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高一强《日用之道》:百姓日用即为道


来源:

近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校友高一强所著的《日用之道》一书正式发布。“日用之道”一词取自明代思想家王艮所说“百姓日用即为道”,意思就是说

近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校友高一强所著的《日用之道》一书正式发布。“日用之道”一词取自明代思想家王艮所说“百姓日用即为道”,意思就是说,百姓在生活中经过长年累月的运用而得到知识体系就是道。

这是古人所理解的日用之道,而本书中的日用之道则与之略有不同,更加偏向于其字面意思,意指中国人的日常用品中蕴含的生活哲学。 

01

追溯历史

中国人自己的文化

在《日用之道》一书中,提及了许多颇具年代感的日常用品,小到饭碗、毛巾、水杯,大到桌子、家具、自行车,作者着眼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看似平凡朴素的日用器物,从至真至简的衣食住行中,把几代中国人的记忆和经验娓娓道来。

前人的生活之道、价值观,一直蕴藏在日用器物之中。中国人的器物历经千百年风雨变迁,传递出独有的哲学与思维方式—这就是书中所谈及的“日用之道”。

上世纪50年代仿苏联样式的家具,60年代的人造花、流苏花边,80年代的大衣柜、搪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

但是到了21世纪,北欧、日韩的生活方式开始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审美。传统与现代交融,东方与西方相遇,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选择?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中国人选择了现代的西方设计,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慢慢的弄丢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日子和生活方式。

别人的设计风格,别人优雅的生活方式,别人的审美文化,正如高一强老师所说,“别人的梦境无论被描绘得多么美好,永远是别人的。”

或许我们应该从效仿拿刀叉的优雅姿势中走出来,寻根溯源,来思考属于自己的日子,那应该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而过去的日子都已成为历史,要追溯过去的历史与文化,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器物,无疑是最好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器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发挥着作为物品的本分,心甘情愿地为我们使用、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从而显现出动人的价值。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好的器物是美与生活的结合,是经过频繁重复使用而自然形成的最合理、最方便、最简易的产物。就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世界的大门,打开过去的记忆,了解生活之美。 

02

以器为镜

寻找中国设计

当然书中不仅仅探讨了器物与情感、器物与文化的关系,作者更从设计师的专业角度,从工业材料到设计美学,从消费心理到认知心理学,探索设计理念与方向,探讨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才是适合中国人使用的、针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道”。

日用之道的研究,是对中国传统美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继承和发扬,以东方思想的精髓、以优雅纯粹的东方式感性,模糊设计的界限,设计出适合中国人使用的日常物品,找到适合当下生活的设计方向。

设计,在中国人的理解里,毕竟是个舶来品。

自古以来,中国人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设计,只是历史长河里的造物者们,从未将自己的姓名,刻画在所造器物之上,被人们所熟知。之所以他们不愿强调自己的名字,就如同所造之物,未曾包含着他们的个性。

器物,因为使用者,而产生出了个性,这也许就是中国人造物的智慧。

中国人的设计,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认同。 

中国人自己的设计,为什么要让外国人用他们的标准去评判,我们有自己的设计之道。

那些历史悠久的器物中藏着的设计之道,那才是急需我们挖掘出来的,最适合我们中国人的设计。

好的设计,触动记忆与情感,传递出对生活的思考,这往往需要通过内在精神气质的传递,而不是靠奢华的外表来打动人心。

一个设计总是停留在表层是不会得到大众的认可的,只有真正深入人心的东西才不会被抛弃。

什么是好的设计?好的设计,融合欲望,触动灵魂。

而探究“日用之道”正是帮助我们找到这深入人心的东西,找到适合当下生活的设计,这才是好的中国设计。

高一强
 

产品设计师。“日用之道”品牌 创始人及合伙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硕士。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中国家具协会设计委员会会员;中国陈设委员会副主任。

通过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知觉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以设计考古的方式,观察和思考中国人的行为和日用器物的关系与学问,发现中国人的行为和文化的基本结构,探究中国当代生活美学及生活方式。

创立的生活品牌“日用之道”,以中国历代人的生活为范本,以“实用、适用”为前提,从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频繁的重复而自觉形成的规则和体系,并将之与现代设计、商业结合,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探索针对日常生活的日用之道。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