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通往北京的道路有多远就有多难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本站小编

系列历史记录片《通往北京的道路》在爱奇艺上线,它讲的也是西方和中国的撞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剧烈变故。据称,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就是只为回答一个长久的疑问——当东西方在现代相遇时,会发生什么?

来源:韩松

一月十五日,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签署,这是中国和西方在二十一世纪一场新的碰撞的结果。关于这个协议,中国媒体报道的一个重点是,中国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吃亏,这完全是互利共赢。

同日,系列历史记录片《通往北京的道路》在爱奇艺上线,它讲的也是西方和中国的撞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剧烈变故。据称,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就是只为回答一个长久的疑问——当东西方在现代相遇时,会发生什么?

第一集讲威妥玛,一个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人。此君生于一八一八年,也就是《共产党宣言》发表、《弗兰肯斯坦》问世那一年;卒于一八九五年,即中日甲午战争后签署《马关条约》那一年。他在中国任外交官有四十三年之久。这集叫《威妥玛的野心》。那么他的野心是什么呢?就是把中央帝国纳入西方文明的轨道。不仅经贸领域,还有政治社会各方面。这跟今天美国人做的,也颇相似。

当时西方人要争取一个所谓的权利,就是他们国家的外交官要常驻北京,并能见到清朝的皇帝。但通往北京的道路是很艰难的。皇帝不允许他们这样做,故宫很不好进。但这终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实现了。那时中国可能是故意装作不懂得现代外交,把英国派来的谈判团的来使扣押起来,并折磨至死。据说这成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一个直接原因。当然也有人说,这本是中国领土,我们并没有邀请你们西方人来,主权大于人权。这也是有道理的。但道理抵挡不过拳头。

威妥玛当时也是谈判使团的成员。他在战争结束后成了西方首批驻华使节之一。英国是那时是跟中国叫板的带头大哥,跟现在的美国一样。威妥玛来到北京后,用了种种办法来逼迫清朝政府听从西方指使。在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他有事无事有理无理都在取闹,甚至弄得其他西方外交官都有些烦他了。另一个叫赫德的人不得不出面调解。当时有个叫马嘉理的英国翻译在云南被杀了,威妥玛就利用这事对清朝施压。

威妥玛这些外交官做成的一件事情,就是打掉了天朝皇帝的威风和傲慢。当时谈判的一个目的是解决礼仪之争,西方人见中国皇帝,只是鞠躬,而不下跪。此事非同小可。因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是讲面子,一切是面子问题。最初清朝政府是拒绝了他们的。但战争打败后,这个规矩就改了。

在中国,皇帝从来是独大的。中国人对皇权的崇拜根深蒂固,几乎所有的现象和问题都因此而生。西方强权来到后,对这个冲击很大。几十年后,受到西方影响的一些中国人,用暴力手段把几千年帝制彻底推翻了。不仅没有了下跪,连皇帝这个名号也取消了。

《通往北京的道路》播出这天,我刚好看到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说的一段话:一九一一年是中国走向现代的第一步。虽然事实上的皇帝不断出现,可是皇帝的名义谁都不敢用了。我们希望中国再向前走一步,既没有名义上的皇帝,也没有了事实上的皇帝。

威妥玛他们想做的,可能就是不允许让中国皇帝独大。中国应该是与西方平起平坐的一个国家。而按片中所说,这当然是为了西方的利益,但也促使中国向现代转变。

跟周有光一样,威妥玛也是汉语拼音之父,但他发明的是威氏拼音法。拼音的一个作用是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威氏拼音到今天并没有完全消失,如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 茅台(Moutai)、孙中山(Sun Yat-sen)、蒋介石(Chiang Kai-shek)用的都是威氏拼音。威妥玛深信,掌握了⼀个民族的语⾔,才能进⼊到那个民族的灵魂当中去。

随着威妥玛这些西方人常驻北京,中国就走上了不归路,所谓的现代外交开始了。中国也不得不派遣使团出访西方,并在外国派驻公使。这种现代外交,在义和团那时,被慈禧太后再次蹂躏。她迷信团民刀枪不入,对世界各国宣战,又把西方外交官和传教士杀死。这导致中国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威妥玛回英国后,在剑桥大学教汉学七年,学生不超过三人。他的著作有《寻津录》,序言中解释书名,说“这是一个人寻找渡口的记录”。翟理斯评论道:“这个书名被戏称为‘新京路’,即‘一条新的通向北京的道路’”。西方至今仍在寻求打开通往北京的道路。中美贸易协定就是这么一个东西。

在这部纪录片中担任讲解的,有周轶君,她原本学的阿拉伯语,对中东问题包括伊朗问题有深入研究。另外还有摄制组专赴英美采访到的学者方德万、文安立,还有《龙旗飘扬的舰队》的作者姜鸣等。电影的画面唯美而有节奏,把历史和现实穿插拼合起来,让人分不清哪是历史哪是现实,却隐然呈现出未来的倒影。

《通往北京的道路》一共讲述了五个有代表性的西方人,除了威妥玛,还有丁韪良、赫德、莫理循、司徒雷登。这一系列中西方碰撞的故事里,既有所谓殖民与被殖民、侵略与被侵略的问题,也有一个几千年封建国家如何转型为一个现代国家的问题。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它成了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核心命题之一。我觉得,今天引起一场新的舆论风波的所谓特权人物驾车闯故宫禁地的新闻,未尝不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反映。

第二集昨天也上线了,主题是美国的崛起以及它如何跟中国打交道,讲了丁韪良。他是美国传教士,担任过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北京大学前身的总教习,在中美谈判中任翻译。他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幻介绍到中国——翻译了《天道溯源》、《格物入门》和《万国公法》并首次介绍了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中文译名《八旬周行》。时为一八七三年。丁韪良一语道出科幻之妙:“至所载一切故事,则悉凭臆撰,工緻奇丽,颇擅想入非非之妙,然以余思之,亦不难真有其事。”他还以当时蒸汽船、铁路和苏伊士运河计算,从上海出发环游地球只需八十四天,但这样只顾赶路就不能游玩了。

丁韪良说,儒家教育的缺陷是“文字代表一切,而科学没有丝毫地位,人们把精力花在提高文字功夫而不是研究事务,重视继承而忽视创造力”。他嘲笑清朝总理衙门官员“在文学上是成人,在科学上还是孩提”。实际上,没有科学,也很难谈得上民主。

中美两国的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在这部纪录片中,司徒雷登这集的影像是最丰富也最独家的,不少是这次摄制组去耶鲁大学取回来的。去年刚好是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一百周年,但很少有人纪念这件事,甚至不知道有这件事。燕大校园现为北大所有。而北大去年因为种种所谓的丑闻而成了舆论焦点。所以历史是容易被忘记的,而历史又并没有过去,它还在公然重复。这大概便是《通往北京的道路》对于当今观众的一点意义。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zixun/wenhuazixun/202001/28084.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