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诗阅读 续百一诗 其八 杨慎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周鼎铸饕餮,有首不见身。食人未下咽,灾害旋相因。祸福互倚伏,龙蛇有屈伸。何事悠悠子,狂冥若眯尘。感彼塞翁言,宜用书君绅。

续百一诗 其八

明代:杨慎

周鼎铸饕餮,有首不见身。食人未下咽,灾害旋相因。

祸福互倚伏,龙蛇有屈伸。何事悠悠子,狂冥若眯尘。

感彼塞翁言,宜用书君绅。

相关阅读

史书读的越多,越觉得杨慎厉害

杨慎(明代文学家)《二十一史弹词》的作者杨慎是明代三才子之首,他十一岁开始写诗,二十二岁时殿试第一,状元及第后任翰林院修撰,他这个人性格太刚直,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违背世宗意愿而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伉俪情笃

杨慎的政治生活虽然十分坎坷,但爱情生活却很幸福美满。他的夫人黄娥,善诗词,尤为擅长散曲。婚后他们夫妇感情非常融洽,在桂湖之滨过着诗情画意、相敬如宾的甜蜜生活。他俩经常在湖畔散步,榴阁赋诗,相互酬答。杨慎夫妇虽然情投意合,但并未陶醉于卿卿我我的儿女之情。婚后第二年,在黄娥的支持和劝促下,升庵就动身进京复官。

杨慎与黄娥的忠贞爱情是经得起严峻考验的。因为在他俩的生活旅途中,春光明媚的顺境是很短暂的,而更多的是漫长的急风暴雨的逆境。当杨慎因仗义执言,遣戍滇南时,黄娥对丈夫不仅毫无怨言,而且深表同情,曲意劝慰,殷勤照顾。黄娥不辞风霜之苦,千里跋涉,亲自护送杨慎从北京到云南。嘉靖三年(1524年)十二月十五日的寒夜,黄娥陪伴着骨瘦如柴、身戴枷锁的杨慎,行至江陵的驿站门前,他看到妻子风尘满面,疲惫不堪,再也不忍心让她向前护送了,力劝妻子回四川新都老家。临别之际,杨慎填写了一首《临江仙》词云:“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霄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戍云南·江陵别内》)。情辞凄楚,催人泪下。黄娥回到新都,看到桂湖景物依旧,物是人非,写了一首怀念丈夫的《七律·寄外》:“雁飞曾不度(一作“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感情十分真挚。此后,黄娥曾越山涉水,到云南永昌探望杨慎,并在戍所住过两年多的光阴。

嘉靖八年(1529年),因父亲杨廷和去世,杨慎赶回新都治丧 ,夫妇才得短期会面。相见时难别亦难。临别时,黄娥写了《罗江怨》散曲,与杨慎送别。曲云:“青山隐隐遮,行人去也,羊肠鸟道几回折?雁声不到,马蹄又怯,恼人正是寒冬节。长空孤鸟灭,平芜远树接,倚楼人冷栏干热。”以冷与热的强烈对比,反映自己内心的一片深情,凄婉动人,遂成千古名句。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人,明明比你天赋高,比你生的家庭条件好,偏偏比你还更努力,那么杨慎,就是这种人。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上进青年,仕途也是春风得意,二十四岁就中了状元,和父亲杨廷和同朝为官,那个年头,也是父亲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杨慎也抓住机会,经常建言国事,渐渐的也有了自己的势力圈子。以当时的政局说,有权有背景有才华的杨慎,完全可以书写政坛辉煌,以名臣身份载入史册!

但偏偏就是在仕途上,一生聪明的杨慎,却暴露了自己作为政治家最大的短板:情商!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杨慎缺少应有的胸襟,更毫无对政治局面的把控,没有经历过父亲那般历练的他,也就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嘉靖帝朱厚熜登基后,一场大礼之争,将朝政闹得一锅粥,父亲杨廷和果断判定局势,以主动辞职的方式,意图平息这场政争,但毫无远见的杨慎,却一意孤行发动群臣到左顺门哭闹,酿出明代重大政治事故:左顺门事件!

事实证明,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成就高山仰止,然而悲剧的是,他偏偏为了自己并不擅长的政治,误了半生。男怕入错行的道理,看他就懂。

相关阅读

明朝的文人都是铁骨铮铮?其实软骨头也不少

说起明朝,能够让人们记住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就很有说头。比如他的出身啊,亦或者是他当上皇帝以后的残暴啊,话题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我们要来说的,就是明朝的文人。或许大家对于明朝文人的第一印象,大部分都是富有气节,是一群铁骨铮铮的爱国人士。却是,在明朝这样的文人不少,但实际上还有相当多的人都是软骨头,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说一下。

如果要让大家说出明朝最著名的文人,肯定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明朝著名的文人太多了,当然了,这些文人也是好坏均有,我们就先来说好的。在明朝英宗时期,就有这么一个文人,他的名字叫做于谦。进士出身的他,当的官也是一个很彻底的文官。后来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英宗被瓦剌给俘虏了!这个消息传到京城,朝堂之上一片哗然,谁也没有想到大明朝的皇帝居然成了那些蛮夷的俘虏,这下子没有皇帝压阵的朝堂一下子就混乱了。

就在这个时候,于谦站了出来,他力排众议,决定让英宗的弟弟暂代皇帝之位,主持朝政。这样一来,朝堂上就有了主心骨,那些大臣们也就镇定下来了。朝堂稳定了,接下来就得决定下一步的策略了,许多大臣都提议南迁,远离边关,求一时安稳。但是于谦却坚决反对,于谦的强势也让大臣们不敢再提出南迁了,大臣们不南迁了,代理皇帝朱祁钰也就放弃了南迁的想法,决定支持于谦坚守北京城。于谦作为一个文人,最后却亲自率领军队出城和瓦剌打仗,这样的爱国情怀怎么能不让人敬佩呢。

不过像于谦这样的忠义文人一般都聚集在明朝初中期,到了明朝后期,软骨头的文人就多起来了。到了明朝后期的事后,文人带兵打仗的例子就多了起来,比如说我们熟知的孙传庭、卢象升、史可法等人都是进士出身。这些人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不遗余力,都是铁骨铮铮的文人,但是还有一些人和他们实在是差的太多了。就比如洪承畴,洪承畴之所以会出名就是因为他背叛了明朝,投降了清廷。当初洪承畴是在辽东一带抗击清军的,还打过不少胜仗,如果就这个局势发展下去,洪承畴绝对会成为明朝依仗的救世之臣。

但是洪承畴并不是一个真心爱国的人,他在被清军俘虏以后,虽然有一段时间绝食明志,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他演的一出戏罢了。他故意表现出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来,为的就是赢得皇太极的尊重,后来洪承畴“无奈”投降了以后,皇太极果然给予他重任,让他随军攻打明朝。后来洪承畴真的就跟着清军一块南下攻打明朝了,如果洪承畴真的是忠臣的话,特是绝对不会投降,也绝对不会攻打自己的国家的,由此可见,其实洪承畴就是一个软骨头,他因为怕死,所以投降了清廷,他就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

崇祯皇帝死后,南京那边又拥立了一个新皇帝,他就是朱翊钧的孙子朱由崧,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弘光帝。弘光政权中有一个叫做钱谦益的人,他也是当时东林党人的领袖。文人的领袖,自然都是有气节的,但是钱谦益的这份气节,却是他装出来的。钱谦益有一个小妾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柳如是。在南京城即将被攻破的时候,柳如是就劝说我们的钱大老爷一块殉国。结果平日里一口一个忠君爱国的钱谦益大老爷却怂了,他其实就是一个怕死的人,在死亡面前,他的气节全部都化为泡影了。

后来南京城破,钱谦益就带着一家老小投降了清廷。清廷为了让汉人屈服,于是下令汉人必须要剃发,命令传到了南京,南京城内的很多人都非常抵触,不愿意剃发。等到命令传到钱家的时候,我们的钱谦益大老爷突然挠了挠头皮,并且说道:“我的头皮怎么这么痒痒啊。”说着就出去了,家人都以为他是去梳头发止痒去了,谁知道钱谦益顶着一条细长小辫就回来了。原来是钱谦益爱面子,借口自己头皮痒痒然后把头发剃了,真的是一个虚伪小人。

像钱谦益这样的软骨头在当时还有很多,这些投降清廷的文人以前总是把忠君爱国挂在嘴边,现在不但投降了敌人,而且还没有一点羞耻心,觉得自己这是择明主而栖,实际上就是卖国求荣,叛徒行径。一个国家,最悲哀的就是有一群表面臣子,看上去是大忠大义之人,实际上连三岁的小娃娃都比不上,百姓们都知道反抗,这些吃着百姓的粮食,花着百姓的钱的文人们却不想着尽忠,反而帮助敌人残害自己的同胞,实在是太可恨了。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9/15871.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