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挑秧苗:日头赤炎炎之一


来源:遍地文学

文|吴晟盛夏的日头赤炎炎,接近午时,整个田野便像火在烧一样炽热。而工作中的农人,全神贯注在赶工,哪有多余的心情去理会阳光有多酷热。每年盛夏期间,正是吾乡最紧迫的农忙期,猛烈

文|吴晟

盛夏的日头赤炎炎,接近午时,整个田野便像火在烧一样炽热。而工作中的农人,全神贯注在赶工,哪有多余的心情去理会阳光有多酷热。

每年盛夏期间,正是吾乡最紧迫的农忙期,猛烈的阳光下,大家忙着赶紧收割、晒谷、收稻草;紧接着又要准备下一期的耕作,培育秧苗、犁田、整地、除草,赶时赶阵,一天也不得拖延,唯恐误了插秧期。

母亲常说:这一段期间,作物长得紧张,人也要跟着紧张。

母亲和几个请来帮忙的本村妇女,蹲在秧田里,拿着手掌大的小铲子,一铲一铲迅快地连着薄薄的泥土铲起秧苗,叠在秧篓里,我和堂弟一来一往,把秧篓挑到一条一条田埂上置放,让播田的人便于取去放进秧盆。

每个播田的人,都带一个比脸盆大一些的秧盆,刚好可容下秧篓。秧盆放在平坦的水田里,移动身体时,便顺手推一下,好似小舟在滑行。

自久远以前传下来的习惯,播田期一到,由一个班头召集一、二十个人组成一班,每一班大致上有固定的班底,成员分二种,一种是生手,一般是较年轻的妇女,三、四个合用一支秧杆,秧杆上有规格标志,约七寸半一格,每人占四、五格,同时移动秧杆,同时插播秧苗,插播完再同时移动,配合得很紧凑。

另一种是老师父,并不一定年纪都老了,而是动作比较熟练,更主要的是间隔距离看得准,一般是中年男人,不必依靠秧杆,但凭经验和眼光,一次也是播四、五行,一行一行、一列一列,都能播得很直,确是一手不容易的工夫。

更不容易的是,为了赶工,每人从一大早到天黑,整天弯着腰,久久才偶尔伸直一下腰杆,很快又弯下腰专心一志的工作,只有在吃点心的时候,才轻松一下,一吃过点心,又立即回到田里,即使烈日正当空、阳光最猛烈的中午,也不休息。

不过,农业耕作已越趋机械化,跟在耕耘机、割稻机完全普遍使用之后,这种纯靠人工的插秧方式,也即将为新兴的插秧机所取代。

看到很多隔壁田已改用插秧机播田,母亲决定下一季开始,也要放弃沿袭了几十年,或者说几百、几千年的古老方法了。我说:这样就轻松多了。母亲感慨的说:哪里能轻松,还不是一样要有人做,只是不必再劳动那么一大批人,想想经历过的几十年,只为了顾三顿,工作真是多如牛毛,做得真像牛一样,也是度过去。

到了午时,日头更加赤炎炎,播田的人不休息,我和堂弟也不敢停顿,继续一来一往挑着秧篓。记得以前的田埂宽多了,走起来较稳当,现在每一条田埂,却越削越窄,刚犁过田、浸过水、新修补的地方又多,泥泞不堪,走起来特别滑,何况又挑着秧篓,颇为吃重,稍一不慎,便几乎滑倒,不然就是会踩进田里,踩到才播下的秧苗。

几个年纪较大的妇女,大概是看我和堂弟时有摇摇晃晃的现象,取笑我们说:要你们两位书生来挑秧,真不简单呀!小心不要摔倒了。

母亲说:做田人的肩头像铁板,他们的肩头像豆腐,本就应该多磨练。

堂弟虽然是大学毕业,毕竟是在乡间长大,甚为勤快,我们两家又很亲近,前几天刚服完兵役,从外岛回到家里,正遇上插秧期,听母亲说脚手不够,即表示愿意帮忙,但终究是长期在外读书,怎能和日日与泥土为伍的农人相比,看来很是吃力,又要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免得漏气,只能私下向我苦笑摇头,悄悄告诉我:比在军中操练还辛苦。

我又何尝不感到劳累呢?但我更不敢有任何不胜负荷的表现,只因这么一点点工作,和母亲、和我的乡亲比起来,实在微不足道。虽然我住在乡间,所做的农事,就像母亲形容的:还不如人家的一只脚毛。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sanwen/sanwensuibi/2019-02-28/2832.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晟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视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