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民谣唱着唱着就拿了诺贝尔文学奖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本站小编

来源:凤凰网读书准确地说,我们今天所说的民谣(folk music),在整个民谣音乐的发展历程上,只代表了其中一半。Folk music这个英文词还有另外一个翻译,叫“民间音乐”。现在所说的民谣

来源:凤凰网读书

准确地说,我们今天所说的民谣(folk music),在整个民谣音乐的发展历程上,只代表了其中一半。Folk music这个英文词还有另外一个翻译,叫“民间音乐”。

现在所说的民谣,基本上是“二战”之后开始兴起的。“二战”之后,一个全新的社会局面出现了,当然,与此同时,“二战”的善后问题也出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打仗,不是打完就完了,胜利的一方是要料理善后工作的。“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的善后工作就一直没有停手,其中让大部分美国人民都不高兴的一个善后项目就是越南战争。

就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一些用老旋律唱新歌词的音乐人。当然,这些音乐人后来也会自己写歌词了。

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叫伍迪·格思里(Woody Guthrie)

伍迪·格思里

伍迪·格思里的出身不太平凡,家里有好几套房,算是中产阶级。他爸据说是三K党成员。他妹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死亡原因是和妈妈吵架,然后点燃了自己的衣服,失手把自己烧死了。他妈也不太正常,在伍迪·格思里还是个青少年的时候就进了精神病院,同时家里生意还失败了。差不多14岁时,伍迪·格思里就开始了打工生涯,没工作的时候还要过饭。

后来他为了更方便乞讨,拿起了口琴,和一个擦鞋的黑人男孩开始在街头卖艺。就在这个时候,因为家里太穷了,必须外出找工作,于是伍迪·格思里随着移民大潮从美国中部搬到了西部,到了加利福尼亚。

那时候他唱了许多关于荒诞现实的歌曲,比如有一首名叫《汤姆·乔德》(Tom Joad)的歌,讲的是一个被冤枉入狱的男子好不容易出狱了,回到家乡却发现家人已经不见踪影,都搬到了西部。好不容易找到了家人,结果又被冤枉。至于最后是否再次锒铛入狱,这首歌用了开放式的结尾,只是在歌词最后喊了一句口号,大概意思是每个人都要争取自己的权益。

影版《愤怒的葡萄》中的汤姆·乔德

在加利福尼亚的时候,他还和一些美国共产党人来往密切。根据他朋友的说法,这个人从来没有加入过美国共产党,只是喜欢和他们在一块儿玩,还给他们的报纸写过专栏——一些新闻评论。

但是伍迪·格思里后来还是受牵连了。1939年,苏德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被公之于众,美国对苏联表示失望,而苏联正是当时的共产主义大本营,因此美国的共产党员也跟着倒霉,伍迪·格思里就在这时候丢掉了工作。他本来想返回老家,后来被另外一位更有势力的美国政治活动家邀请到了纽约。

到了纽约之后,伍迪·格思里唱了毕生最有影响力的一首歌,名叫《这片土地就是你的土地》(This Land is Your Land)。他之所以写这首歌,是因为自己被一首名叫《上帝保佑美国》(God Bless America)的歌给恶心到了。他听完之后,觉得歌词根本不切实际,“人们能写的只不过是自己看到的东西,《上帝保佑美国》的作者显然没看到过他自己写的那些东西”。

当然,科幻普及了之后,这种观点也随之落后了。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这片土地就是你的土地》成为一首好歌。然而这首歌的旋律并非出自伍迪·格思里,他借用了第一代乡村音乐人卡特家族的《当这世界着了火》(When the World's on Fire)的旋律。

后来他在纽约认识了民谣界另一位重要人物,皮特·西格(Pete Seeger)

皮特·西格

在西格的引荐下,格思里进入了纽约音乐圈,并且混得如鱼得水。他在电台开设了自己的广播节目,有了一定影响力后,立即举荐了黑人歌手“铅肚”。

后来他又开始写文章,凭借在纽约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伍迪·格思里跻身美国主流媒体口中的“知名作者”行列。

再后来他开了一档电视节目,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薪水”。

但是到第七期节目的时候他就不想录了,因为他被迫唱自己不想唱的歌。他觉得自由受到限制,于是毅然告别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薪水”。

后来伍迪·格思里从美国东边的纽约搬回西边的加利福尼亚州,在加州工作了一段时间,又发现皮特·西格正在做一个项目——给工人阶级唱歌,而皮特·西格非常需要伍迪·格思里这样的人才,因为在众多民谣歌手当中,只有格思里是真正在工厂打过工的。于是他回到了纽约,人们排着队给格思里唱自己写的新歌,格思里就像个语文老师一样给他们批注歌词,告诉他们哪里不够真实。

1996年,皮特·西格在新港民谣音乐节,给孩子们讲解长笛演奏

到了20世纪50年代,伍迪·格思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因为他时而狂躁时而抑郁,和他的母亲一样。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一种病,名叫亨廷顿病,发病后10到20年内就会死去。

伍迪·格思里一家人都受到了这种病的困扰。他结婚三次,第一个妻子和他离婚的原因是她不想再陪老公东奔西走。和第二任妻子离婚的时候,伍迪·格思里已经患病,性情不定,妻子觉得对孩子是个威胁。第三次离婚时,伍迪·格思里不仅患病,还把手烧伤了,没法再弹吉他,第三任妻子不愿意再照顾他。后来,第二任妻子又回到了格思里身边照顾他,直到他去世。这几段婚姻给格思里带来了许多孩子,其中几个孩子也受到了这种遗传病的牵连,寿命甚至比伍迪·格思里更短。此外,他们家就好像是受了诅咒一样,另外几个没有得病的孩子当中,也有一些是死于非命的,有的死于车祸,有的死于火灾。

伍迪·格思里与家人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格思里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为当时人们对亨廷顿病还没有太多认识。在他之前因为这个病去世的都不是什么有影响力的人物,因此这种病一直没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直到格思里患病,因为他足够有名,这种病才勾起了医学家的兴趣。

就在伍迪·格思里已经不能弹吉他的时候,他遇见了一位忘年交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刚认识伍迪·格思里时只有19岁,他的名字叫鲍勃·迪伦(Bob Dylan)。没错,就是前几年凭借歌词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位。

鲍勃·迪伦

1960年左右,鲍勃·迪伦会定期去伍迪·格思里疗养的地方和他聊天。鲍勃·迪伦对伍迪·格思里说:我想和你学民谣。伍迪·格思里说:我手上有伤,弹不了吉他,但是我有一个好徒弟,你去找他吧。鲍勃·迪伦找到了这位“好徒弟”,“好徒弟”却告诉鲍勃·迪伦:民谣是学不来的,民谣是偷来的,我师傅伍迪·格思里就是这么跟我说的,他还告诉我,他的歌都是从他师傅——黑人歌手“铅肚”那里偷来的。

当时年仅19岁的鲍勃·迪伦根本不相信这一切,伍迪·格思里是他的偶像,偶像的歌怎么可能是偷来的?于是他跑回去找伍迪·格思里,问他是否有此事。伍迪·格思里说:是啊,我的歌都是从“铅肚”那里偷来的,因为重要的不是歌本身,而是歌曲里传达的精神,民谣是用来传递精神的,但是精神恰恰是学不来的。

所以第二年鲍勃·迪伦出的第一张专辑里,我们能看到一首向他的师傅和师傅的师傅致敬的歌,名叫《给伍迪的歌》(Song to Woody),这里面提到了偶像伍迪·格思里、偶像的偶像“铅肚”以及那位“好徒弟”。

鲍勃·迪伦得知自己的偶像受到了更早的一位黑人歌手的影响,于是挖掘了大量黑人歌曲。在这当中,他找到了一首黑奴当年唱过的歌,很好听,就在此基础上重新写了一版歌词,这首歌后来成了他的成名曲——《答案在风中飘》(Blowin' in the Wind)。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鲍勃·迪伦的老家美国,都对他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误会,即认为他是一位“抗议歌手”,写的歌曲都是“抗议民谣”,用来抗议当时的政策和诉说民间的疾苦。

事实并非如此。鲍勃·迪伦一辈子唱过的歌超过500首,其中所谓的“抗议歌曲”只有4首,而且都出现在同一张专辑里。这张专辑就是收录有《答案在风中飘》的《随心所欲的鲍勃·迪伦》(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这张专辑里还有另外一首歌,叫《暴雨将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这首歌发表时刚好赶上古巴导弹危机,于是人们觉得这首歌如同预言,在游行的时候唱起来很带劲。但是专辑里另外两首更明显的抗议歌曲,一首叫《战争大师》(Masters of War),一首叫《我梦见了第三次世界大战》(Talkin' World War III Blues),在当时的传唱度反倒一般。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再后来,人们觉得鲍勃·迪伦变了。在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演出时,台下的人还起哄让他下去。大部分报道在讲述这件事的时候,都将原因归结到鲍勃·迪伦使用电吉他这件事。但是仔细想想,这个理由无论如何也说不通。

其实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抗议歌手”这个称呼。因为人们游行的时候爱唱鲍勃·迪伦的歌,鲍勃·迪伦也的确在游行队伍里唱过这些抗议歌曲,所以人们期待他能够继续写出更多抗议歌曲。然而,他没有这么做。

在之后的专辑里,鲍勃·迪伦写了一首歌,名叫《时代变了》(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大概意思就是说,之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赶紧上岸吧。人们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可以说是愤怒了。

而后,鲍勃·迪伦的下一张专辑竟然还和抗议无关,反而劝大家相互理解、和平相处,更要命的是,其中一首歌的歌名就叫《这才是我真正要做的》(All I Really Want to Do)。

于是人们觉得鲍勃·迪伦彻底背叛了队伍,走向了敌人那一边。这时正好是1965年,大家终于可以在新港音乐节上看到鲍勃·迪伦了,于是在他演出时纷纷喝倒彩。正巧那时鲍勃·迪伦在台上用的是电吉他。

鲍勃·迪伦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关于民谣的故事也就讲到这里。后来民谣和各种音乐风格结合,演变出许多新的音乐风格,比如民谣金属、民谣电子、民谣摇滚等,这些都是另外的故事,有另外的主人公。再后来,鲍勃·迪伦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他一个人的光彩,而是民谣歌词之文学意义的光彩。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zixun/wenhuazixun/202004/34197.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