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陈丹青《笑谈大先生》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笑谈大先生》收录陈丹青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

陈丹青《笑谈大先生》

作者简介:

陈丹青,男,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1953年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

陈丹青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文革”流放农村。

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

1973年,出了《边防线上》《飞雪迎春》等三四本连环画;

1974年,又被调到省里参加油画创作班,开始画革命油画,他的第一张油画创作是《老将和小将》。

1975年,陈丹青为小说《青石堡》创作插图。1975年3月,陈丹青又辗转到苏北插队,当时他的油画和素描功底已经相当扎实,其作品在南京艺坛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1976年,陈丹青创作了大型油画《给毛主席写信》。

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

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

2000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年10月,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愤然辞职,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作为作家的陈丹青,出版了一系列文学作品:《纽约琐记》《外国音乐在外国》《多余的素材》《退步集》等十几部书。内容涉猎社会、文化、艺术、教育、文学、人物、历史、音乐、建筑、两性、城市等等方面。其中2005年出版的《退步集》售出10万册,至今已第19次印刷;《多余的素材》在北京三联书店上柜仅一周,便以近千册的销量登上排行榜;陈丹青的书都是畅销书的头几名,香港2008年最受欢迎50本书,第一个就是他的《荒废集》,而且台湾也将出版他的书。写作是他于绘画、演讲之外的又一巨大影响。

陈丹青曾问读者,“为什么喜欢读我的文章呢?”有人答:“大约我们压抑太久了吧。”还有人答:“看你的文字很爽。”陈丹青文字的魅力,部分源自性情、器识;另一部分则和他的画一样,建基于强大的写实功力。他有捕捉并且再现细节的天赋。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他眼里不过是有质感的日常细节。

2000年,陈丹青从美国纽约回国,随即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美院当时成立四个纯艺术教学研究室,分别为“吴冠中研究室”“张仃研究室”“袁运甫研究室”以及“陈丹青研究室”。

2000年5月,报考清华美院博士生的24位考生中,有5名入围,但最后因外语而全部落榜。清华美院考虑到是陈丹青首次招生,让这5名考生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成为陈丹青的学生。第二年,这5人再次因英语而失败离校。

2001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试,22名考生只正式录取2名博士生、2名访问学者。而同年,首次接受硕士生报考,却没有一个人通过英语和政治的两科考试。因此,陈丹青曾长达3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

2002年的硕士考生中,一位绘画成绩位居第一,却因英语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陈丹青向学院通融未果。此后一年,这名考生在北京租房,专攻外语和政治,翌年再考,还是专业第一,政治过关了,但外语仍未及格,依然被拒之门外。陈丹青说:“我不想怂恿她考第三次,对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这样的考试是不折不扣的荒谬和侮辱。”而这名考生却已在英国读硕士。

陈丹青不认同现行考试制度,不认同教学大纲,不认同排课方式,不认同艺术学生的品质以“课时”与“学分”算计。他认为人文艺术教育不应该以英语和政治考试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他也不能适应“学术行政化”的体制:“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结果”。于是,他“不想再玩下去了”,遂递交辞呈:“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2004年末,陈丹青愤然辞职,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厉声讨伐。

陈丹青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在与现行制度不相适应时,他没有选择委曲求全,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了自己——真实,为此不惜公然站出来充当反对体制的先行者。

荣誉称号

影响中国的五十位公共知识分子(2004年)

中国十大精英男士(2005年)

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2008年)

大时代锐仕(2011年)

最受读者关注作家(2011年)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荣誉教授(2011年)

中国理想主义者(2013年)

《笑谈大先生》收录陈丹青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论者或称它“还原”了鲁迅,或称它“唤回”了鲁迅;而对于作者,这样的公开谈论大先生,或许更类似于一种还愿。这次,陈丹青从另一角度入手,要轻轻松松地来谈谈这位「大先生」。 在本书中,作者用轻松的语调谈及鲁迅的外表和他的「好玩」。他认为鲁迅的生活艺术就在於「好玩」这二字,不论他的作品或为人,都有著非凡的气度与特别的幽默。作者的描写,从众多的框框跳开去,轻轻松松地谈鲁迅。文字就像块松脆可口的饼乾一般「易於品嚐」,而鲁迅的形象也在不知不觉间有了微妙的变化。

目录 

笑谈大先生

鲁迅与死亡

鲁迅是谁?

上海的选择

民国的文人

文学与拯救

鲁迅与美术

漫长的补记

附录 鲁迅的墓园

第一次看陈丹青的书,一直以为他就是个流过洋的画家,思想开阔一些,这样的人在我印象里应该是满嘴都是一些外国文艺理论家的名字,但对我这种知识浅薄的人来说,这些遥远而陌生的名字像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一样既拗口又无聊,因此深恶痛绝,所以对他的书我从来没有看过。

看到《笑谈大先生》这样的书名,再看附题是七讲鲁迅,能够把鲁迅叫做大先生,又是笑谈,与鲁迅没有长期神交是起不出这样的好名字。毅然决定买来一读,果然没有辜负期望,这本书讲鲁迅讲得生动有趣。

把鲁迅拉下神坛,还原鲁迅不是什么新话题了,不少鲁迅研究家都写过这方面的书,但那些书动辄写上几十万字,厚厚一本,让普通读者很难竟读,有时候看他们的文笔是把鲁迅从一个政治神坛拉下来,好像是要捧上另一个文学神坛,塑造一个创作者的神话。

《笑谈大先生》不一样,或许是因为这是一本演讲集,语言平实,读来如在课堂上听讲一样,更令人接受。全书从笑谈大先生开始,随后论述鲁迅与死亡,直问鲁迅是谁,又讲鲁迅的归宿,接着从鲁迅着点,怀念民国的文人,最后更专业一点的是讲鲁迅文学的问题和对美术的支持。读完这本书,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鲁迅这么一个形象:

鲁迅是一个普通的文人,我们小学的课本上常常给鲁迅冠上三个头衔,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这三个家都是政治定义。其实鲁迅就是一个普通文人,一个有良心的普通文人,他根本不是革命家,因为他没参与过一次起义,据说当年在东京,革命党派他回来搞暗杀,他还找个理由拒绝了,这怎么能是革命家?政治那三个定义,应该是关联的,说鲁迅是革命家大概是因为他是个思想家,思想上有革命性,所以他是革命家。其实看鲁迅的文章,他的思想来自他作为一个有尊严人的常识,与革命性没有太大的关联。正因为他希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他才看不惯社会的黑暗,他才要奋笔疾书,正因为他希望中国是一个有尊严的国家,所以他才要关心那些抗争者,包括早期中……共人员,他整理瞿秋白文集,接受方志敏的委托,秘密约见陈赓,他是希望这些抗争的人能够为这个社会带来光明,能够让人过得有尊严。

他是一个文人自然有文人的趣味,并非像一个思想者那样天天眉头紧锁,看什么什么不顺眼,他爱说爱笑,陈丹青在书中引了鲁迅一个朋友的话,鲁迅到朋友家里,一进门就像小孩那样打着旋子进来。我上高中的时候读过一篇唐弢回忆鲁迅的文章,里面记载鲁迅和一些小年轻在一起,他甚至都讲黄段子。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文人,他有文人懦弱的一面,横眉冷对千夫指固然有豪情,但最后还是要躲进小楼成一统,北京风声紧还要到厦门去,他敢于直面死亡,却从不敢像革命者那样向死而生。比如像秋瑾为了革命而死,他却只能写一篇《药》来纪念她。

经典语句摘录:

1.鲁迅很早就说过,你要灭一个人,一是骂杀,一是捧杀。大家现在看见了,过去半世纪,胡适被骂杀,鲁迅被捧杀。近年情况反了一反,是鲁迅开始被骂,胡适开始被捧,然而还是中国人的老办法:要么骂,要么捧,从不能平实地面对一个人,了解一种学说,看待一段历史。

2.这时我回头看看鲁迅先生:老先生的相貌先就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帐,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著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著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

3.我们再回头看看清末民初及五四英雄们――康有为算得雄辩滔滔,可是不好玩;陈独秀算得鲜明锋利,可是不好玩;胡适算得开明绅士,也嫌不好玩;郭沫若风流盖世,他好玩吗?好笑倒是有一点,茅盾则一点好玩的基因也没有;郁达夫性情中人,然而性情不就是好玩;周作人的人品文章淡归淡,总还缺一点调皮与好玩――他虽也论到心里的所谓“流氓鬼”即文笔偶尔的“不正经”――可是论开阖,比他哥哥的纵横交错有真气,到底窄了好几圈,虽这说法不免有偏爱之嫌。

4.我们再回头看看从1949年直到今天,中国的文人之间、师生之间、朋友和亲人之间,发生多少卑鄙丑恶、乖张惨痛的故事,像周家兄弟那般失和,想五四文人那种有教养的绝交关系,在今天,寥若晨星。

5.然而长期被政权神化、非人化、政治化,鲁迅反而被过度简化,鲁迅资料中丰富翔实的日常细节,后人视而不见,绝大部分人谈起他,就是好斗、多疑、不宽容。语文教科书长期强迫学生阅读鲁迅,成功地使一代代年轻人厌烦他,疏远他……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haoshutuijian/zhongdiantuijian/201907/8576.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