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扬子津望京口 孟浩然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本站小编

扬子津望京口唐代:孟浩然北固临京口,夷山近海滨。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相关阅读孟浩然的故乡情结: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孟浩然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之一,是继谢灵运

扬子津望京口

唐代:孟浩然

北固临京口,夷山近海滨。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

相关阅读

孟浩然的故乡情结: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之一,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故乡情结是千百年来文人创作不变的主题,故乡情结的产生是人们寻求心灵安逸舒适的表现。最早的情结的概念是由弗洛伊德提出,被译为“心的复合体”,后来经过荣格和阿德勒等人的进一步探讨,情结逐渐泛化。弗洛伊德认为情结是描述相互关联的感觉和观念,情结的形成来源于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并埋藏于无意识中的发生在过去的某件事。

孟浩然的故乡情结表现在他一生的行迹之中,包括他年至四十才步入北上求仕的文人之列,以及他漫游过程中情牵故土的诗歌创作。孟浩然故乡情结的形成原因不仅由于中国有恋土思归的文化传统,还表现在他对故乡深沉不变的爱。故乡不仅给他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故乡的名人、故乡的文化也让他为之自豪。

孟浩然生于武则天永昌元年,卒于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享年五十二岁(公元六八九——七四〇)。少年时代他与兄弟们一起闭门读书,他“幼高为文”“少予学书剑”,青年时代“好节义”,是一位具有侠士风采的盛唐文人。

孟浩然于二十三岁与张子容为邻同隐鹿门山,四十岁由家乡来到京都应进士举未第,本年冬离开长安到达洛阳,又于次年秋由洛之越。公元七三二年,长时间徜徉于异地他乡的诗人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襄阳。两年后孟浩然再次入京求仕,因上书未果,带着失望和激愤之心离开长安经四川返乡。

开元二十五年,孟浩然至荆州入张九龄幕并游历百越,不久他就厌倦了幕僚生活,返乡后卧病于襄阳,开元二十八年终于南园。孟浩然流传至今的诗歌共 270 多首,其中体现故乡情结的诗歌近 200 首,诗人作于家乡的有 160 首,作于异乡的有 30 多首。其中有对家乡的赞美,也有在他乡时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 孟浩然自幼生活于南园,南园位于襄阳城南郭,是祖上留下的庄园。南园风光秀丽,附近群山环绕,如岘山、鹿门山等。东有汉水,北有襄水。此处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如著名隐士庞德公、诸葛亮等呈现的隐逸文化,佛教文化,以及浪漫的汉皋神女传说等。

孟浩然不仅热爱家乡的文化,对于家乡的风物特产也很喜爱,如“槎头鳊”,“竹叶杯”等。“槎头鳊”是襄阳的特产,又称“缩项鳊”,产于汉水之中,是孟浩然最爱的食物,不仅他自己多次在诗歌中夸耀,后人也常常睹物思人。杜甫、苏轼都曾留有诗篇。

孟浩然的兴趣爱好也和家乡的环境有关,他喜欢垂钓、泛舟、游览山水,也喜欢谈禅说道、结交朋友、读书作诗。孟浩然经常在北涧中泛舟,或乘舟过汉江到鹿门山去寻找隐者的足迹,也常到万山潭去垂钓,或者去拜访僧友与他们探讨佛理。孟浩然的生活虽然被理想化了,却也是真实的存在。他展开了我们幻想中的一幅幅画卷,将它们变成了现实。

孟浩然是一个具有鲜明的儒士性格的文人,“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欲忠心事明主而不得,便为孝侍双亲而返回家乡。

闻一多评价孟浩然“诗如其人”,孟浩然诗歌的艺术境界正是诗人的思想境界。孟浩然诗中有很多描写家乡风物、风景名胜、著名乡贤以及佛教文化和浪漫传说的诗歌,表现了诗人对家乡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热爱。孟浩然的故乡情结使他迟迟未走上求仕这条路,而且他之后的倦于物役而不得为之和最终的回归乡园都与其故乡情结分不开。孟浩然的故乡情结体现在他对故乡文化表现的欲望上,各处的山川都有其秀美而深邃的特点,区分山水之间的差异仅从外部特征分析是不足的,更要着眼于人文特征。“文化人游山玩水多半是在关照的自然景物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所谓物与心的对流。”文人所寻找的心灵慰藉正是不同地方的人文特征,也是专属这个地方的区域文化。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2004/35076.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