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方方日记美国出版:上一代人的最后狂欢,准备迎接少年的疾风吧!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本站小编

来源:大熊的小黑板方方日记在美国出版了。叫好的大有人在,反感者出离愤怒。我先不站队,但必须说点什么。先讲个虚构的故事。有天早晨,子贡正在扫院子。有客人到访,问子贡:“您是孔

来源:大熊的小黑板

方方日记在美国出版了。叫好的大有人在,反感者出离愤怒。我先不站队,但必须说点什么。

先讲个虚构的故事。

有天早晨,子贡正在扫院子。有客人到访,问子贡:“您是孔子吗?”

子贡说:“有什么事向老师请教?”

“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知道,我可以回答你。”

“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客人说,“不对,一年有三季!”

“四季!”子贡理直气壮。

“三季!”来人也毫不示弱。

于是两个人一直争论不休,谁也不服。

孔子听到争吵声,从院内出来。

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没有作声,然后才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听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一年到底是几季?”

孔子答:“四季。”

子贡不解。孔子继续解释说:“这时和刚才不同。刚才那人一身绿衣。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看来,根本就没有冬季,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吵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

关于方方日记在网络上引起的热议,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庄子的句话与上面的故事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夏天的虫子很来没有见过冬天,你如何能让它明天冰是什么东西呢?这是因为它生不逢时。

方方的粉丝绝大部分是50、60、70后读者,有过文革的梦魇,有过阶级斗争为纲的惨痛,经历过饥饿死人的威胁, 对很多人来说,对于中国的了解和体验,可以套用特朗普大统领的一句口头禅:没有人比我更懂,我最懂。

而反对方方的人则是B站、知乎等年轻人,从小到大,完全被上面这代人呵护备至的,是红旗下的蛋,没有忍饥挨饿,见证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时刻,直至现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两体经济体之一。摆个硬数据:2019年美国GDP预计21万亿美元,中国是14.14万亿美元,而排在第三位的日本,只有5.15万亿美元,只有中国的1/3强。

让我们打个比方:一个是朝不保夕的农民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小还动不动被父母打骂;一个是衣食无忧的地主家少爷,在当地有财有势。

两个人如何对话?

90后被戴上“极左”的帽子时,完全是一脸蒙逼的。“极左”是什么意思,往左走?火星语?

新青年和方方的关系一度是剑拔弩张。微博上一位叫做“凯申物流总经理”的网民和方方发生了争吵,方方愤怒地@凯申物流总经理:又是一个总经理?咋会是这样的认知能力?你们物流公司想必没有受灾。如果你人在武汉,恐怕你眼瞎只看到钱,而没有看到灾难。。。

这条义正严辞的回应,反而让网友喷饭爆笑。

“凯申物流总经理”哪是什么物流公司,也不是总经理。“常凯申”是正常爱国青年对蒋介石的戏谑称法,因为国内战争期间,毛泽东称蒋介石是运输大队长,所以才有了“凯申物流”的梗。一个正剧,活生生变成了喜剧。

更有网友直接评论:我觉得大家看在@凯申物流总经理的面子上还是不要再批评@方方了,明显不在一条线上[哈哈][哈哈][哈哈] 。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这是我的第二句话。

庄子的意思是井底之蛙无法理解大海是什么样子,是因为对它来说,大海是虚幻的。

如果要平等对话,那么,两代人都要站在更高的地方。

你看到过大海吗?这个问题是给方方们的,也是给新青年的。

中国在进步,世界在变化,方方们看到了吗,还是回避了。这本书是否仍用40年前的思想,套用到现在的文字上?可曾反思过,这本日记能够流传、讨论、发表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对于新青年来说,也不用如此愤怒。有些历史我们必须牢记,才能体会到上一代人的痛苦和无奈,也许只有时间才能让一切创伤抚平,多一些宽容和怜悯。他们不是陌生人,他们可能是你的父母、祖辈,也可能是你的老师、至亲。我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相亲相爱,只是不知道“常凯申”而己,那又如何。

最后,回到这件事本身,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封城日记》到底是一本“非虚构”日记,还是一本“小说”?

方方的日记在美国的英文名称是《WUHAN DIARY》(直译成中文是《武汉日记》?!特朗普都不敢用地名称呼病毒了,书名还要蹭这个点吗?过了!),上架美国亚马逊书店,分类到两个类别:一个是民族和国家传记; 一个是赈灾。看来,美国出版方和销售商将这本书定位成“非虚构”读物。一般来说,在做这种定位前,肯定是要获得作者首肯的。

上架到小说,我无话可说,但放在“非虚构”分类里,我有一肚子的疑问。

如果以后的历史学家在研究这段历史,完全可以引用日记里的记载,当成真实的历史资料,而且是第一手资料。 那么,作者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调查了吗,是否可以承担这样的责任,保证日记的内容都“尽可能真实,而且除了真实没有其他”?

有人用大数据分析了方方《封城日记》的常用词汇,词频最高的是“医生朋友说”、“记者说”、“听说”、“可能”等等模棱两可的词。所有的引证都要尽可能有出处,这是严肃的非虚构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影响如此重大的一本书,是否坚持了这个原则?

既然不是小说,那么,作为专业的作家更应该知道:真正的真实要尽可能减少偏见。

偏见无法避免,我忘记了哪位牛人说过一句话:凡事都有三面,你的一面,我的一面,还有事实真正的一面。问题是偏见有多偏,是十万八千里,还是失之毫厘。

那么,作者是否有强烈的先入为主,将强烈的个人偏见带入事实,或者围绕观点陈述事实?这本书的内容是否可以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当事人,对得起历史的审视?

一年之后、三年之后,当一切尘埃落定,伤痛抚平。这本日记可以大大方方出版。记录也好,个人观感也好,这不失为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历史也自有定论。

现在出版这本书,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一些国家和组织向中国提出索赔,声称疫情来自中国,给自己造成了损失,这本书会被拿来作文章吗?国外华人会因为这本书受到误解和报复吗?当事或不当事的武汉市民会有什么想法?作者是否考虑过其他人的感受?

我对阴谋论很不感冒。但是,在这个时间点,出版这样一本书,放在“非虚构”的位置。我也要怀疑这里面是有什么阴谋。

唯一确定的是,现在出版这本书,对作者最有利,赚足了眼球,还有版税收入。这是吃武汉的人血馒头,我拒绝买单。

情绪激动,有点跑题了。方方事件发展如何,纷乱之后,总会水落石出,是小白兔,不会被冤屈成大灰狼;是大灰狼,总会露出尾巴。

其实,我们探讨的主要是老一代人与新世代的思想大战。从来没有一次事件,会如此的泾渭分明,新老两派,如此直接的对撞。话说回来,这总是自家人的关系,借用一句话:如果说我们还有丝毫的联系,那大概就是我们都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吧。说的很酷,其实这个接班人的关系是源自血缘,无法割舍,坚挺得很。对吧。

当写到这里时,我心灵的天平已经慢慢向新世代倾斜了。实在对不住,当我不偏不倚地出发时,我的笔最终走到了这一边。我知道,已经有长辈要对我出手了,来吧,我已经准备好迎接暴击了。

原文标题:方方日记:上一代人的最后狂欢,准备迎接少年的疾风吧!)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zixun/wenhuazixun/202004/34192.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