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铁砚磨穿心气平 ——张本平书法艺术探微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江海滨

文|江海滨“书家本色是诗人。”这是我对中原张本平先生的初印象,尽管不曾见过他的诗作,作为中国书协、作协、美协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的本平先生,他笔下的文字和书写流露

文|江海滨

“书家本色是诗人。”这是我对中原张本平先生的初印象,尽管不曾见过他的诗作,作为中国书协、作协、美协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的本平先生,他笔下的文字和书写流露出来都是他奇崛步履和诗意人生。

结缘张本平先生也有二十余载,其时他创办中原书画院和《中原书画报》,由启功、沈鹏先生题署,同时陆续举办了“王子杯”和“海峡两岸书画大展”以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可以说是国内最具有学术性、人文性、趣味性、广泛性的社会艺术团体活动,在这里凝聚了晏济元、魏紫熙、秦岭云、王琦、袁晓岑、杨之光、李铎、雷正民、齐良迟、孙克纲、刘文西、冯今松、周韶华、刘国松、白庚延、石齐、刘子善、张海、张良勋、周俊杰等等当代书画名家,本平先生主动热情地与他们联谊并撰写丰满深情且富有鞭辟入里的解析评论,一方面让近千余位书画界人士及其作品特质走近大众和面向世界,使社会读者懂得他们各自不同的品味风格;一方面也在与名家同道交往过程中成就了自己的艺术视野,集腋成裘、蕴含赡博,从中感知到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艰辛履途与真善美的本质圭臬。一度刮起旋风形成的“张本平现象”几乎不逊张海先生曾经引领的弄潮般的中原书风,在社会艺术学术界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对本土地域性名不见经传的出色民间书画作者更是倾注心力发自肺腑地竭尽推助,让一些民间执着艺术的新秀走出地方迈向高远。当然,更多的是本平先生自身也汲取了可贵锤炼和豁达襟怀,无形中对其书法笔墨线条的生命精神和放朗意境奠定了实基。

原本见过本平先生一贯行书作品没有过多惊喜意外,二十年前本平书法还属于大众“平泛、实在”的容颜,过于规范和自我,也就是单纯现代行书模样并未汲取高古书风意蕴。经历多年岁月洗礼和视野淘沥,加之生命感悟得深入、心性情愫之铸就,真的刮目而不可同日而语。最近所见本平先生的书法不一样了,行书依然,不过不再“单纯”,而是融冶了楷法隶意,借鉴了庄传林先生隶行书法特质风味,明显有了其他书体的不同特质和笔墨建构,可以隐约窥见板桥“六分半书”的生趣,更注入汉隶古风意象,也多了不再过于平铺直述、飘逸流美的苍涩感,布局线条是经过意在笔先的思考酝酿,同时又以胸无成竹的理念率性本真地进行自然书写,流露出作为书家和作家双重角色的人文精神和专业考量。从雅到俗易,从俗到雅难,从生到熟易,从熟到生难,如是哲思螺旋式渐进以及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秘奥,想来本平先生是有所领略的。

也曾一度思考,诸如弘一、康有为、梁启超、于右任、毛润之、赵朴初、林散之、谢无量、沙孟海、徐生翁等等具有个色风范的大家,无一不是拥有个我独有特质面目和人生跌宕摆渡,也都不是写的仅仅章法笔法墨法建构之颜值表象,写的都是各自所处时代背景的壮丽景致,也是个体过尽千帆、渡尽劫波的波澜一生。这,是一种不同角色身份在文人本体所展现的气概和特色,也就形成各自不同的绚丽风景,书写的也都是属于自己的胸怀和人性,或生拙老辣,或天真烂漫,或丰润恬淡,或放浪形骸,或散逸从容,或古厚肆恣,不同于当今往往被定位尚技炫技的流行书风。由此,回眸张本平先生从平凡的世界里一步步走来的平民艺术家,我们有目共睹他与夫人乔翠莲牵手坎坷不平的来时路,相辅相成同舟兼程,春秋风雨无怨无悔,不仅仅将书画作为实业实体打造完善拓展,更是在艺术空间彼此激勉,夫人写意彩墨也在刘文西刘国松老师点拨下有了出色表达,本平书法则苟日新、日日新,没有了浅尝辄止地心画痕迹,而是丰富多元的情感注入和法度提炼,不断总结理论视野创作经验,将碑与帖、学人字与书家书、正行与隶意、古典与时代、传统与本我之辩证关系加强融汇贯通,如若再追溯篆金石鼓、魏晋风度以及唐法宋意中沉潜浸淫,忘却个我惯性容颜和时人鲜明面目,向深邃的书法史挖掘寻源营养富矿,破我立我,那么则尽意向平和简静、天人合一的高妙境界迈近!

胡抗美先生在“享受批评——全国代表性中青年书法名家个案研究会”中,以《书法作品只有通过批评才能进入书法史》为题谈及:书法批评是站在一种理论立场,对书法作品作出理论思辨和价值判断。批评是一种理论反思。我们常常说“作品会说话”,从理论反思的角度说,一幅作品说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事实上需要真正“听得懂”这些话的人,真正能从理论高度理解并且解释作者创作意图的人,因此,批评家首先是艺术家的知音。更进一步说,批评家还是能够针对作品说出一些连作者本人也没有明确意识到的东西的人。就作者而言,总是更多地从个人的感性经验,和对艺术境界的感性把握出发,并且通过自己惯常使用的一套技法来创作作品。但批评家却不同,他是理性的旁观者,能够遵循理性的指引,遵循“可能世界”的逻辑来为作品把脉,从作品的形式语言中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艺术传统与未来发展的角度,去分析研究作品的“文脉”所系。总之,批评家是依靠他的艺术感受力和理性洞察力,按照艺术发展规律,给作者及作品提出真诚的建议,并且帮助作者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书法批评是一种责任,享受批评也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建立在对待中国书法艺术的态度之上。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国粹,要使我们的国粹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并在世界艺术中明确自己的崇高地位,书法批评不可或缺。可是,书法批评的状况如何呢?正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现在的书法“缺少真诚的批评”。单从字面上很好理解,所谓“真诚”,就是将批评的眼光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分析、研究,讲真话、讲学理。基于此,本平先生作为当代书法家和书画评论者,怀有真诚而又热忱的态度对书法批评对象进行深入抉微品藻,具有实践创作者的人文温度和理性旁观者的宽容大度,针对每一位研究对象客观解读评析其人其书的特色质地,并提出建设性的提议期望和拓展路径,将立德、立言、立行和法、理、情妥恰运用于书法批评和为人为艺的根本。

当代书法如何在书法当代有所突破和表现,该如何“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对传统中国笔墨语境和民族文化立场而言,笔墨不必也不应等于零,笔墨应该等于心,书为心画,书法艺术就是人生心电和文化价值核心。“宏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这是沈鹏先生对书法人的寄托和期望,强调“字外功夫”的学养修炼和“技近乎道”的至高至臻。而中国书协对于“艺文兼备”的“文学文化”的侧重倡导也可反观当今书坛的缺失弊端所在,而本平先生自然不同于国展标志性变体隶书和流美行草模板趋向,他对自己的定位取法乎上,也有他以文会友的惯性本来。从乌海论坛主题“现状.理想”和绍兴论坛主题“源流.时代”观,都有我们理性反思当下时代书法面临的得失利弊,如何在批判性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理想中创造书法未来?这是每一个书法人都要面临且必然辩证思考的书法美学哲思新课题。

相信本平先生亦然也会关注到这样的书法思考。讲人品、奉献、创新、融合,如今也担任中原美术学院院长和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的本平先生,当然也会偕同热心书法人一道感知践行,活跃激发书法环境美化空间,锤炼磨砺更完善的本平书法本体特质风度,探索宏观世界的书法未来,想来本平先生相较可以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一些……

江海滨于徽州新安艺舫

2019.11、2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yuanchuang/sanwen/201911/20368.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江海滨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