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民国最强四姐妹:再优秀的演员也演不好这样的剧情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本站小编

民国时期,“宋氏三姐妹”被人津津乐道。其实,在安徽合肥还有大名鼎鼎的“合肥四姐妹”。

来源:十点读书

民国时期,“宋氏三姐妹”被人津津乐道。其实,在安徽合肥还有大名鼎鼎的“合肥四姐妹”。

导演侯孝贤曾打算把四姐妹的故事拍成电影,后来发现实在找不到气质适合的女演员,只能无奈作罢。

合肥四姐妹身上蕴含着中国女性的独特魅力,她们在旧时月色和习习古风中长养着,又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洗礼。

时代无法影响她们的生活轨迹,磨难改变不了她们的贵族风仪。

这种独特的气韵,只能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渐渐逝去。

合肥四姐妹,指的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以及张充和。

张家除了这四个女儿,还有六个优秀的儿子。

到底是怎样的家庭,培育了这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呢?

眼界和格局,是富养的基础

张家,是典型的名门望族。祖父张树声是李鸿章的左膀右臂,他官至两广总督,是淮军的大人物。

张家坐拥良田万顷,每年归在四姐妹的父亲——张武龄名下的,就有10万担租子。

1906年,17岁的张武龄与扬州的大家闺秀陆英成亲。婚后琴瑟和谐,相继生下了四个女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张武龄希望这四个女儿长大后,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

在起名上,他就很讲究。他不给女儿起花花草草的名字,明艳媚人的名字他也坚决弃之不用。他让每个女儿的名字都带着两条腿:元和、允和、兆和、充和。

张武龄希望女儿们能如男子一般走出闺门,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得更远。

亚洲历来有男尊女卑的传统,直到民国,这个思想仍旧占了主流。女子要在那个年代闯出一番天地,谈何容易。

如张武龄般思想开明,拥有如此眼界和格局的,实属少见。

为了离开闭塞落后的老家,让孩子们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辛亥之后,张武龄举家东迁。

他深知时代弊病,认为“女子受教育的机会很有限,真正的男女平等很难实现”。

即便如此,他身体力行,立志要“兴办一所自己的学校”。这样不仅可以培育家中四姐妹,还能让更多女孩,得到和男孩一样公平的教育机会。

接受了新思想的张武龄果断地变卖家产,在苏州兴办了乐益女子中学。取名“乐益”,是源于“乐观进取,裨益社会”之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他公益办学的行为给子女们做了最好的表率,长大后,他的子女也承袭了父亲的格局,纷纷投身于慈善事业中。

张武龄希望孩子们拥有高尚的志趣,对于孩子沾染恶习俗,他是深恶痛绝的。

有一年除夕,张武龄撞见孩子们正和众人一起丢骰子、玩骨牌,每盘下个几分钱的注,来借此消遣。

张武龄勃然大怒,将孩子们狠狠批评了一顿。

自此,张家子女再也不沾染这些所谓“怡情”的“小赌”。他们跟着父亲将眼光放远,去追求和享受“怡情”的大趣。

父亲的眼界和格局,是富养孩子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胸怀和高度,决定了孩子人生50年的道路。

优秀父母的远见,会比金钱更深刻地影响孩子,甚至影响家族几代人的一生,从而完成财富、人格、气度的代际传递。

优质陪伴和习惯养成,是富养的核心

这学期我新接手的学生中,有个很特别的女生。

她穿着打扮非常时髦,还特别喜欢大手大脚地请同学吃喝玩乐。她爸爸给她买的iPad、电玩,只要同学说一句“喜欢”,她就慷慨送人。

看女儿如此挥霍无度,她爸爸急火攻心,数次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帮女生改正这一恶习。

他不知,这一切不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吗?

夫妻俩都在外承包工程,绝少陪伴女儿。也许是对女儿感到亏欠,女生从小就被“富”养着:

新西兰进口的水果,咬几口不喜欢就扔;喜欢的玩具,无论价格多贵,都毫不犹豫一车一车地买下。

有人曾说,“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一定是来自一个有问题的家庭。

她从未经历过缺钱的窘境,对于亲情的渴求也只能通过物质来填补,从而形成了扭曲的金钱观。

这位爸爸不知道,优质陪伴和习惯养成,才是富养孩子的核心。

张武龄就很注重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培养。

六神磊磊曾说:“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

而张家的一楼竟有四个大书房,二楼则是专门用来藏书的库房,有数以千计的古籍书卷、古文雕版,同时还有不少的新作。

张武龄自己洁身自好,吃喝嫖赌、吸烟、嗜酒等纨绔子弟的恶习,他从不沾染。他唯一的爱好,便是读书。

“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受了饱读诗书的父亲的影响,潜移默化之中,孩子们也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

对于家中藏书,张武龄悉心整理排列,不设限地让孩子自由翻阅。

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张武龄还专门请了老师在家中授课。他从不干涉老师的教学,女儿们不仅学古文,也学算数、唱歌和体操。

他悉心培养女儿们的良好习惯,尽量让她们挖掘自己的爱好,让她们接触这个世界的触手伸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张武龄也很注重对子女们的优质陪伴。

孩子们在看书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找父亲答疑解惑,观点不同时便会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

他还常同孩子们分享学习心得。他会分享自己写的打油诗,也会叙说自己年少时候的故事。

父亲的以身作则和优质陪伴,让孩子们深深地爱上了学习。

现在有很多父母不愿意孩子在物质方面吃苦,于是倾尽所有,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

明明只是工薪家庭,却让孩子满身名牌;明明月薪只有五六千,也要砸锅卖铁让孩子读着贵族学校,手里揣着最新款手机。

他们以为,在物质方面无条件满足孩子就是富养,殊不知,这种超越自身经济条件的富养,只会害了孩子。

真正的富养不只是物质方面的富有,父母的优质陪伴和习惯养成,才是富养的核心,才是最有价值的富养。

让孩子有主见,是富养的关键

纪录片《镜子》中有一个女孩,小学六年级便辍学一年。

他的父亲希望女儿实现理想,但当教育咨询师追问他女儿的理想时,他却语焉不详:“她的理想,还要慢慢去纠正,去纠偏。”

咨询师不客气地说:“那你说的理想,只是你所期望她完成的理想,说到底,就是你自己的理想。

现在有很多父母,打着“爱孩子”、“我是为你好”的旗号,控制着孩子。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剥夺孩子的一切快乐,却从来不去聆听孩子的想法。

有人认为这是缺乏了“爱的认知”的教育:

我爱你,所以我要控制你;你是我的孩子,所以你的一切必须由我来规划。

长此以往,孩子爱的能力被异化,自我被扭曲,甚至被毁灭。这一生,还有何意义?

在教育子女方面,张武龄却给了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

四姐妹深受父亲张武龄的影响,都十分喜爱读书,钟爱昆曲。

了解到孩子们的兴趣后,张武龄十分支持。他常年包下戏园的一整排座位,带着全家老小去欣赏昆曲;他也曾为女儿们请来苏州全福班的尤彩云,来教她们唱戏。

四姐妹中最迷昆曲的是大姐元和。她常做编辑,写好词后把角色分配给弟弟妹妹们,在家里搭起班子来唱戏。

家里的这番热闹,张武龄也常会跟着来欣赏。他自身虽有一套昆曲的鉴赏模式,然而对于子女的表演,却从不横加干涉。

他深知,孩子遇事要有主见,要努力让自己成为思想独立的人。一味人云亦云随大流,只会让自己泯然众人;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孩子,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平日里,张武龄也并不会将孩子们一味地囚禁在书本中,他深谙“读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经常让她们在院子中尽情玩耍。

充和过了适婚年龄,张武龄也是顺其自然,从未对她进行劝说。

金安平曾在《合肥四姊妹》中,如此评说充和:

“她喜欢保持单身女性的身份,自由自在,不必在意社会对已婚女性的期待。”

这让充和没有如大部分女孩一样,匆匆忙忙嫁人生子,而是很有主见地,从从容容地选择了自己最爱并且适合的夫婿。

在这种开放式教育下,四姐妹自由发展,各具特色:

大姐元和兰心蕙质;二姐允和古灵精怪;三姐兆和仁厚朴拙;四妹充和典雅温婉。

知乎上曾有人问:“有主见的孩子,到底是怎样的?”

最高赞的回答是:“能处理好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能处理好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能处理好学习上的问题,让父母特别放心。”

让孩子有主见,是富养的关键。

从小让孩子有主见,让他们有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胆量,会让他们在面对今后的人生抉择时,顺从本心,从而活出真正的自我。

而这,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啊。

优秀的父母,都是子女生命中的摆渡人

张武龄没有留给子女万贯家财,却给了她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被如此用心富养长大的四姐妹,谁会不爱?叶圣陶就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最爱昆曲的元和嫁给昆曲名伶顾传玠,她80岁还和曲友登台唱曲儿;

允和嫁给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1952年回归家庭,自称“真正成了一个最平凡的人,也是一个最快乐的人”;

兆和嫁给著名作家沈从文,历尽劫波,但骨子里的坚韧与平静让人动容;

充和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个才女”,她国学底蕴深厚,造诣极高,却始终以“游于艺”的态度,悠游自在地浸淫于书法、绘画、昆曲之中。

她最后嫁给德裔美国籍著名汉学家傅汉思。在异国他乡,充和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做出了杰出贡献。

四姐妹都不慕荣利,淡泊自守。人生虽遭遇磨难,却始终能够坦然处之。

纪伯伦在《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中写道: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对自身充满渴望的生命。他们因你而生,却非为你而来。

聪明的父母,绝不会替孩子,决定他们该从哪里上岸,只是无声无息地划动船桨,告诉他们风浪袭来之时,应该如何挺直脊梁去面对,如何抵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真正优秀的父母,都是子女生命中的摆渡人。

他们用心陪伴孩子成长,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让孩子在自然的风日中扶摇直上,挺拔苍翠。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zixun/wenhuazixun/202001/28100.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