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秋兴八首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从长安到渼陂,途径昆吾和御宿,紫阁峰在终南山上闪耀。我想念一路的香稻和碧梧,在丰收的季节 吸引着鹦鹉与凤凰……等到春天,曼妙的仕女们还会采摘花草相互赠送,伙伴们在暮晚时分仍要移棹出发,不愿归返。昔日,我可以凭借词语凿穿时代的黑井,痛饮山河甘洌,而今却只能在回忆中围拢水源,抚摸它岑寂的微光。

秋兴八首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

听说长安的政坛就像一盘未下完的棋局,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国运今非昔比,王侯们的家宅更换主人,无奈宦官当道,贤臣良相更成泡影。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我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回纥内侵,关山号角雷动、兵戈挥舞;吐蕃入寇,传递情报的战马正急速奔驰。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日复一日,大明宫遥望着终南山,却望不到。那些深居的隐士,天露和玉屑,都已被他们吸光饮尽,青鸟报信,西王母自瑶池驾临,紫气弥漫,老子骑牛西去。记得当年朝上,雉尾扇开合如同祥云移回,日光沐浴着圣殿,让我看清玄宗的容貌。记得当年位列朝班,青琐门下意气风发,而现在,疾病无情地消磨着时光……秋已渐深。

谙练一种时空的分身术,瞿塘峡、曲江头,距离被心灵无限地缩短。十五年前我写《乐游园歌》,花萼楼、芙蓉园历历在目。安禄山的铁蹄已使一切烟消云散。那时,黄鹄还在亭院内高飞,成群的白鸥被游人的舟楫惊起。——而今,一切都消逝了,消逝了……没有任何留恋的事物。

遥想汉武帝曾在昆明池上练习水兵,一面面战旗迎风击鼓。池中石刻的织女辜负了美好的夜色,只有那巨大的鲸鱼还会在雷雨天与秋风共舞。波浪中的菰米丛犹如黑云聚拢,莲子结蓬,红花坠陨。多想像飞鸟一般自由滑翔于秦中的天空,现实却困我在冷江上无言垂钓。

从长安到渼陂,途径昆吾和御宿,紫阁峰在终南山上闪耀。我想念一路的香稻和碧梧,在丰收的季节 吸引着鹦鹉与凤凰……等到春天,曼妙的仕女们还会采摘花草相互赠送,伙伴们在暮晚时分仍要移棹出发,不愿归返。昔日,我可以凭借词语凿穿时代的黑井,痛饮山河甘洌,而今却只能在回忆中围拢水源,抚摸它岑寂的微光。

注释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

京华:指长安。

槎:木筏。

画省:指尚书省。

山楼:白帝城楼。

翠微:青山。

信宿:再宿。

匡衡:字雅圭,汉朝人。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

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

轻肥:即轻裘肥马。

闻道:听说。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

百年:指代一生。

第宅:府第、住宅。新主:新的主人。

异昔时:指与旧日不同。

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金鼓振:指有战事,金鼓为军中以明号令之物。

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羽书:即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驰:形容紧急。

鱼龙:泛指水族。寂寞:是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

故国:指长安。平居:指平素之所居。末二句是说在夔州秋日思念旧日长安平居生活。

蓬莱宫阙:指大明宫。蓬莱,汉宫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重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南山:即终南山。

承露金茎:指仙人承露盘下的铜柱。汉武帝在建章宫之西神明台上建仙人承露盘。唐代无承露盘,此乃以汉喻唐。霄汉间:高入云霄,形容承露金茎极高。

瑶池:神化传说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昆仑山。降王母:《穆天子传》等书记载有周穆王登昆仑山会西王母的传说。

东来紫气:用老子自洛阳入函谷关事。

函关:即函谷关。此二句借用典故极写都城长安城宫殿的宏伟气象。

云移:指宫扇云彩般地分开。雉尾:指雉尾扇,用雉尾编成,是帝王仪仗的一种。

日绕龙鳞:形容皇帝衮袍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圣颜:天子的容貌。

一:一自,自从。卧沧江:指卧病夔州。岁晚:岁末,切诗题之“秋”字,兼伤年华老大。

几回:言立朝时间之短,只不过几回而已。青琐:汉未央宫门名,门饰以青色,镂以连环花纹。后亦借指宫门。点朝班:指上朝时,殿上依班次点名传呼百官朝见天子。此二句慨叹自己晚年远离朝廷,卧病夔州,虚有朝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之名,却久未参加朝列。

.瞿塘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

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素秋:秋尚白,故称素秋。

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

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

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黄鹄:鸟名,即天鹅。

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锦缆,彩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

歌舞地:指曲江池苑。

秦中:此处借指长安。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汉武帝所建。

武帝:汉武帝,亦代指唐玄宗。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旌旗:指楼船上的军旗。

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

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虚夜月:空对着一天明月。

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三辅黄图》卷四引《三辅故事》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

莲房:即莲蓬。坠粉红:指秋季莲蓬成熟,花瓣片片坠落。中二联刻画昆明池晚秋荒凉萧瑟之景。

关塞:此指夔州山川。极天:指极高。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此句指从夔州北望长安,所见惟有崇山峻岭,恨身无双翼,不能飞越。

江湖满地:指漂泊江湖,苦无归宿。渔翁:杜甫自比。

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

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

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阴:山之北、水之南,称阴。渼(měi)陂(bēi):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之地。陂,池塘湖泊。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

香稻啄馀鹦鹉粒: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此句为倒装语序。

碧梧: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同上句一样,是倒装语序。

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

仙侣: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

干气象:喻指自己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白头:指年老。望:望京华。

参考资料:

1、吴昌恒 等 .古今汉语实用词典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 .2、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40-252

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写下这组诗。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40-252 .

赏析

《秋兴八首》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 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引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至于各首之间,则亦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

为理解这组诗的结构,须对其内容先略作说明。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前三首诗的忧郁不安步步紧逼,至此才揭示它们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人事的更变,纲纪的崩坏,以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犯,这一切使诗人深感国运大非昔比。对杜甫说来,长安不是个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过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恋,有爱慕,有欢笑,也有到处“潜悲辛”的苦闷。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长安景象,一一浮现眼前。“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总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它们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撑,构成了整体。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

《秋兴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外,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组诗的枢纽是“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相去遥远,诗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所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两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往复。第三首虽然主要在抒发悒郁不平,但诗中有“五陵衣马自轻肥”,仍然有夔府到长安的往复。第四、五首,一写长安十数年来的动乱,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对长安的回忆开始,在最后两句回到夔府。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第七首怀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关塞极天惟鸟道”的冷落。第八首,从长安的“昆吾……”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循环往复是《秋兴八首》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了。

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杜甫住在成都时,在《江村》里说“自去自来堂上燕”,从栖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来,表现诗人所在的江村长夏环境的幽静,显示了诗人漂泊后,初获暂时安定生活时自在舒展的心情。在《秋兴八首》第三首里,同样是燕飞,诗人却说:“清秋燕子故飞飞。”诗人日日江楼独坐,百无聊赖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辞归,好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绕去。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着恼之情。又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夔府东,临近诗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东南,是所思之地。黄生《杜诗说》:“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不失为精到语。至如“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意在言外;“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纯是写景,情也在其中。这种情景交融的例子,八首中处处皆是。

前面所说的情景交融,是指情景一致,有力地揭示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此外,杜甫善于运用壮丽、华美的字和词表现深沉的忧伤。《秋兴八首》里,把长安昔日的繁华昌盛描绘得那么气象万千,充满了豪情,诗人早年的欢愉说起来那么快慰、兴奋。对长安的一些描写,不仅与回忆中的心情相适应,也与诗人现实的苍凉感情成为统一不可分割、互相衬托的整体。这更有助读者体会到诗人在国家残破、个人暮年漂泊时极大的忧伤和抑郁。诗人愈是以满腔热情歌唱往昔,愈使人感受到诗人虽老衰而忧国之情弥深,其“无力正乾坤”的痛苦也越重。

《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乍看起来似和诗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如“蓬莱宫阙”、“瑶池”、“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武帝旌旗”、“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都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可是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来衬托荒凉和寂寞,用字之勇,出于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无处不在常情之中。这种不协调的协调,不统一的统一,不但丝毫无损于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协调的字句来写,能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如用“笑”写悲远比用“泪”写悲要困难得多,可是如果写得好,就把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有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丽辞》篇中讲到对偶时,曾指出“反对”较“正对”为优。其优越正在于“理殊趣合”,取得相反相成、加深意趣、丰富内容的积极作用。运用豪华的字句、场面表现哀愁、苦闷,同样是“理殊趣合”,也可以说是情景在更高的基础上的交融。其间的和谐,也是在更深刻、更复杂的矛盾情绪下的统一。

有人以为杜甫入蜀后,诗歌不再有前期那样大气磅礴、浓烈炽人的感情。其实,诗人在这时期并没消沉,只是生活处境不同,思想感情更复杂、更深沉了。而在艺术表现方面,经长期生活的锻炼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比起前期有进一步的提高或丰富,《秋兴八首》就是明证。

杜甫一生共分为哪四个时期?

1、第一期、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

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据杜甫《壮游》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又据《进雕赋表》:“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余篇。”由此可见,杜甫自七岁起便已经写诗了,到他43岁写《进雕赋表》时,应该连诗带文章有一千多篇了。

主要内容:

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其中代表作为《望岳》。

2、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

这第二时期,包括杜甫35岁到44岁的十年间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

这一个时期对于杜甫成长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但另一个方面却又是一个新的以政治内容与社会内容为主的游历生活开始。

杜甫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客居了十年,但他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也过着贫困的生活,由此也能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因而丰富了他创作的视线。

主要内容:

据杜甫现存的诗,这十年间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

3、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年-759年)

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45岁至48岁的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

由于杜甫曾身陷叛军中,亲自尝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而他这一时期作品最突出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杜甫的爱国精神。从作品质量来看,内容也非常的充实,已经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主要内容:

在这个时期,虽然短短只有三年多,但是杜甫创作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诗,其中以五律、五言古体诗最多,杜甫最长的五古《北征》和最长七古《洗兵马》均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其它著名的作品还有:《三吏》、《三别》、《春望》、《乾元中寓居同谷县歌七首》等。尤其是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现实主义的一个光辉顶点,是他那种“穷年忧黎元”的进步思想。所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说的正是这三吏三别。

4、第四期、漂泊西南时期(760年-770年)

这最后一期,包括杜甫49岁到其生命最后的时期,这一时期杜甫总共创作了一千余首诗,算算相当于杜甫一生所创作诗歌的70%强,而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算是从760年到766年,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时,创作了四百八十多首。

第二阶段是从766年四月一路流浪至768年正月在夔州居住,这一时期也创作了四百三十多首。

第三阶段是杜甫又漂泊于湖北和湖南,最终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这一阶段杜甫也创作了一百五十多首诗。

主要内容:

在这一时期,杜甫的作品抒情诗特别多,而且是多种多样的,有描写景物的,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回忆往事的,有咏怀古迹的,也有大声疾呼的,更有政治讽刺诗。具体作品有:《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壮游》、《登高》等等。

诗圣杜甫,他的诗和他的人生经历悲惨到让人想哭

诗圣杜甫,他的诗因为多描写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辅助资料,因此被人们称为“诗史”。杜甫其人,因诗显名,虽然生前默默无闻,却在死后一千多年来深受世人的敬仰和称道。

李白和杜甫,可以说是唐诗史上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两人并举,一个被后世之人誉为诗仙,一个被后世之人誉为诗圣。诗仙李白,以及诗圣杜甫,都是盛唐时期的人物,杜甫稍晚,他比李白小了十一岁。正是这短短的十一年,让两个人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

李白走的是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歌雄浑壮丽,天马行空,飘逸洒脱之至;杜甫则走的是现实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古朴苍然,忧国忧民,情真意切之极。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过得很悲催。他的人生经历,读来比他的诗还要催人泪下。

两次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两次落第。他爷爷是大名鼎鼎的杜审言老先生,但是混到了杜甫这一辈,家道中落,加上朝廷奸官当道,杜甫连个进士都没捞着。一直到了他四十岁的这一年冬天,写了一篇《大礼赋》的文章拍马屁,才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给了个候补官员的名额,等候朝廷安排。四年之后,得到一个校尉的芝麻绿豆官,杜甫看不上,拒辞不受。

杜甫年轻时候,他爹是兖州司马,过得生活其实和李白差不多,就是游历名山大川,结交有识之士。从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杜甫一直在路上,三十二岁的时候,杜甫遇见了李白。杜甫一辈子可以说是李白的粉丝:“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这些,都是杜甫写个李白的诗,但是李白,几乎没有提过杜甫。

杜甫的后半生,可谓江河日下,怎一个“惨”字了得。就在他四十四岁的时候,有一次从长安回到家里,还没进门就听到了家里人的哭声,原来他的小儿子,活活饿死了。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发生了“安史之乱”,杜甫在北上投奔新皇帝唐肃宗的路上被叛军俘虏。后来冒险逃脱,到了唐肃宗军营,被封为左拾遗,这一年,杜甫四十五岁,终于圆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

但是杜甫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好起来。

两年后,杜甫辗转来到四川投奔老朋友严武,充任幕府。在四川成都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杜甫眼看着就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寄人篱下,弱妻幼子,跟着他有时候连一顿像样的饱饭都吃不上。这期间杜甫写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读这首诗,你能感受到一个男人,面对嗷嗷待哺的娇儿幼子时心里的那份酸楚无奈。

晚年杜甫生活清贫,诗风大变,穷困潦倒却不忘民间疾苦。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往日盛唐的恢宏气象,已经化为战乱后的萧条破败。杜甫的诗歌创作,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开始落笔于自己在颠沛流离中所看到的社会现实,创造出一些列反应当时社会现状的诗歌。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三吏”与“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一些列的诗集中反应了杜甫亲眼所见底层人民在乱世漂离和酷吏压迫之下水深火热的生活,杜甫既同情又无奈,他只能用他的笔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下这些惨无人道的场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些字句,古朴平淡读来却如有锥心,他的所见所闻,以及自身经历的生活,都是在刻画着那个艰难的世道,活着有多么不容易。

晚年的杜甫,生活愈加悲惨,穷得连酒都喝不起。“酒债寻常处处有,朝回日日典春衣。”严武死后,连个投奔的朋友都没有了。杜甫从成都,一路辗转流离,居无定所。他的诗歌已臻化境,所写更多地感慨自身际遇,感叹世情多艰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可惜,杜甫永远无法实现他的这一梦想了。

杜甫始终不忘忧国忧民,即使自己已经活得够悲催。他诗歌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而且多数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当时底层人民真实的生活,具有标志性的时代色彩,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的变迁和衰落,因此被称为“诗史”。

五十九岁,杜甫溘然长逝,一代诗圣,就此走完了他艰难而又伟大的一生。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7/8557.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