,几乎就要呈现出腥腐的感觉,却停在不可增不可减的那一点;永远不是完整的肯定或否定。

4.因为“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所以虽然中国人的茶仍然散发香气,却“再也不见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礼仪了”。言下之意,反倒是日本继承了真正的华夏文化;他们就连制茶的方式也和宋朝一样是抹茶。

5.厨师就像个作曲家,懂得创造新菜;又像是演奏家,能够把菜谱上的文字和记号变成色香味俱全的一道好菜。

6.Dégustation menu 试味套餐 源起于何时呢?有人说它是Auguste Escoffier的发明。

7.于是我们就能发现言语与食物的一项重大差别了,那就是言语能够拿来遮掩真相,编造谎言;食物则不然,好吃与否,分明判然。所以你应该相信厨师多于作家,因为作家骗你可以骗上一辈子,而厨师就其本质而言是说不了谎的。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haoshutuijian/zhongdiantuijian/201906/7151.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