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卡夫卡的荒谬从何而来?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本站小编

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扭曲现实、分裂人格,其源头竟来自于一个自私自利的“父亲”。

“喔呦!卡夫卡这个名字一听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见照片——这么苦命。从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这么苦命,和中国的贾岛一样。

——木心”

关于卡夫卡,木心先生如是说。

弗兰兹·卡夫卡,出生在奥匈帝国末期的布拉格一个犹太中产家庭,父亲从事百货批发生意,脾气暴戾。

有评论家将卡夫卡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足见卡夫卡的文学地位。然而从小体弱多病的卡夫卡却英年早逝,享年41岁,留下了《城堡》、《变形记》、《审判》等颠覆性作品,引发世人激烈的争论。

因于其成长的社会现实、家庭环境、个人身体状况,卡夫卡最终形成了一种怪诞、神秘、独特、令人窒息的“卡夫卡风格”,仿佛一个精神病患者看到的荒谬世界,众人皆醉他独醒,却对变态腐朽的现实无能为力。

卡夫卡自小痴迷于文学,1910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却被父亲的意志所迫,转学了法律,毕业后进入了保险公司担任职员。一边在官僚体制中承受工作的压力山大,一边业余时间写小说。

在《审判》中,可以体会到卡夫卡对父亲要求他选择的职业——“法律”之荒谬性进行嘲讽和批判。在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下,法律是无用的,法院是个藏垢纳污的地方,突然降临的法院传票,改变了银行高级职员K的生活。自此申诉人踏入申诉的茫茫黑夜,迷失在迷宫一般的申诉道路中,最终一无所获,在黑暗中被处以极刑。

在《城堡》中,外乡人来到一个新村庄接受一份不被官僚体制所承认的职位,为了弄清真相,主人公K开始寻找通往城堡的道路,试图找到管事人来获得一个公正的说法,最终徒劳地被赶出村子。

《变形记》更是彻底批判了“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人生来既具备的权利与义务,在家庭这个远离法律之外的地方,变得更加荒诞与虚无。

终其一生,卡夫卡的精神世界受到了傲慢专横的父亲的控制与碾压。卡夫卡在写给父亲的长信《致父亲》中,对父亲变态的残酷教育进行了控诉与呐喊,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他的创作动机缘来:

一个从来不被傲慢自大的父亲所认可的儿子,他的心理是多么的扭曲与摇摇欲坠。

“您是我衡量万物的尺度。”父亲在卡夫卡心中是权威,是标准,是命令。

这样一个羸弱的小男孩,从小便活在暴戾父亲的淫威之下,父亲对他的严苛要求以及对自己的放纵自若,令卡夫卡感到了分裂的痛苦。

这种言行不一的分裂式教育让卡夫卡自小便对人性充满了怀疑。他用父亲分裂的尺子去衡量自己的世界,满眼破碎、分崩离析、扭曲变形。

对人性的怀疑令他无从获得安全感,从而敏感、脆弱、神经质地对世界报以极大的恐惧,在《地洞》这个短篇中,可以隐约洞察到卡夫卡的被迫害妄想症。

父亲,这个身份是多么重大,是一个初入人世的孩子学会面对世界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尺。你如何对待他,他便如何对待他人。

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扭曲现实、分裂人格,其源头竟来自于一个自私自利的“父亲”。

如此,父亲啊,你在一个孩子心中,地位是多么的崇高与伟岸,但“”父亲“这个身份是上天赋予的吗?

不是。是所有的言行举止背后的动机构成的。

愿天下所有父亲,都能自重自爱,分享爱与力量给予你的孩子。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wenhua/dajia/202001/27692.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