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诉衷情·海棠珠缀一重重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晨曦时分天刚露白,窗边盛开的海棠花如重重珠缀。娇艳的颜色好似美人脸上晕晕染染的胭脂红。

诉衷情·海棠珠缀一重重

宋代:晏殊

海棠珠缀一重重。清晓近帘栊。胭脂谁与匀淡,偏向脸边浓。 

看叶嫩,惜花红。意无穷。如花似叶,岁岁年年,共占春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晨曦时分天刚露白,窗边盛开的海棠花如重重珠缀。娇艳的颜色好似美人脸上晕晕染染的胭脂红。

花红叶嫩,意趣无穷。只愿我与你的情谊似这海棠花叶,年年岁岁共春风。

注释

珠缀:连缀珍珠为饰的什物。

清晓:指天刚亮时。

帘栊:窗户。

晏殊,宋词真正的发端之人

冯煦《蒿庵词话》称晏殊为“北宋倚声家初祖”意即宋词真正的发端是从晏殊开始的。但是喜读诗词的人都知道,宋代词坛上著名的词家可不止晏殊一人。

一向年光有限身

今天我们翻开任何一部宋词选本,都会看到钱惟演、潘阆、林逋、寇准这些名字排在晏殊之前,而范仲淹、张先都是晏殊的同时代人,其实很难严格分出先后。但冯煦自有他的道理,毕竟钱惟演、范仲淹那些人只是偶尔填一填词,词于他们而言既是可有可无的事物,他们那寥寥可数的词作也不曾对时人与后人产生多大的影响。只有张先,词作较晏殊为多,年纪也长后者一岁,但张先长久以来都是晏殊的僚属,甚至有几分清客的意味,所以总给人以一种附属物的印象,何况他职位太低交游太窄,远及不上晏殊的影响力。而晏殊的《珠玉词》更是宋人流传后世的第一部词集。

晏殊对词坛的贡献,不仅仅要归因于他的才情,更要归因于他那超然的政治地位。晏殊在仁宗朝做了多年的太平宰相,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宰相喜爱填词,天下自然会兴起填词的风气,即便存心禁止都禁止不来。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读晏殊的词,总给人一种美好安然的感觉,他的词透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闲情中透着典雅,婉约中透着阔达。他的词是感性的,却不是无病呻吟,故作愁态;他的词是理性的,却不是冰冷无情,直白强硬。

这些都跟他性格有关。他喜安静也喜热闹,尤其是当他的生活不再困顿后,他更喜在家中宴请宾客,并且他的许多诗篇都是在宴乐中所作。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将人生哲理蕴藏于风景描写之中,是晏殊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这首《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运用的就是这种写作手法。词中既有悲伤和无奈,又透着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生命有限,相聚的时光亦是短暂的,每次离别都会让人伤怀。频频聚会,把酒言欢,为的是不让生命留下遗憾。登高望远,满目山河,不禁又想起了远方的亲友。春凤春雨中,繁花易落,令春色也增添了些许忧伤。既然时光流逝的如此之快,为何不好好怜惜眼前的人呢?

不如怜取眼前人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从词的表面上看,表达的是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实际是作者对人生的深思。

站在旧日的亭台中,听新曲饮美酒,天气仿佛与去年相同,却有些不同。物是人非,夕阳正落,无人阻止夕阳落下,正如无人制止时间的流逝一样。

美好的事物都会过去,纵使希望和留恋,也不可能重现,一切都回不到原来的样子。这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呀!

常见的景象,在晏殊的眼中,却多出许多生活哲理,他将人生的感悟写在这首词中,伤情中带有哲思。他用清新自然的词风向人们展示了时间在不断流逝,没有什么可以永恒的自然规律,用含蓄的表达给人以艺术和美的享受。

不惧时光匆匆流逝,珍惜眼前的人和事,便是晏殊豁达的人生观。

几回疏雨滴圆荷

晏殊少时入宫,之后为官多年,对官场权位却淡然随心。在他眼中,浮华名利不过是过眼云烟。好友失官离去时,他作了一首《喜迁莺》: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

斛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

劝君看取名利场,今古梦茫茫。

与友分别,虽万般不舍,却还是劝慰好友,同时也安慰自己,这是一次暂时的分别,以后二人还会相逢的。

为官多年,晏殊早已看清官场险恶,围观者大多都是为了自身利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离开官场,在许多人看来是悲伤和不幸之事,在晏殊看来,却是一种解脱。远离官场纷争,过平淡自在的生活,虽不能大富大贵,至少安心坦然。

这首词同杨表现了晏殊的人生态度。他为官,却不为名利,只求安心。为官,对他而言,不是获得名利的途径,他只想尽其责,尽其心。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相比柳永、姜夔等词作家,晏殊一生可算富贵,所作之词往往透露着一种独特的华贵闲漫之气。

《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一首词富贵闲愁之气扑面而来。一位富贵之人坐在阁中,看到重重的门帘外面有帘子飞过,昨夜花落,红色花瓣在亭子里铺了一地。他走到弯曲的栏杆边,望着池中的倒影,一阵风令他感到一丝寒凉。随着风吹来的方向看去,他看到碧绿的帘幕,还有敲打在荷叶上的雨滴。

“小阁”“重帘”“晚花”“凉波”“翠幕”“疏雨”“圆荷”,室外冷冷清清,室内孤孤单单。酒醒人散,一丝愁绪涌上心头。

晏殊的词总是如此清丽,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在他笔下都有了生命般充满生机,又富有感情。

劝君看取名利场,今古梦茫茫

晏殊一生虽无大波折,仕途也算顺畅,但他晚年并不安闲,六十岁时仍任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节度使。后来,他因病暂离官场,病好后,他请求再次回朝,宋仁宗见他年事已高,不忍他太过操劳,便将他留在宫中,每五天入朝一次,为自己讲经释义,所受待遇与宰相相同。次年,晏殊病重,得知皇帝想要去探望他,于是写信婉拒。不久后,晏殊病故,皇帝悲伤不已,不但亲自去哀悼他,还赐他谥号“元献”,并亲自在他的碑上写下了“旧学之碑”四个字。

一生无愧于心,一生无悔于世,晏殊为世人留下的,是数篇清丽淡雅又充满人生哲理的词作,是他豁达的心境,是他真挚的情感。他开创了北宋的婉约派词风,让人们在冰冷的世界里得到了一些安慰和寄托。

晏殊人物生平

年少德高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用笔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说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宦海沉浮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禄寺丞,他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服丧,服丧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职,跟从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编修宝训,做了同判太常礼院。不久,母亲去世,他请求等服期结束后再任职。皇上没有允许。又被调任为太常寺丞,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了升王府记室参军,掌书写笺。年中时,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诰、判集贤院。过了很长时间,做了翰林学士,迁升为左庶子。皇上每次向晏殊询问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给皇上,皇上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乾兴元年(1022年),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创办教育

天圣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扭转战局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

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晚年生活

庆历二年(1042年),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1044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节度使(今陕西西安)。后调到河南府,官衔被转到兵部。至和元年(1054)六月,晏殊因病请求回京城医治,待病好以后,再出京任职,仁宗特意把他留下来,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让他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过了一年,晏殊的病情加重了,仁宗想前去看他。晏殊知道后就立刻派人捎信给仁宗,信中说:“我老了又重病在身,不能做事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担心了。”不久即于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去世。仁宗虽然亲自前去哀悼,但仍因没能在他卧病时来看望他感到遗憾,特地二天没有上朝。赠给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门下省长官)的官爵,赐谥号为“元献”,在碑文的首款篆写了“旧学之碑”四个字。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6/7390.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