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秋风引 刘禹锡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本站小编

秋风引唐代: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译文及注释译文不知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早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羁旅他乡的孤客最

秋风引

唐代: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知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

早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

注释

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至:到。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雁群:大雁的群体。

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闻:听到。

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孤客最先闻。”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相关阅读

刘禹锡:我的自恋,是被逼的。

初中时大家都学过刘禹锡的一篇文章《陋室铭》,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开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是陋室,惟吾德馨。

山不在高远,水不在深浅,房子不在简陋与否,一个地方之所以被人传颂,自然是有不凡之物,不凡之人。而我刘禹锡就是这样的人。

乍一看,刘禹锡也着实自恋过了头,自命不凡,以仙人仙物自比。实则,事实并不是如此。

此时的刘禹锡应该算是失意之人,过去朝堂上的辉煌、过去的琼林之宴,过去的弹琴赋诗譬如昨日死,他的政治理想以失败告终,好友至交分隔在穷乡两地,他被贬在和州当通判,还与个不喜欢他的县令朝夕相对,被排挤,被打压,吃不好,住不好,与过去的生活有云泥之别

一个人沦落到这种天地,该是无限伤感忧愁的,但他偏不,就如他从前写过的一首《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时,人们的认知里,秋都是萧索的,惹人愁肠的,这是别人字典里的秋,刘禹锡偏不这样,旁人的寂寥与伤春悲秋在他这都显得矫情,他说,秋天就该是比春天更好的季节,浩瀚的晴空,有白鹤成群直冲云霄,便足够引发诗情,如同冲入云霄的斗志,那种热情是不灭的啊。

因着这等豪情,他被称为“诗豪”。

但诗豪的一生并不是顺遂的一生,他少年成名,在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能占得一角席次,无疑是才华出众的。

他表字梦得。传说是他母亲做梦,梦到孩子是大禹所赠,锡是有赐的意思,故得了梦得与禹锡的名字。又有人说来源于《书·禹贡》: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意为天赐。他生于苏州县,亦是书香门第。

曾踏足金陵,作诗《乌衣巷》,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流传千古。那时的他是聪明的,逢人作诗,他总是被夸耀的那一个。十几岁出游,拜谒名家,正是年少意气。

贞元9年,21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对他来说,这样的荣光,别人耗尽一生都可能达不到。

做官之后的刘禹锡,仕途亦十分的顺利,一路高升,不到三十岁,便受当时的重臣王叔文器重,更是夸他又宰相之才,一时朝堂之上,在没有比他更风光的角色。

也因此,他不羁与恃才傲物的性子尽数发挥了出来,常常官僚的聚会,他看不惯便会直接指出来,别人做的诗,他亦觉着不堪入目。

如此一来,他在官场上其实很不得人心,这也为他后来的仕途埋下了很深的隐患。

安史之乱后,朝堂一片混乱。刘禹锡眼望着百姓流离,民不聊生,试图和朝堂上的臣子们举行一场改革来改变现状,来励精图治,这场革命叫“永贞革新”。但这场改革却十分的不顺利,不仅不顺利,还将自己给搭了进去。

他从前种的因,这个果终需他自己承受。

正如我们前文所述,他被贬和州。

这种贬谪生涯,一经历便是23年。23年,足以把一个壮年人熬成鹤发,足一把一个人的斗志磨成平石。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但我们从文中所见,依旧是个积极的乐观的,愿意自我激励去振作的刘禹锡。

故他当初被贬和州,虽一时河东一时河西,但他的心态并没有崩。

他的心态是好的,奈何知县非要为难他。

世人都喜欢看英雄末路的戏码,本该是个知县可能一生都见不到的大人物,突然在他手下干事,焉有不自得的道理。

但他很生气,因为刘禹锡根本没有低人一等的自觉,依旧如沐春风,平静而自适。

这点彻底惹恼了知县,所以让他从一个风景尚好、坐北朝南的大房子里搬出去,搬到一个小房子里去。

但刘禹锡依旧如过往一般,丝毫没有焦急难过的样子。

如是搬迁三次,刘禹锡的房子基本只能容下一张床、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了。但他却在这种环境下写下了《陋室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虽房子简陋,但没有什么烦心事了。没有公事要管,没有各种劳神事要烦,眼睛放到远处是一片青色,放到眼前有琴,有书经。过去的诸葛亮与扬子云都是这么过来的,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如是宽慰,刘禹锡才能找得到自我,才能找得到坚强的理由。这样的心态,才能让他在贬谪生涯中,历经波折不觉凄苦,平静大过委屈。

23年,人生得意与失意,都耗不过漫漫虚度的时光。唯有心中的平静,才能真真正正勘破苦与怨、愁与哀吧。这也是后来,刘禹锡能在波折后能重振旗鼓的理由吧。

到了后来那个许诺过要晚年跟他一起做邻居的柳宗元已经不在了: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如果皇上允许的话,希望我们老的时候能做邻居,哪怕是种田也好,你我再喝着浊酒,弹琴赋诗。

后来的刘禹锡旧地重游,不知内心是平静抑还是不舍,但贬谪时光是不能再重来了。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2004/34825.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