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与韩荆州书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与韩荆州书

唐代: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亲自做吐哺握发之事,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贵而对他们骄傲,不因他们贫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我是陇西平民,在楚汉游历。十五岁时爱好剑术,谒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文章成就,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于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气概,讲道义。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

您的著作堪与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文章与自然造化同功,学问穷极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宽宏,和颜悦色,不因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如若肯用盛宴来接待我,任凭我清谈高论,那请您再以日写万言试我,我将手不停挥,顷刻可就。如今天下人认为您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品评,便被认作美士,您何必舍不得阶前的区区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扬眉吐气、激厉昂扬、气概凌云呢?

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到任后又征召孔文举;山涛作冀州刺史,选拔三十余人,有的成为侍中、尚书。这都是前代人所称美的。而您也荐举过一位严协律,进入中央为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我每每看到他们怀恩感慨,忠义奋发,因此我感动激励,知道您对诸位贤士推心置腹,赤诚相见,故而我不归向他人,而愿意托身于您。如逢紧急艰难有用我之处,我当献身效命。

一般人都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谁能完美无缺?我的谋略策画,岂能自我夸耀?至于我的作品,已积累成为卷轴,却想要请您过目。只怕这些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若蒙您垂青,愿意看看拙作,那便请给以纸墨,还有抄写的人手,然后我回去打扫静室,缮写呈上。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能在薛烛、卞和门下增添价值。愿您顾念身居下位的人,大开奖誉之门。请您加以考虑。

译文二

我李白听说天下一些谈论世事的人,聚集在一起时就会说:“人生不必封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为什么使人景仰爱慕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呢!难道不是因为您有周公的风度,躬行吐哺、握发接待贤者的美德,才使得海内豪杰俊才,都奔集到您的门下,一经接待,如登龙门,立刻名声身价大增,十倍于前吗?所以那些才能超群的读书人,都希望在君侯处获得美名,得到评价。君侯不因为自己的富贵而傲视他们,也不因为他们的寒贱而轻忽他们,那么在众多的宾客中定有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李白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我李白是陇西平民,流落在楚地汉水一带。十五岁爱好剑术,拜访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诗文有了成就,屡次拜谒朝廷高官。尽管我身高不满七尺,而心志超过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志节,讲道义。这是我从前的思想和行迹,怎敢不尽情地向您倾诉呢?

君侯的功业堪比神明,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您的文章阐明了宇宙变化规律,学问探究了天道与人事的关系。希望君侯敞开胸怀,和颜接纳,不要因为我行长揖之礼晋见而拒绝我。假如能用盛大的宴席接待我,听任我纵情畅谈,那么我请以日试万言来测试,我将手不停笔,倚马可待。当今天下人以君侯为评论文章的主宰,权衡人物的权威,士人一经您的好评就成为德才兼备的佳士。君侯为什么吝惜庭阶前一尺见方的地方,不使我李白扬眉吐气,奋发昂扬于青云之上呢?

从前王允任豫州剌史。尚未到任就征辟荀爽;到任之后又征辟孔融。山涛任冀州剌史,考查选拔了三十余人,有的任侍中,有的做尚书,这都是为前代所赞美的。

君侯您也先荐举过严协律,进入朝廷担任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这班人,有的因为才干声名而得到您的了解,有的因品行清白而被您赏识。李白每每看到他们感恩戴德,抚躬自问,以忠义奋发自勉。李白也因此而感激,知道君侯对许多贤人赤诚相待,所以不归依他人,而愿把身心命运托付给国中才德至高的人。倘使君侯在急难之际,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自当献身效命。

而且,人不是尧舜,谁能十全十美?李白我在谋略策划方面,怎么能自负呢?至于写作,已经积累成卷轴,却想呈请君侯抽暇过目,只怕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倘蒙垂顾,愿意看看拙作,那么,请赐予纸笔,加上书写人员。然后回去打扫安静的小屋,誊抄呈上。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在薛烛、卞和的手中提高价值。但愿君侯推恩于身处下位的人,大开奖励之门。请君侯考虑我的要求吧!

注释

谈士:言谈之士。孔融《与曹操论盛孝章书》:“天下谈士,依以扬声。”

万户侯:食邑万户的封侯。唐朝封爵已无万户侯之称,此处借指显贵。

景慕:敬仰爱慕。

周公:即姬旦,周文王子,周武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歧山县北),故称周公。

吐握:吐哺(口中所含食物)握发(头发)。周公自称“我一沐(洗头)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见《史记·鲁世家》),后世因以“吐握”形容礼贤下士。

龙门:在今山西河津西北黄河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传说江海大鱼能上此门者即化为龙。东汉李膺有高名,当时士人有受其接待者,名为登龙门。

龙盘凤逸:喻贤人在野或屈居下位。收名定价:获取美名,奠定声望。

君侯:对尊贵者的敬称,尤指上级。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食客。秦围邯郸,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毛遂请求随同前往,自荐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随从至楚,果然说服了楚王,使其同意发兵。平原君于是奉他为上客(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颖(yǐng):指锥芒。颖脱而出,喻才士若获得机会,必能充分显示其才能。

陇西:古郡名,始置于秦,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李白自称十六国时凉武昭王李暠之后,李暠为陇西人。布衣:平民。楚汉:当时李白安家于安陆(今属湖北),往来于襄阳、江夏等地。

干:干谒,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诸侯:此指地方长官。

历:普遍。抵:拜谒,进见。卿相:指中央朝廷高级官员。畴曩(chóu nǎng):往日。

制作:指文章著述。侔(móu):相等,齐同。东汉崔瑗《张平子碑》:“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

参,参与。造化:自然的创造化育。天人:天道和人道。南朝梁钟嵘《诗品序》:“文丽日月,学究天人。”

开张:开扩,舒展。长揖:相见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以为礼。

清谈:汉末魏晋以来,士人喜高谈阔论,或评议人物,或探究玄理,称为清谈。

倚马可待:喻文思敏捷。东晋时袁宏随同桓温北征,受命作露布文(檄文、捷书之类),他倚马前而作,手不辍笔,顷刻便成,而文极佳妙。

司命:原为神名,掌管人之寿命。此指判定文章优劣的权威。权:秤锤;衡:秤杆。此指品评人物的权威。

惜阶前盈尺之地:意即不在堂前接见我。

王子师:东汉王允字子师,灵帝时豫州刺史(治所在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征召荀爽(字慈明,汉末硕儒)、孔融(字文举,孔子之后,汉末名士)等为从事。全句原出西晋东海王司马越《与江统书》。

山涛:字巨源,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为翼州(今河北高邑西南)刺史时,搜访贤才,甄拔隐屈。侍中、尚书:中央政府官名。

严协律:名不详。协律,协律郎,属太常寺,掌校正律吕。秘书郎:属秘书省,掌管中央政府藏书。崔宗之:李白好友,开元中入仕,曾为起居郎、尚书礼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右司郎中等职,与孟浩然、杜甫亦曾有交往。房习祖:不详。黎昕:曾为拾遗官,与王维有交往。许莹:不详。

抚躬:犹言抚膺、抚髀,表示慨叹。抚,拍。

推赤心于诸贤腹中:《后汉书·光武本纪》:“萧王(刘秀)推赤心置人腹中。”

国士:国中杰出的人。

傥:同“倘”。

且:提起连词。

谟猷(yóu):谋画,谋略。

卷轴:古代帛书或纸书以轴卷束。

尘秽视听:请对方观看自己作品的谦语。

雕虫小技:西汉扬雄称作赋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见《法言·吾子》)。虫书、刻符为当时学童所习书体,纤巧难工。此处是作者自谦之词。

刍荛(chú ráo):割草为刍,打柴为荛,刍荛指草野之人。也是作者用以谦称自己的作品。

闲轩:静室。

青萍:宝剑名。结绿:美玉名。薛:薛烛,古代善相剑者,见《越绝书外传·记宝剑》。卞:卞和,古代善识玉者,见《韩非子·和氏》。

惟:念。下流:指地位低的人。惟,一作“推”。

奖饰:奖励称誉。

赏析

李白《与韩荆州书》是他初见韩时的一封自荐书。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朝宗谦恭下士,识拔人才。接着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负,以及他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文章写得气势雄壮,广为传诵。

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在创作上颇具个性。他在漫游荆州时,听说荆州长史韩朝宗喜欢推荐有才之士,便写了这封求荐的信。对于古人而言,尽管这样做也是正常的,但也总是有求于别人的事情。文气大体上总是以谦抑为好,就是说自己的优点,也应含蓄一点。然而李白这篇求荐书,却完全将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地位上,毫无掩饰地讲述自己的才华。把一篇求荐文章,写得文气纵横恣肆,气概凌云。这同样反映了李白纯真无邪的诗人气质,决不因求人而有半点委琐的私意、屈懦的鄙态。这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才华足以用世,而其用世之志,则在于忠义奋发、以报君国。故求韩荐己,同样完全是出于一片公心;而想象韩如能荐己,同样是出于这一片公心。两片公心的相识,两位贤士的相与,这中间自然不必要有任何世俗的表现。这样,就将这封信写得极其光明磊落,内心无私,文风自然就能尽情地抒发。为此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原本是世俗交际的文字,却犹如他的诗一样,充分表现出他的个性。这里面所具有的,正是“天生我才必有用”那样的自信。

《与韩荆州书》在写作艺术方面的特点是顿挫跌宕,起伏照应。由古及今,以古人喻韩朝宗达三四次之多。渐次道来,而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一些佳句流传至今,如“龙蟠凤逸”、“颖脱而出”、“扬眉吐气”等。典故使用也恰当得体,起到了激发韩朝宗的作用。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建功立业,还是归隐江湖?

薛天纬

李白的功业理想注定无法实现。因为他在追求功业的同时,又极端地坚持了人性之另一面,即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当李白意识到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时,把建功立业与精神自由放在人性的天平上衡量,他毅然决定放弃前者,于是上疏请还。功成身退的美妙人生理想遂成泡影。

青少年时代,李白在故乡蜀中接受了多种文化的教育熏陶。他尝自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还曾从赵蕤学习属于纵横术的《长短经》。这些内容总括起来,无非儒、道二家。

儒家文化引导李白积极用世,作赋、学剑术、学《长短经》,都是用世的准备。为了谋求政治前途,李白在出蜀前就开始了干谒活动,他曾向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苏颋“路中投刺”,又谒见过渝州刺史李邕。

道家文化则引导李白出世而向往仙界,实质是引导他超越世俗功利而追求精神自由。

儒、道二家文化相反相成,相互辉映,构成了李白的“人生观”。他以《庄子》中的大鹏形象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企望乘运而起,并顺时而行藏。大约在二十五岁时,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走向蜀中之外的广阔天地,踏上了为实现理想人生的奋斗历程。

李白出蜀后,漫游江汉、吴越,于开元十五年、二十七岁时来到安陆(今湖北安陆)。高宗时故相许圉师家“见招,妻以孙女”(《上安州裴长史书》),由此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据研究者考证,李白之妻并非许圉师嫡孙女,而是许圉师安陆老家的一位他房孙辈。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李白对其人生理想有具体表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即首先建功立业,然后归隐江湖。这种“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前半是儒,后半是道,实际上是儒、道二家观念糅合而成。

李白于开元十八年“西入秦海,一观国风”(《上安州裴长史书》),即“初入长安”。他本欲通过干谒王公大人,扣开君门。但在长安遭到以卫尉卿张垍为代表的权贵的排斥,铩羽而归。初入长安的经历,是对李白天真而充满诗意的人生理想的严重打击,但他毕竟涉世未深,所以,对未来仍满怀期望。

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740),李白携女平阳、子伯禽移居东鲁,许氏夫人去世应是诗人离开安陆的直接原因。在东鲁,李白与韩准、裴政、孔巢父等结为“竹溪六逸”,隐于徂徕山。

经故交元丹丘及玉真公主荐举,天宝元年(742)秋,李白奉玄宗诏入朝,为翰林供奉(天宝年间,翰林供奉也可称翰林学士)。入朝之初,玄宗对李白恩宠有加,“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序”)当年十月,李白在《从驾温泉宫醉后赠杨山人》诗中写道:“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在诗人看来,“功成身退”的美好人生理想距离他似乎只有一步之遥。据“李序”和“范碑”所记,李白在朝确曾担任过“潜草诏诰”、“专掌密命”等机要事务,李白自己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也说当年“既润色于鸿业,或间草于王言,雍容揄扬,特见褒赏”。但身为翰林供奉的诗人,其主要职分乃是以其诗歌才能侍奉玄宗的风流生活,《清平调词三首》的创作即是典型例证。生性爱好自由的诗人很快厌倦了这种类似俳优的生活,再加上宫中奸佞之徒的谗毁,李白渐被疏远。

当他意识到建功立业的理想不可能实现时,遂于天宝三载上疏请还。

“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李序”)“魏序”云:“许中书舍人,以张垍谗逐,游海岱间”,应是当时实情。供奉翰林既给李白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也使他的从政理想经历了一次大幻灭。

去朝之初,李白一度被出世思想支配,他履行了加入道教的仪式,并沉迷于求仙幻想之中。但事实上他并不能放弃从政的理想。“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况之秦》)“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他仍期盼着君王的再顾。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报国无门,暂在庐山隐居。十五载(即至德元载)岁末,奉永王李璘征召,下山入幕。“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永王是接受了玄宗的任命,为江陵大都督,在南方经营水军,并沿江东巡。李白怀着“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同上诗)的报国热忱入幕,却没有意识到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复杂与险恶。已经在灵武登基的肃宗,认为永王有异志,发兵征讨,永王于至德二载(757)二月兵败丹阳,李白因从璘而获罪陷狱。虽经江南宣慰使崔涣及御史中丞宋若思营救,一度出狱,但朝廷最终还是判处李白流刑中最重的一种,即流放极为边远的夜郎(今贵州桐梓)。“魏序”云:“宗室有潭者,白陷焉。”李白乃是宗室斗争中无辜的牺牲品。李白于乾元元年(758)踏上流途,次年春行至巫山,朝廷因天旱颁发赦令,因而被侥幸放还(研究界也有认为李白是到达夜郎后遇赦的看法)。

晚年,李白在江南飘流,景况十分凄凉,但仍期待着见用于朝廷的机会。宝应元年(762)秋,李白作有《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可知李白有一次请缨从军的行动,只是因病半途而废。贫病之中,李白来到当涂(今安徽当涂),投靠县令李阳冰。当年十一月,李白于“疾亟”之时“枕上授简”,将编集及作序的后事托付给李阳冰。旧说以为李白这年冬即病逝,但李白《游谢氏山亭》诗开首即云“沦老卧江海,再欢天地清”,显然是指代宗广德元年(763,即宝应二年)正月“安史之乱”彻底平定的时事,诗中又写了大病稍起的景况,所以,可以判定李白的生命延续到了这一年。广德元年冬,李白逝于当涂。次年初,朝廷尚不知李白死讯,曾为其授官,“范碑”记曰:“代宗之初,收罗俊逸,拜公左拾遗,制下于彤庭,礼降于玄壤,生不及禄,殁而称官,呜呼命与!”李白初葬于龙山,范传正为其迁葬谢家青山,成全了他的“终焉之志”。青山李白墓留存至今,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白诗歌传世约千首。李白的优秀诗篇之所以不朽,说到底,是因为它张扬了人性。

人性是永恒的,而在人类历史上,只有相对文明、进步的盛世,才能为人性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有才有志之士,其人性的核心,是实现人生价值。对于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来说,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步入仕途,将自己的才智贡献给朝廷,建功立业,济苍生,安社稷。这种家国情怀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精神,这种精神实具有人性的合理内核。

李白本分是诗人,他十分清醒地知道诗的久远价值远甚于现世功业,正所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但他仍把建功立业视为人生头等大事。李白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个时代纠正了此前数百年间朝廷用人选官唯豪门世族是举的“九品中正制”,而代之以“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制。李白那个时代的科举制度虽然尚不完善,而且每年录取的名额甚少,远不能在实际上解决士子们的出路问题,但毕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提高了读书人的用世热情,给他们带来了人生向上的希望。

晋代诗人左思在《咏史》中曾无奈地感叹:“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李白则满怀解放感、幸运感地回答了“左思之叹”,他在《送杨少府赴选》诗中朗声高咏:“时泰多美士,京国会缨簪。山苗落涧底,幽松出高岑。”时代既然给了士子们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当然就要一显身手、踊跃攀上人生事业的高峰。李白正是这个时代广大士子的代言者。他之所以有资格担任这个代言者,是因为只有他把人人追求的功业理想发挥到了极致,他要做“辅弼”之臣,即姜尚、管仲、鲁仲连、谢安那样的人物,建立不世功业。

李白企望的建功立业方式和途径是“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梁甫吟》)、“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古风》其十)、“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李白终身未参加科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是经由科举的上升途径与李白期望的“虎变”式进身有很大不同,此即“范碑”所说:“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器度弘大,声闻于天。”这种绕过科举常规的“超现实”理想明显带着幻想性,但李白却并不觉得虚幻,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终生为其“大鹏之志”的实现而奋斗不舍。

李白的功业理想注定无法实现。这是因为他在追求功业的同时,又极端地坚持了人性之另一面,即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

“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他追求无拘无束、快意自在的生活。这里有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体现了道家文化以自然为宗的精髓。道家精神同样具有人性的合理内核。士人一旦步入仕途、或如李白那样进入朝廷,他便处在了皇权笼罩之下,进入了官场的人际“关系网”中。为了实现功业理想,他必得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独立人格、削减精神自由。然而这却是李白所不堪忍受的。他蔑视权贵,“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东鲁诸公》)。他甚至在皇帝面前也要保持平等的身份,居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不妨设想,李白入朝之初受到那样的宠遇,他如果能稍稍委屈、约束自己,功业理想当不无实现的可能。然而,他的态度却是“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当李白意识到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时,把建功立业与精神自由放在人性的天平上衡量,他毅然决定放弃前者,于是上疏请还。功成身退的美妙人生理想遂成泡影。

李白终生都在追求建功立业与坚持精神自由的矛盾中跌荡拼搏,这种矛盾无法调和、克服,所以李白的遭遇始终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由此造成了他的“万古愁”,造成了他满含悲壮色彩的诗意人生。“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李白那些悲慨豪纵、震撼人心的饮酒诗,有着共同的主题,就是宣泄人生之“愁”,或如范传正所说“取其昏以自富”。

李白遇到的人生矛盾其实具有普遍性和恒久性,普通人也会遇到同样的矛盾,李白与普通人的区别,正如李长之所说:“就质论,他其实是和一般人的要求无殊的,就量论,一般人却不如他要求得那样强大。”(《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所以,李白的诗篇就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李白就成了从古到今人们心中的精神偶像。

当然,李白也有许多饮酒诗并非“举杯消愁”之作,这些诗篇抒写饮酒之乐,充溢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生活热情,这是对人性之另一侧面的表现,即人在世间总是希望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李白那些表现乡情、友情、亲情和爱情的诗篇,从本质上说,也是对追求生活幸福之人性的表达。

李白属于“主观之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是以“我”为主体的抒情诗。李白做人崇尚本真的人性,他的诗歌同样崇尚本真,绝去人工,绝去雕饰,追求天然真率之美。他抒写情感,一任真情流注,没有任何顾虑,不受任何成规约束,甚至看不出艺术上的追求而独臻大匠运斤之境。他最擅于歌行与绝句这两种利于自由抒写的诗体。他的歌行随手挥洒,恣意铺张,浑灏流转,起落无迹,正所谓“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绝句脱口而出,信手而成,清澈如水,流转如珠,正如李攀龙所说:“盖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选唐诗序》)李白的诗无从效仿,无法复制,真正是自由的艺术,解放的艺术,高度人性化的艺术。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7/8322.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