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史学大家陈寅恪的爱情观:爱情可分五等,一等是爱上陌生人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本站小编

三十八岁之前,陈寅恪一心治学,觉得成家就难免家室之累,所以根本没有婚娶的打算。但是,和当代年轻人一样,他也面临父母的催逼。当时,陈寅恪先生任教于清华大学,与赵元任夫妇一起搭伙吃饭。见儿子迟迟不肯结婚,父亲陈三立急了。他厉声警告儿子:"尔若不娶,吾即代尔聘定。"陈寅恪颇为苦恼,只好请求父亲宽限时日。只是哪里去觅得佳偶?

来源:历史控LS

【见儿子迟迟不肯结婚,父亲陈三立急了。他厉声警告儿子:"尔若不娶,吾即代尔聘定。"】

文/徐永超

01、爱情的五个等次

五四运动时,有人问陈寅恪的爱情观。此时的陈,尚无感情经历,他主张把爱情分为五个等次:

一等爱情是爱上陌生人,可为之死;

二等爱情是相爱而不上床;

三等爱情是上一次床而止,终生相爱;

四等爱情是相守一生;

五等爱情是随意乱上床。

图1:国学大师陈寅恪

02、和当代年轻人一样,陈寅恪也面临父母催婚

三十八岁之前,陈寅恪一心治学,觉得成家就难免家室之累,所以根本没有婚娶的打算。但是,和当代年轻人一样,他也面临父母的催逼。当时,陈寅恪先生任教于清华大学,与赵元任夫妇一起搭伙吃饭。见儿子迟迟不肯结婚,父亲陈三立急了。他厉声警告儿子:"尔若不娶,吾即代尔聘定。"陈寅恪颇为苦恼,只好请求父亲宽限时日。只是哪里去觅得佳偶?

一次闲谈中,同事郝更生提到,自己曾在一位女教师家中,见到墙上悬挂着诗幅,末尾署名是"南注生",他不知"南注生"是何人。陈寅恪向他解释,南注生是唐景嵩的别号,他是中法战争时请缨抗法的封疆大吏,也是台湾最后一任巡抚。接着,陈寅恪又说:"此人定是灌阳唐公景嵩的孙女,住在何处?我要去登门拜访。"

图2:面对父母催婚的陈寅恪

03、才子配佳人

这位女教师名叫唐筼,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担任体育教师的唐筼。出身名门的她,从小饱读诗书,能诗会画,能唱会跳,是有名的才女。不过,她虽已年届三十,却依旧待字闺中。这对大龄青年他们都把他们的相遇相知当作天赐之缘。不久,三十八岁的陈寅恪与三十岁的唐筼,就缔结了婚约。

1928年,两人在上海举行婚礼。当时上海治安很不好,为避免引起劫匪注意,他瞒着父亲,将彩车上的装饰全部撤掉。后来,劫匪盯上了另一位新娘的彩车,将饰物洗劫一空,大家纷纷称赞陈寅恪有先见之明。两人结连理后,陈寅恪因开学在即,乘船离沪返校,唐筼因为要安葬母亲,留在上海,不能同行。

结婚前,唐注意到陈寅恪身体不够强健,就要求他每日坚持散步、午休。陈寅恪有慢性胃病,消化不良。为了给体弱的陈寅恪增加营养,唐筼买来一只怀胎的黑山羊,母羊生下小羊后,她学着挤奶。每天早晨,她都会挤满一碗羊奶让丈夫喝下。

图:3陈寅恪与唐筼和三个女儿合照

04、学者的婚姻

婚后一年,她生下了一个女儿,后来她又生下小彭、美延两个女儿。陈寅恪给自己的长女取名叫"流求"。流求,是台湾的古称,取此名是为了叮嘱后人,勿忘台湾本属于中国领土。

唐筼本来就有心脏病,加上是高龄初产,生下流求之后,身体更是大不如前,无法兼顾工作与家庭。为了让陈寅恪能专心治学,唐筼辞去了自己的工作。用她的聪明才智,全力辅助丈夫。

1929年到1937年,他们一家住在清华新西院36号。空闲的时候,夫妻俩喜欢一起坐在客厅前的花架下,看孩子们嬉戏。就在这日子里,陈寅恪发表了五十余篇学术论文与序跋,在国际上渐有声名。

全面抗战爆发后,陈寅恪决定南下。他们带着三个女儿,经过天津、济南、长沙、桂林、梧州等地,辗转到达香港。安顿好妻儿后,陈寅恪独自一人,去了西南联大教书。1939年,陈寅恪回到香港,他告诉妻子,英国牛津大学已聘任自己为汉学教授。可惜因为战争的缘故,他们没有去成英国。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于日寇之手。陈寅恪一家遇到了生死考验。日军在香港可谓是无恶不作,陈寅恪邻居家有五个女孩,都被他们凌辱。唐筠知道后,立即拿过剪刀,剪掉女儿陈流求的长发,又将她送到舅舅俞大纲家中,以防不测。汪伪组织打算利用陈寅恪的名望,用尽各种办法胁迫他出任伪职。最终,陈寅恪一家在朱家骅的帮助下逃离香港。

图4:晚年时期的陈寅恪一家

05、织素心情还置酒,然脂功状可封侯

抗战后期,陈寅恪因用眼过度,导致左眼视网膜脱落,从此彻底失明。唐筼成了他的眼睛,帮他查阅资料,诵读报纸,回复书信,陈寅恪现存的许多诗篇都是她一笔一画笔所录。极少赞许人的陈寅恪,为爱妻写下了"织素心情还置酒,然脂功状可封侯"的诗句。

就这样,唐筼竭力搀扶着、鼓励着他。每逢丈夫生日,她都会奉上诗作,慰藉他日渐灰暗的心。"今辰同醉此深杯,香羡离支佐旧醅","旧景难忘逢此日,为君祝寿进新醅"。 结婚二十八周年纪念日那天,他赋诗赠她:

同梦忽忽廿八秋,也同欢乐也同愁。

侏儒方朔俱休说,一笑妆成伴白头。

很难想象,没有妻子唐筼在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的支持,残年的陈寅恪,能够完成了《柳如是别传》等著述。

1962年夏,72岁的陈寅恪,因洗漱时滑倒,摔断了右腿股骨,自此长卧床榻。动乱开始后,他们一家被扫地出门,迁至一所四面透风的平房居住。此时的陈寅恪,衰弱得只能进一点汤水类的流食。凄凉无助中,夫妻相对无语,唯有泪千行。

奄奄一息的陈寅恪,自知不久于人世,为自己,也为妻子留下了挽联:

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了。死前,他瘦得几乎不成人形,"一语不发,唯有眼角不停滴泪。"唐筼在默默地料理完丈夫的后事,对女儿们说:"待料理完寅恪的事,我也该去了。"四十五天后,她追随他而去。

2003年,他们后人将夫妇俩合葬在江西庐山植物园。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wenhua/dajia/202002/29096.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