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春天,到柔川去看张曙!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江海滨

文|江海滨世界上还有柔川的这个地方和音乐家张曙,只是老爸老提起老家隔壁村庄的名人才有所留意,不过也没特别在意,毕竟我不涉猎音乐也没听过张曙的歌曲。偶或得悉他与田汉是知

文|江海滨

世界上还有柔川这个地方和音乐家张曙,只是老爸老提起老家隔壁村庄的这个名人才有所留意,不过也没特别在意,毕竟我不涉猎音乐也没听过张曙的歌曲。偶或得悉他与田汉是知己也合作不少歌曲,一作词一作曲天作之合相得益彰,也就在心底萌生什么时候去看一看张曙和他的家乡柔川。

张曙故乡柔川村也叫柔(牛)岭下,坐落于歙县坑口距徽城镇约18公里。这个深藏在新安江南岸群山中的小山村,历史悠久、山清水秀。柔川村留守着徽州古村落布局,村东“八卦水口”的百年古樟、红豆杉、罗汉松等古树群郁郁苍苍,水口以前有座叫“魁星楼”的古亭,顶上有一对二郎神哮天神犬,边有灵光菩萨,下面附及对联“三眼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柔川至今仍保存有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漫步沿溪而上的青石板,仿佛穿越时空走在张曙年少曾经拥有的岁月之路……

辛丑之春,疫情缠绵,趁此非同寻常的新正时节,决意回老家看看,包括离老家不远的画牛大家汪观清故里艺术馆还有张曙故居,希望藉此一并走访。

老家在坑口芳坑,二十分钟左右步行翻过一座小山便是柔川了,半路上有观音亭柔川三牌坊,也有牛眼泉,特意舀了一勺青山石壁里渗透过滤的山泉水沁人心脾,犹如尘外的柔川流溪潺潺,鸟鸣涧幽,身临其境超然物外,适宜养身静心研读游学,真的令人流连。村中张曙故居建于明末清初,外观四面墙包裹,明清徽派民居典型样式,砖木结构二层楼屋。通进深15.35米,进门为小院,前厅三开间,前后两进双天井,楼上左右两房,中为厅堂,临小院为敞廊,隔天井为后进,三间三楼,左侧通厨房。

张曙原名张恩袭,从小受家乡徽戏音乐熏陶,8岁已能操琴为徽戏伴奏。“张曙”这个名字是他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田汉为他取的,寄意他在音乐道路上如“初生曙光”大放异彩。张曙母亲所教山歌随处流淌的徽调,无不给张曙以音乐启蒙和艺术滋养,从此与音乐结缘。张曙7岁入私塾在他家附近的张家祠堂,同时跟随村中唱灯班主张树滋学习民间乐器和音乐,宽敞的厅堂上常常宾客满堂、丝竹飞扬,张曙当年使用过的一把土三弦至今还挂在墙壁上,旁边是他留下的一只没了外壳的口琴。1921年底,张曙随在外经商的父亲到浙江衢州,先后就学于衢县高等小学、浙江省立八中,成绩优异。1925年3月,浙江省立八中调来音乐教师华盖,老师通晓音乐理论并对国乐演奏颇有研究,又擅美术金石,还是衢州第一个共产党支部——中共衢县支部的主要成员,他对中学时期张曙的思想成长、艺术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张曙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华盖当年曾热情洋溢地表扬张曙:“张恩袭同学不但演奏技能比较全面,而且能注重音乐的表现力,不论演奏什么曲子都能投入,如身临其境……”张曙直到14岁离开柔川外出求学,1927年中学毕业考入上海艺术大学,参加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次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声乐,兼学大提琴钢琴、琵琶和作曲。张曙在校期间已显露才能,曾举行过二胡独奏音乐会。1930年他因参加进步活动被捕入狱,出狱后回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1934年6月田汉受张曙之邀前来柔川游玩,在这屋内居住过几天。1938年春,身为全国文协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的老舍,深切感受着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的悲壮情景,写下新诗《丈夫去当兵》,当时未满三十岁的张曙是郭沫若领导的三厅文艺宣传处的一员,正和冼星海一起担负着抗战音乐方面的工作,读到老舍的诗后非常激动,立刻谱曲,经反复修改后写成女生独唱曲——

丈夫去当兵,

老婆叫一声,

毛儿的爹你等等我,

为妻的将你送一程……

歌曲谱好后,张曙亲自传授九队女队员徐炜演唱,此时演剧九队正活跃在“保卫大武汉”的怒潮中,冼星海在江汉关前指挥万余众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展示“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爱国歌声唱响在众多劳动者中间。《丈夫去当兵》的出现,犹如巨大声浪中奏响的一个响亮音符,伴随张曙如泣如诉的二胡,徐炜时而温婉时而昂扬的歌声婉转起伏,听者无不动容,这首歌一在武汉演唱,很快就传遍了全国,许多人就是哼唱着这首歌曲告别妻子儿女而走上硝烟弥漫的战场。

张曙自幼喜欢音乐且勤奋好学,深得民间高师的喜爱和指点,很快在同辈中脱颖而出。中学时期他就曾在盛大庆典活动中一人演出二胡独奏《病中吟》、笛子独奏《姑苏行》等,高超的演技赢得了人们的惊叹和赞扬。张曙的音乐前途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片光明的,然而,他的艺术人生却注定和祖国多灾多难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充满着艰难曲折。1924年他曾在作文《衢城望秋记》中写道: “望城外觉得,数间排列不齐的茅屋,屋顶上飘着炊烟,被袅袅的秋风吹得影踪不见,屋边一棵大树,也给吹得呼呼地响,叶儿簌簌地落下来。还有几个强蛮无理的樵夫,拿着利斧伐她的枝条,取回家充燃料。……现在中国不是象这棵大树吗?叶儿呢,凄风苦雨中生活,欲哭无声的零落了!枝条呢,给强蛮无理的帝国主义侵掠去得不少了!国家的主人翁不问不管。唉!”

深远的柔川静谧悠然,小村庄历来孕育出不少知名人物,除张曙外还有清顺治年间进士张习孔、著名文学家张潮、清中期紫阳书院院长张廷经以及张庆文等十八位秀才,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徽商、隐士、孝子等;柔川自古文风昌盛,“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是徽州人所尊奉的。柔川外岭道上有三座贞洁坊皆系双柱三楼,一为"张法孔妻陈氏贞节坊"建于1668年;一为"张大曾妻项氏贞节坊"建于1743年;一为"张廷经妻洪氏节孝坊"建于1851年,洪氏坊并有二冲天柱雕刻精湛。遍布徽州的贞洁牌坊给世人造成错觉,认为徽州女人就是一部封建女性血泪史,其实古徽深闺中不乏脱俗才媛。柔川就曾有一位擅长诗书琴艺的才媛唐锦蕙(1857~1881),名修花,咸丰七年(1857)生于歙县徽城大北街唐氏“南园”,19岁唐锦蕙出嫁柔川秀才张金榜,居张家“怡园”,著有《碧窗绣余闲课》收录诗作80首,诗作清丽柔美而无脂粉气,透露才女深厚的古诗底蕴及家学渊源;其兄唐光照在《碧窗绣余闲课》序文中说:“妹生而秀慧,稍长好读古今人诗。”其夫张金榜题跋曰:“幼好读书,尝作蝇头字,冰清玉润,秀色可餐。喜诵唐宋六朝诗,偶有会意,致忘寝食。”值得一提的是,唐锦蕙四嫂(唐光照妻)吴淑娟是清末著名女画家,字杏芬,歙县昌溪人,精花卉山水人物,宣统二年(1910)其画在罗马世界博览会参展,得意大利王后赏识重金购藏,吴淑娟热心慈善,总统黎元洪书赠“林下风高”匾额,晚年寓居上海,为中国近代女画家之耆宿。

1909年6月13日张曙生于安徽歙县坑口乡柔川村【还有说1908年9月18日,不知可否民间阴阳历之别】。1926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1929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声乐。1933年张曙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与聂耳、任光等组织了左翼音乐团体“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和歌曲研究会等左翼文艺组织,研究探讨中国歌曲创作发展之路,并积极从事革命歌曲和戏剧电影音乐创作。1934年后,在长沙南京上海等地参加群众歌咏和进步话剧的配乐及演出等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武汉与冼星海等人发起组织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并加入郭沫若领导的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组织抗日歌咏运动并创作抗日歌曲。1938年12月24日,张曙和长女达真在桂林万寿巷家中,因日寇空袭不幸遇难,张曙满身鲜血地扑倒在瓦砾中,他的脑袋被炸空了,怀里还紧紧地抱着血肉模糊的女儿……张曙在外躲避空袭的妻子拖着另外两个女儿,一路大喊着张曙和女儿的名字狂奔进来,见此惨状,立刻昏厥过去,苏醒过来时竟一时神经失常,见了任何人都喊“张曙”,时而又不断地唱着张曙所谱的歌。张曙走了,人们再也看不见那个身材高大、刚毅清秀、神采奕奕的人,人们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在他身上唯一能找到的是一首刚刚写成的《负伤战士歌》——“谁不爱国?谁不爱家?谁没有热血?谁愿意做牛马?我们要报仇,我们忍不下。带了花又算什么?鬼子兵,谁怕他,弟兄们,伤好了再去打,杀人一个就够本,多杀几个就赚了他;要干到底才是好汉,要干到底才能建立大中华!”面对亡友,田汉痛哭不已;伤别老师,演剧队员们痛哭不已,他们满怀悲愤于桂林七星岩下灵剑溪畔掩埋了张曙和他女儿,葬礼上,郭沫若提笔痛书三副挽联——

一片血模糊,辨不出那是父亲,那是女儿,父女共捐躯,剩有管弦传革命;

连年战坚苦,端只为救我国家,救我民族,国民齐努力,誓完抗建慰忠魂。

壮烈唱洪波,洞庭湖畔,扬子江头,唤起了三楚健儿,同奔前线;

点滴遗冷水,八桂城中,四星座下,痛飞尽满腔热血,誓报此仇。

黄自死于病,聂耳死于海,张曙死于敌机轰炸,重责寄我辈肩头,风云继起;

抗战歌在前,大路歌在后,洪波歌在圣战时期,壮声破敌奴肝胆,豪杰其兴!

张曙短暂一生中却创作歌曲200余首,现存80余首,题材大多表现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精神,音调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张曙在1933年后写了大量抗日救亡歌曲《还我山河》《洪波曲》《丈夫去当兵》《日落西山》《打豺狼》等代表作,在抗日歌咏运动中他演唱的冼星海歌曲《莫提起》《茫茫的西伯利亚》以及他自己作品,浑厚有力真挚感人,他的创作和社会活动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深远影响。他和田汉、老舍等词作者合作日益默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人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肆意疯狂,据《桂林市志》载:1938年11月30日至12月底,该市遭受4次空袭,日机出动108架次,投弹300多枚,毁房3500多间,死伤近300人,致使万余人无家可归。随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撤退到广西桂林的张曙目睹这一切,他又怎能不忧虑愤慨?!自17岁那年在《民国十五年五月三十日书感》一文中直言“我恨不得食其肉而寝处其皮也,高唱口号极呼救国,国即可得而救乎”以来,张曙以他的音乐创作奋笔直书那个时代顽强不屈的抗争之声和民族精神。

1935年7月17日,23岁的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溺水,《义勇军进行曲》令人悲痛地失去了曲作者,时代强音里失去了一位有力的合音歌者。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1840年以来就深陷屈辱,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九一八”东北沦陷,更有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中国人怎能不觉醒?张曙将抗日呼声提炼出质朴凝炼,坚定自信的典型音调通过齐唱合唱形式,交织成一幅气壮山河的民族音画时尚,同时他还创造性地发展了民族说唱音乐。几十年后音乐家吕骥评述张曙的“曲调无论在抗战以前或以后,都有他独特的风格,既不同于聂耳,也不同于星海,然而是富有浓厚的中国色彩。”认为张曙从民歌中汲取养分,却显出一种沉雄高昂的气概,张曙《筑堤歌》就是一首新鲜的劳动歌声。在追悼张曙遇难两周年纪念会上,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高度评赞张曙是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一员猛将”,“功绩是永远、永远不磨灭的”。

张曙奉献给世人一种惊人的创造能力。除了从事歌曲创作外,他还是一位有颇深造诣的歌唱家,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曾为张曙录制过多盘唱片。著名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十分赏识张曙的声乐天赋,力主他要主学声学,于是器乐成了他的副科,而作曲专业只做了黄自先生选科生,萧友梅要张曙“以声乐为终生事业”,连闹“学潮”本该“开除”的张曙,竟因为校方惜才而被“赦免”。声音浑厚极富感情且有很强穿透力的张曙,演唱话剧《复活》插曲《莫提起》曾使观众为之倾倒。 冼星海的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就是由张曙和林路首唱而流传开的。张曙在作曲指挥方面的才能与他的声乐演奏全部奉献给了时代。张曙曾举办过个人大提琴、二胡专场演奏会,组织过有六千多人参加的群众大歌咏,在他身后我们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交响汇聚出的嘹亮乐音。也许,张曙和田汉这两个名字的联系,就已经意味着这种嘹亮必将闪耀解放在现代新中国。

至今人们还记得1934年6月田汉在这居住过的日子,那是张曙最后一次故乡之行,作为好友的田汉一起来到柔川。在雕花红漆木床房间里的写字马鞍桌旁,他们记录下民间音乐和时代潮流会合的步履。多年后田汉回忆:张曙同志在许多新作曲家中对传统戏曲音乐是有较多的爱好和研究的。他又是那样热爱祖国,热爱党,把他的艺术贡献给党,贡献给抗战。而在他的艺术刚刚要达到较高成就的时候,遭遇日寇残暴轰炸的牺牲,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日本帝国主义新的憎恨,时代的脚步永远来得那么干净利索。当我们回头望去,张曙的歌曲仍然具有那么鲜明的艺术个性。从幼年跟戏班拉琴开始,张曙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和研究民间音乐,后来的学院教育又使他深入研究徽戏昆曲和民歌曲艺。深入群众生活和时代斗争,努力向民族和民间音乐学习,在感情大众化和形式民族化方面,张曙都如路标里程碑植入时代面前,如若昨夜星辰夺目而灿烂。

是张曙侄儿张风山老人引领我们亲临张曙故居,侧屋贴着新年春联“兴隆门八方进宝,富贵家四季平安”,堂柱隶书联为“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富贵福泽厚吾之生”,左侧墙上嵌入省市两块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匾,张曙故居均为隶书题署不知出自谁之手?另一块为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市故园徽州文化促进会等五家单位联袂颁发的“黄山市十大名人故居”匾牌。正中央上额悬挂“亦政堂”,没落款的楷字,或可应该邀约学界人士题署,两侧柱楷体联墨“为善读书是安乐法,莳花种竹生妙明心”,中堂是当地书者写的朱子家训和行楷楹联“传家礼教谆三物,华国文章本六经”。另一进“二铭堂”中堂为丁丑初夏汪观清于舟川创作的张曙肖像题为《九歌传四海 一死足千秋》,联墨为行书“月照卢沟起洪波,日落崦嵫观曙畴”。堂前柱联为庄祖燮书写的楹联“革命音乐先锋九歌传四海,抗日救亡猛将一死足千秋。”墙上布置着完整的介绍图文展呈,介绍张曙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左翼革命音乐的先驱者,是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艺术化的新音乐道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是党在音乐战线上的卓越领导者,是抗日战线上的一员猛将。馆内展览张曙生平业绩,突出音乐人生的时间性,参观过程就是欣赏用生命谱写的不同凡响的《张曙交响曲》的过程,第一乐章: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抗战进行曲;第三乐章:贡献回旋曲。学习弘扬张曙精神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努力办成学习宣传张曙革命精神基地,认识左翼音乐革命性的基地,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开展当地群众歌咏运动的基地,促进当地旅游事业发展带动传统村落建设的基地。

从图文并茂的展呈文献资料中,见到了未曾见过的署名“恩袭”的手札书简二三,知道这就是张曙珍贵的墨迹遗存了,尤为难得的是,他的文墨如若陶行知朱自清钱穆一般有着学人法书的自然淳朴的气质,如若能更多地整理发现张曙手迹亦然可以作为学界书法文献研究探微了。也见到李岚清题诗:“保卫国土去当兵,还我河山洪波曲。九歌传唱响四海,一死殉国千秋魂。”夏衍题词:“壮怀激烈。”周巍峙题诗:“初逢星海寓,热血同声唱。畅谈救亡潮,语深豪气壮。滬市匆促到,南北各一方。敌后闻噩讯,英才哀早殇。今聆卢沟谣,犹感意味长。丈夫当兵去,奋力筑堤防。日落西山曲,民间风情强。嘉品不胜举,人世永勿忘。”

1939年2月,延安举行追悼张曙大会,演唱了冼星海作曲的《张曙先生挽歌》,同年3月12日桂林音乐界举行张曙追悼大会暨遗作演唱会;12月24日举行张曙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除演唱张曙老师吴伯超作曲并亲自指挥的《悼张曙同志挽歌》,当日创刊的《救亡日报》副刊《音乐战线》专题出了“音乐家张曙殉难周年纪念特刊”;1988年12月20日,歙县举行张曙诞辰八十周年遇难五十周年大会,张曙两个在北京从事音乐舞蹈事业的女儿曙云、曙生来到故居后,坚持要住她们父亲当年居住过的房间……1994年4月团结出版社出版了黄吉生著《张曙传》;1995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刊载时乐蒙、汪鹏文章纪念人民音乐家张曙殉难57周年;1999年2月4日到5日,北京隆重纪念人民音乐家张曙诞辰90周年暨殉难60周年,由贺绿汀、吕骥任组委会名誉主任,主任周巍峙;2008年在中宣部关心支持下,由中国音协发起在北京上海桂林歙县等地举行张曙诞辰百年纪念活动;同年11月,歙县县委县政府召开“张曙音乐广场”落成仪式暨纪念张曙诞辰一百周年歌咏大会;2013年9月18日柔川村张曙故居建成“张曙纪念馆”,张曙女儿张曙生及冼星海女儿妮娜应邀出席纪念活动;2015年8月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协编辑出版《张曙纪念文集》。

在张曙故居最后的结语是这样表述的:“张曙,你离开我们已80年了,今天,我们国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有的早已实现,有的正在实现。我们中国已成为最强大的发展国家,中华民族已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举世瞩目,威望日升。我们要发展中日世代友好关系,但对妄图死灰复燃,重走军国主义老路,蠢蠢欲动的日本右翼势力,保持高度警惕,绝不让任何敌人侵占我们一寸土地。我们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继续高唱你的民族战歌,弘扬你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观完张曙故居,热心的张风山老人又带着我们源薛溪向西走访纵深居坞村的张曙后人、张曙纪念馆馆长江卫平,他是退休教师还是一位黄山好人,他的奶奶与张曙爷爷是亲兄妹,他尽心完善张曙资料搜集整理推介工作。如今居处也是祖上知名徽商江倬云、江恺卿父子光绪年间所建,他们的茶叶销往几十个国家,斋名“乐山堂”,铁门上小铁线篆书联“德门集庆 仁宅增祥”,中堂匾额浑厚端穆,遒劲挺拔,很有苏东坡左宗棠翁同龢李鸿章气象,款署程象德书,一定是出色的书家了。江馆长与我们娓娓道来关于乐山堂的过往云烟,也一一解读精心保存的木雕典故逸事,两块隶书“兰孙启郑”“桂子开燕”木刻古色古香,70多岁的他也开始挂念“乐山堂”古宅的来龙去脉,说这老屋也就三位老人居住,对于未来的持久维护也一直思量中,也与我们谈及可以尽意宣介,渴望能寻觅到有缘人来此租居守护,想来这也是目前民宿隐居养生的上好佳境地了,据说夏季有一批建筑艺术学院师生的实践游学活动在这里定居举行,也有相关古建学术机构认定“乐山堂”作为维护修缮项目,但愿张曙后人能如愿以偿心想事成。

踏着夕阳返归,村口正在将过去的学堂进行改建施工中,据说是建成张曙资料文献馆,真的为张曙欣慰,114岁了还有这么多人爱着他念着他……

江海滨于徽州新安艺舫

2021、3、14 1:12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yuanchuang/sanwen/202103/40668.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江海滨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