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陈丹青《锵锵三人行:跟陈丹青聊天》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锵锵三人行:跟陈丹青聊天》陈丹青与窦文涛、梁文道奇妙畅谈!

陈丹青《锵锵三人行:跟陈丹青聊天》

作者简介:

陈丹青,男,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1953年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

陈丹青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文革”流放农村。

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

1973年,出了《边防线上》《飞雪迎春》等三四本连环画;

1974年,又被调到省里参加油画创作班,开始画革命油画,他的第一张油画创作是《老将和小将》。

1975年,陈丹青为小说《青石堡》创作插图。1975年3月,陈丹青又辗转到苏北插队,当时他的油画和素描功底已经相当扎实,其作品在南京艺坛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1976年,陈丹青创作了大型油画《给毛主席写信》。

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

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

2000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年10月,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愤然辞职,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作为作家的陈丹青,出版了一系列文学作品:《纽约琐记》《外国音乐在外国》《多余的素材》《退步集》等十几部书。内容涉猎社会、文化、艺术、教育、文学、人物、历史、音乐、建筑、两性、城市等等方面。其中2005年出版的《退步集》售出10万册,至今已第19次印刷;《多余的素材》在北京三联书店上柜仅一周,便以近千册的销量登上排行榜;陈丹青的书都是畅销书的头几名,香港2008年最受欢迎50本书,第一个就是他的《荒废集》,而且台湾也将出版他的书。写作是他于绘画、演讲之外的又一巨大影响。

陈丹青曾问读者,“为什么喜欢读我的文章呢?”有人答:“大约我们压抑太久了吧。”还有人答:“看你的文字很爽。”陈丹青文字的魅力,部分源自性情、器识;另一部分则和他的画一样,建基于强大的写实功力。他有捕捉并且再现细节的天赋。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他眼里不过是有质感的日常细节。

2000年,陈丹青从美国纽约回国,随即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美院当时成立四个纯艺术教学研究室,分别为“吴冠中研究室”“张仃研究室”“袁运甫研究室”以及“陈丹青研究室”。

2000年5月,报考清华美院博士生的24位考生中,有5名入围,但最后因外语而全部落榜。清华美院考虑到是陈丹青首次招生,让这5名考生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成为陈丹青的学生。第二年,这5人再次因英语而失败离校。

2001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试,22名考生只正式录取2名博士生、2名访问学者。而同年,首次接受硕士生报考,却没有一个人通过英语和政治的两科考试。因此,陈丹青曾长达3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

2002年的硕士考生中,一位绘画成绩位居第一,却因英语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陈丹青向学院通融未果。此后一年,这名考生在北京租房,专攻外语和政治,翌年再考,还是专业第一,政治过关了,但外语仍未及格,依然被拒之门外。陈丹青说:“我不想怂恿她考第三次,对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这样的考试是不折不扣的荒谬和侮辱。”而这名考生却已在英国读硕士。

陈丹青不认同现行考试制度,不认同教学大纲,不认同排课方式,不认同艺术学生的品质以“课时”与“学分”算计。他认为人文艺术教育不应该以英语和政治考试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他也不能适应“学术行政化”的体制:“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结果”。于是,他“不想再玩下去了”,遂递交辞呈:“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2004年末,陈丹青愤然辞职,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厉声讨伐。

陈丹青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在与现行制度不相适应时,他没有选择委曲求全,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了自己——真实,为此不惜公然站出来充当反对体制的先行者。

荣誉称号

影响中国的五十位公共知识分子(2004年)

中国十大精英男士(2005年)

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2008年)

大时代锐仕(2011年)

最受读者关注作家(2011年)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荣誉教授(2011年)

中国理想主义者(2013年)

《锵锵三人行:跟陈丹青聊天》陈丹青与窦文涛、梁文道奇妙畅谈!

这本对话录直接收录陈丹青在“锵锵三人行”中与主持人嘉宾的对话,话题广泛,谈及国事、家事、风物、人间温情,幽默而深刻。

在中国,围观是不会变的·没见过比《非诚勿扰》更真实的节目·今天的年轻人真苍凉·真正的贵族单纯得一塌糊涂·中国人是更进化的美·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鼓励虚荣我们没有上流社会·到处都在拆·怀旧与觉悟无关·记忆是会报复的·这个社会缺乏让人成熟的机制·连“不相信”都不相信·教养就是要克制·衰老是个被剥夺的过程·像大自然一样只接受不抗拒……

作者简介

主持人:

窦文涛,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曾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金话筒奖”、全国广播电视“双十佳”主持人等。1998年推出电视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以一张桌子、三把椅子成就中国王牌脱口秀。

嘉宾:

梁文道,生于香港,长于台湾。兴趣广泛,涉猎各方。出版多部杂文,被冠以“公众知识分子”之名。十多年锵锵嘉宾经验,与窦文涛、许子东成为不折不扣的“铁三角”。

刘索拉,是一位音乐家、作曲家,曾被视为中国真正的“现代派”作家。她的小说多以音乐界生活为素材,采用“黑色幽默”的笔法,笔下人物多为“精神贵州”或“迷惘的一代”。

目录

Chapter 1

真正的贵族特别的单纯

到了欧洲才知道人文

毕加索是我情人

今天的女明星有股子塑料味

到处都在拆

现代人演不出清末人脸上的气

真正的贵族单纯得一塌糊涂

大家都不太愿意谈论过去

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鼓励虚荣

批斗式的"恶"不能放出来

西方消费概念到了亚洲就走形

Chapter 2

历史是每个人私人之忆

怀旧与觉悟无关

真实历史是人性的历史

太多私人记忆被湮灭

记忆是会报复的

绕不开的俄罗斯情结

阿赫玛托娃故居感动了我

这个民族猛得一塌糊涂

像大自然一样只接受不抗拒

俄罗斯的西化比中国主动

Chapter 3

消失在历史中的人

碎片式的阅读经验

当年读书不自由

漂亮话太好说了

大面积丧失常识的国度

眼睛比头脑会选择

被边缘化的工人群体

上海的流氓消失了

中产阶级小姐也没了

香港其实很"保守"

礼的实质是尊重

Chapter 4

中国,太生动了

黑泽明预言成真?

科技越进步风险越大

活不起也死不起

建墓地值当吗

历史名人墓多冷清

视死如生是传统

《非诚勿扰》像审判一样真实

今天的年轻人真苍凉

现在的语言很匮乏

大风大浪里去锻炼

还是中国事儿多、热闹

Chapter 5

美是一种被暗示

中日之间天然有一种纠葛

日本色情业全球最人性

日本人性格集体认真

脸宽是美是丑

中国人是更进化的美

把电视剧当资讯看

手卷画是古代的电影

敦煌壁画是宗教连续剧

雅俗之间用不着互相攀附

Chapter 6

艺术抛弃官样文章

从宏大叙事到个人主义

连"不相信"都不相信

到今天这一步我很被动

四十岁以下男的不算男人

要不写个《更年集》?

衰老是个被剥夺的过程

媒体是夸张里面带夸张

中国没有女性教育

教养就是要克制

教育的功能在迷失

这个社会缺乏让人成熟的机制

压力和不安弥漫了所有人

Chapter 7

我们没有上流社 会

第一次画女裸体

蒋介石从面相看人

毛泽东爱给人改名

脸是无辜的

糙话壮胆

糙女+淑女=性感?

淑女靠家庭养成

我们没有上流社会

虽然只是简短的两人或是三人的聊天,但是这些对话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汲取的东西。

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说出了对于现状的一些感想。想必自己阅读过后,也会产生自己的一些想法、看法。

期待自己的变化。

经典语句摘录:

今天的年轻人真苍凉

窦文涛:电视相亲这种直面相对的方式我特别不习惯,我认为两个人谈恋爱还是应该从一个模模糊糊的状态开始。电视相亲不光是在别人观看的情况下,还得把脑子里的几条标准直接拿出来:收入、价值观、跟我的生活搭不搭……谈恋爱好像成了一件挺理性的事儿。

陈丹青:从出场到选择、问答、决定,一切要在二十分钟里解决。

梁文道:很多人觉得这样太做作了,太不自然了。按照传统的交往模式,男女之间应该先认识,做朋友,相处,然后再产生感情。可是我们忽略了一点,从生物学角度上讲,任何男女在平常的相处中都包含了一种可能——他们会发展出一段感情。从认识一个人到与他发展出一段感情,这中间经历的种种过程到底有多少必要?电视相亲把那些不必要的过程全省略了!

窦文涛:我跟你说到我这岁数就觉得这过程没必要了。回想我那不堪的前半生,在女人身上浪费了多少时间啊(齐笑)!那种模模糊糊、毫无效率的、弄啊弄半天的——

陈丹青:倒退二十年,你愿意上这个节目吗?

窦文涛:节目不去!私下里相亲,行(笑)!比如我提前想好要一个什么样的女的,模样如何,性格如何,职业怎么样,要相亲真碰上了,行,咱就发展!这样的话,我上半生浪费的很多时间就可以读书或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了!还有我听说现在父母都到公园里给孩子找对象——

陈丹青:你到(北京)中山公园看看,上千家长在那儿!老头老太太每个人手里拿着硬纸板,上头有儿子、女儿的所有资料:身高、长相、学历、工资、单位。拉住就互相介绍,我真是开眼界了!

梁文道:孩子知道父母在干这些事吗?

窦文涛: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

陈丹青:今天不光相亲,大学同学关系、单位同事关系、街坊邻里关系都在深刻地变化——我不敢说崩解。好同学、好朋友、好街坊还是有的,但我在大学里遇到的许多年轻人都跟我说现在没什么朋友了。最典型一个例子,我曾经让木心先生的女秘书代我打听我母亲五六十年前的一位老朋友,打听到的时候老太太已经去世一个星期了,我母亲最终还是没联系到她。我谢谢这个女孩子,她只有二十三岁,说陈老师我很感动你妈妈到了八十多岁还在找她过去的朋友,我们这代人已经没有朋友了。我非常惊讶,问她怎么会这样。她说我们大学毕业就不联系了,大家都各顾各的,电话也不留,几乎没有聚会。她还讲了一句让我很惊讶的话,“等我像你母亲那么老的时候,我已经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见证我的青少年时代了”。

窦文涛:哎哟,真苍凉啊。

陈丹青:这么说的年轻人为数不少。

窦文涛:我很奇怪,那个年代按说还男女授受不亲呢,怎么找对象、交朋友反倒好像比今天容易?

陈丹青:我们一方面男孩和女孩之间不知道互相说什么,另一方面男孩女孩在一起玩的机会绝对比今天多太多了。街坊邻居、插队落户的知青、江湖上认识的人……那时还不是商业社会,多的是时间,而且没有私人空间,随便就能到别人家里去。人跟人交往很频繁,每个人都有一大串朋友,如果这个人人缘好,朋友会维持终生。可是这种情况今天也许真的消失了。

窦文涛:听说有些孩子过春节,都给逼到花钱租男朋友、女朋友回家的份儿上了。我记得有一次看《非诚勿扰》,里面有个女孩说她喜欢农民工。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惊人的数字,现在中国农村有六千万留守妇女,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走了,只有她们留在村里养老人、养孩子。广东有些地方,工厂里几乎全是女工,男工辞职不干,好几个女工养着他,争着给他做女朋友。你看,并不只是有钱的男人才有好几个女人,像这种男的,不干活,还有几个女工争相对他好。这是为什么,因为资源少?

陈丹青:这种事情在我们那个年代也有,农民工族他们的人格上还有我们那个时代的东西,可能因为他们来自不发达地区,人际关系比较传统,没有那么快被改变。我比较有兴趣的是都市白领这个群体,我无法判断今天他们的交际选择跟我们那个时代相比是更自由、更有效了,还是更被动了。但我觉得,像我们这代已经做了父亲的人,应该放下偏见看《非诚勿扰》,不要太快判断它是庸俗还是高雅,它其实是作为一种新文化出现的。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比我们那会儿自由,但同时又远远不如我们自由,《非诚勿扰》里他们要在二十分钟内决定恋爱这么重要的事。或许有人说,现场配对的以后未必在一起,但我关心的不是这个, 我关心的是这种相亲方式许多年轻人都能适应。

窦文涛:通过电视传播,更多的年轻人会接受这种方式。

陈丹青:无论从伦理上还是形态上,《非诚勿扰》都在改变男女交往的方式。这么敏感的一件事,婚姻学、社会学学者都应该研究。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haoshutuijian/zhongdiantuijian/201907/8585.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