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在非洲,墨索里尼的士兵选择当兔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本站小编

二战毁灭了其中的意大利帝国,而法帝国则因为各殖民地分裂成敌对的两个阵营而深受打击。其中较大的殖民地阵营倒向了法国政府中亲轴心国的一边,也就是一九四○年六月法国投降德国后所成立的维希政权(Vichy),而较小的阵营则投入由英国出钱出力支持的自由法国运动(Free French movement),其中自由法国运动的领袖是夏尔.德.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将军。

文 | Lawrence James

节选自 | 《烈日帝国:非洲霸权的百年争夺史1830-199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打,代表着欧洲殖民帝国步入尾声。

一、法国:消失的帝国荣光

二战毁灭了其中的意大利帝国,而法帝国则因为各殖民地分裂成敌对的两个阵营而深受打击。其中较大的殖民地阵营倒向了法国政府中亲轴心国的一边,也就是一九四○年六月法国投降德国后所成立的维希政权(Vichy),而较小的阵营则投入由英国出钱出力支持的自由法国运动(Free French movement),其中自由法国运动的领袖是夏尔.德.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将军。

最终自由法国运动得以胜出,得归功于一九四二年,英美联手在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取得胜利,法帝国方得以「破镜重圆」。一九四四年,戴高乐在象牙海岸发表演说时宣称法国重返「伟大国家的前段班」,话说得脸不红气不喘。

但他这么说好像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因为相隔不到半年在美国的同意下,戴高乐率领自由法国的人员进入巴黎,但几个小时的凯旋并不能一笔勾销漫长四年的挫败与苟且偷生。战时的法国曾一再遭到羞辱,她的尊严已经残破不堪,帝国的荣光也已经无法取信于她的子民。

二、英国:给予帝国子民补偿

相对之下,英国从二战一路走来的身影就漂亮许多,只不过这并不能改变其工业基础建设一片残破,且因为军需欠下美国一亿六千万外债的现实,而且这还未算入一九四五年为避免破产而预支的五亿八千六百万美元。帝国内部对二战的攻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赤胆忠心更是时不时令人动容,这包括数十万名帝国的非洲子民加入盟军服役。

唯正如同英国军民一样,非洲人也有一种预期心理是经过六年的苦战与牺牲,他们理应得到一些报偿。在受过教育的非洲人心中,最强烈的一种情绪是英国应该礼尚往来地释出政治上的权力,如此支持帝国打这一仗才算没有白费。这样的期待,在一九四一年八月达到最高点,主要是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首相与美国的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总统共同宣布了「大西洋宪章」(Atlantic Charter),而这本质上是战后英美重建世界秩序的草案。宪章中承诺了「民族自决」的普世人权,并誓言此后世界人类将可自由决定国家的疆界。

大西洋宪章读起来就像欧洲诸帝国的死刑判决书,而这也正是小罗斯福总统的希望。戴高乐对这一点心知肚明,所以每遇广播都对这份文件避而不谈。邱吉尔其实也不是很开心,以至于他会碎念当中威胁到英帝国的条款,但工党倒是满心欢喜地批准了这份宪章。一九四五年七月的大选中,工党赢得摧枯拉朽,而他们的政见主轴就是承诺让印度、缅甸与锡兰(斯里兰卡)独立,乃至于循序渐进为殖民地「规划出路」。工党的众多支持者相信这所谓的出路就是独立,特别是工党中左派的知识分子,他们一向都很同情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运动。

三、美国:渗透非洲

说到非洲后来的历史走向,影响最深刻的一点是二战一股新势力在非洲大陆崛起,那就是美国。一九四二年十一月,美国在北非部署三十七万八千人的兵力来因应蓄势待发的「火炬行动」(Operation Torch),也就是要循海路反攻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而就在美军登陆之际,宣传传单上写著美国人是「解放者」。

(在非洲的自由法国士兵)

政治上的现实逼得美国必须妥协让自由法国运动把阿拉伯人屏除在政府以外。暂时的权宜之计与便宜行事,凌驾在义正词严的大西洋宪章之上。罗斯福把这吞了下去,但让不少与他一样憎恨帝国的美国民众为之气结者,是他们发现美国子弟兵舍命在异国战场抛洒热血,为的竟然是恢复帝国在北非、东南亚与太平洋的高压政权。

大西洋宪章呼吁的另一件事情是终结让帝国强权在殖民地享有贸易优势的各种保护主义关税。英国与自由法国都很不爽美国在商言商地抓着宪章的字句,然后二话不说地动手开发起非洲这个新市场与原物料的货源,这对美国来说是一石二鸟。

其中美国需要市场,是因为他们战时的工业生产扶摇直上,而经济学家预测一旦战争划下句点,军事需求大减,经济就会立刻面对衰退的风险。为此美国需要一个开放的海外市场来扮演救生圈,这除了像海绵一样吸收生产过剩,也或许能刺激出新的成长。一群美商计算出法国一旦放弃保护主义,那美国对塞内加尔的出口就能从一九三八年的一百二十万美元成长到一九四九年的九百六十万水准。美国对塞内加尔的出口以机动车辆为大宗。

美国的航空业也跃跃欲试。关于战时建于英国属地上且连结黄金海岸、喀土穆与开罗的一串临时机场,业者说服华府去要求英国于战后开放供民航使用。美国手脚很快地掌握了刚果的铀矿,并在一九四四年九月与英国联手说服刚光复的比利时给两国独占的权利。这里的铀矿被视为未来进行核子发展计画的基础,军用、商用两相宜。

美国对于非洲的渗透是先经后政。英、法对此戒慎恐惧,但也不好明著反对。从一九四○年秋天开始,美国就已经成为同盟国的金主与军火库,因此不论是各种战略上的优先顺序,还是战后国际的政治安排,都是美国说了算。这点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盟军有高达四成六的军事装备是美国货,而且一九四五年,美国还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核武国家。

如果说钱与武器给了美国实力,那罗斯福与继任的杜鲁门(Harry Truman)就供给了美国需要的意志力。这两位美国总统都认定美国理应积极介入世界局势,他们都认为一个集经济、工业与军事力量于一身的强权不主动进取,实在说不过去。

新的国际权力平衡会带来什麽样的影响,没多久就摊在世人面前。一九四二年十二月,罗斯福试图在占领阿尔及利亚之后扮演「造王者」的角色,主要是美国强硬地支持昂希.吉若(Henri Giraud)将军,希望由他来取代戴高乐成为自由法国的领袖,与(刚光复的)法帝国实质统治者。自由法国的部分支持者看到风向,就怀疑罗斯福想在战后扶植吉若上台担任法国的傀儡总统。

在此同时,美国人在涉及塞内加尔前提的谈判中排挤了英国与自由法国的代表。美国驻达卡总领事被偷听到说美国搞不好会在战后建立西非的影响力圈。一九四四年,到了得决定衣索比亚该认哪个西方国家当干爸的时候,英国外交部预期复位的海尔.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会挑拨英国去与美国较劲。以上种种,使人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美国将自此忽视英、法在非洲的传统利益,事实上美国将忽视英、法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传统利益。

战争真的结束后,美国开始积极涉入非洲事务,因为得这么做的政治急迫性开始浮上台面。从一九四四跨到一九四五年的冬天,英国与美国的战略幕僚与外交体系开始紧张于苏联势力在东欧的快速扩张,他们担心苏联会趁势席捲其他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俄国还在一九四五年五月要求于赖比瑞亚设立大使馆,美国国务院认为这不啻是一道警钟,于是便急忙在赖比瑞亚首都蒙罗维亚(Monrovia)建立了公使馆。

赖比瑞亚是为了解放的黑奴而建国,而逾百年来,美国始终如父如兄地对这个穷困的共和国抱持一种模糊而断断续续的兴趣。但如今赖比瑞亚眼看著要捲入冷战这场崭新而轮廓尚不清晰的冲突当中。赖比瑞亚总统威廉.塔伯曼(William Tubman)很快便摸清美国突然黏上来的原因,而他也没忘了趁此机会向美国伸手讨钱。

(应募上非洲战场的意大利人)

四、意大利:崩溃的非洲帝国

二战的非洲战事从一九四○年的六月进行到一九四三年的五月,而虽然刚开打时有一些小小的爆冷,但整体发展还是照着同盟国的意思在走。一确信法国即将崩溃而向纳粹投降,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便把握良机向法国宣战,并且随即掏出一长串的清单给希特勒(Adolf Hitler)看,意思是要他用这些土地来交换意大利未来在战场上的合作。

其中在非洲的部分,墨索里尼要求的战利品除了埃及、苏丹、肯亚与吉布地,另外还希望能在政治上控制突尼斯。德国对于这位「杜切」的贪得无厌感到不可思议。要真照他的意思去办,意大利岂不是要变成非洲的霸王。

墨索里尼的非洲帝国垮得很快,而且还垮得很难看。一九四○年夏天,意大利在非洲的兵力有四十六万五千人,其中半数在利比亚。这人数看起来不少,但他们欠缺现代化的武器、卡车与飞机。更糟糕的是按他们的表现看起来,这些征兵并不在意墨索里尼所说「宁可一日为狮,不可一生为兔」的狂言。新罗马军团的士兵选择当了兔子,意思是他们会成群投降。到了一九四一年三月,英国已经在东非的作战中累计俘虏八万名意军,其中三分之一是厄利垂亚的阿斯卡利士兵。利比亚作战的头一个月,举白旗投降的意大利军已经超过十一万三千人。

这些数据说明意大利败得有多彻底。一九四○年的秋天,意大利意兴阑珊的入侵苏丹,最后果然也无疾而终,而有地方叛军助一臂之力的英军先是解放了衣索比亚,然后又在一九四一年让海尔.塞拉西一世重新登基。在索马利兰是因为两军人数实在太过悬殊,意大利才得以席卷英属索马利兰,但不久就又被英国收了回去。意大利入侵埃及遭到击退,而在一九四○年十一月,英国第八军横扫利比亚。墨索里尼分崩离析的帝国,在隔月获得了希特勒的拯救,主要是希特勒派来「沙漠之狐」隆美尔(Erwin Rommel)的非洲军团(Afrika Korps)来挽狂澜于既倾。

隆美尔是号危险人物,但他的神话也没有维持很久。他的用兵之神,并无法弥补人数上的劣势,乃至于燃料、零件与军机的短缺,更别说英国密码人员有能力解读他的无线通讯。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他人数与火力双输的部队在阿拉曼(El Alamein)吃下了决定性的败绩。话说盟军能击败隆美尔、拯救苏伊士运河,并收复伊拉克跟波斯的油田,靠的是超凡的付出与努力。一九四三年,超过五十万名男女英军,包括大批来自印度、澳洲、纽西兰、南非与非洲殖民地的特遣队,被派驻在北非各地。

(在非洲战场上休息的意大利士兵)

在阿拉曼大败过后,德、意开始在突尼西亚重新集结。虽然在那儿的处境也算是危机四伏,但他们还是挤出时间来执行纳粹的种族政策。突尼斯的犹太人被迫穿上黄色的大卫之星来当作标记,而他们的资产则遭到充公,许多人被赶到特别兴建的营区劳改。突尼斯广播电台(Radio Tunis)公开批判「国际社会上的犹太人」,并把英美联军十一月的登岸作战怪到在地的犹太人头上。二战把欧洲的魔鬼给带到了非洲。

盟军登岸之后,法国在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的维琪政府便随即崩溃,许多维希支持者连忙见风转舵地改投自由法国阵营。北非的战事在一九四三年五月告一段落,二十五万名轴心国的人员在突尼西亚集体投降,其中半数是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乘胜追击的盟军于同年九月挥军意大利,仅短短五周就将墨索里尼罢黜,意大利临时政府投降。

意大利放弃了全数殖民地,横竖这些殖民地此时也都在英国的军事占领控制下,唯多数意大利民意对此显得无动于衷。《意大利新报》(Italia Nuova)质疑起意大利是否真的曾经想要建立帝国,他们选择性地遗忘征服阿比西尼亚时兴高采烈的民众,但那不过是短短七年前的事情而已。左翼的《前进报》(Avanti!)则将眼光看向未来,他们希望意大利「政治素养还不深」的民众可以在各国政府的良性导引下走向民主。

铁杆的法西斯主义者除继续在意大利中部及北部与德军并肩作战,这些法西斯信徒仍未忘情于祖国收复殖民地的春秋大梦。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wenhua/lishi/202001/27712.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