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诗阅读 赠阎希曾参政山东诗 宋濂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山东钜藩,统府惟六。民物阜蕃,土地饶沃。宸衷轸之,百司棋布。谁挈其纲,政乃无斁。乃诏近臣,尔钝尔往。宣朕至怀,参佐其长。

赠阎希曾参政山东诗

明代:宋濂

山东钜藩,统府惟六。民物阜蕃,土地饶沃。宸衷轸之,百司棋布。

谁挈其纲,政乃无斁。乃诏近臣,尔钝尔往。宣朕至怀,参佐其长。

臣钝曰吁,臣恐弗胜。方岳重镇,厥任匪轻。帝曰俞哉,尔毋固辞。

精白一心,力行无疑。钝拜稽首,即日启行。君臣一心,共底隆平。

我知阎子,有学有文。五色灿然,出类超群。子之往矣,期建功勋。

贮见政绩,迈于古人。古人有云,尽瘁国事。子尚勉旃,服之毋忒。

相关阅读

宋濂苦学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宋濂是明初有名的大文学家,依据明史中的记载,宋濂原名宋寿,景濂是他的字,宋濂一生致力于文学研究,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小时候体弱多病,家境又十分贫寒,但是童年时期的宋濂十分勤奋好学,加之其特有的聪明才智,“小神童”的名号可以算是家喻户晓。宋濂一生尤爱学习,对书籍更是爱不释手,才造就了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高八斗的博学品格。

至正十九年的时候,在朱元璋的任命下,宋濂成为知府学堂的老师,这也开启了宋濂为人师表,通过自己的学识影响他人路途,至正二十年,宋濂又被任命为教授,辅佐太子,教授太子朱标“五经”。

洪武年间,在朱元璋的号召下,宋濂开始了他撰修《元史》的道路,随后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之后几年间,宋濂在撰书写作上做出了杰出贡献,朱元璋曾想要让宋濂参政议政,让其掌管中书大臣一职,被宋濂谢绝。

晚年的宋濂依旧保持着对书籍作品的高度热爱,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宋濂是开国文臣,却也难逃被猜忌的命运,儿子宋慎和次子都被处死,宋濂在马皇后的求情下,免去一死。

作为一代文臣,宋濂在学术上的造诣恐怕无人能及,对于明初的影响的不容小觑,在辅佐太子方面用礼的制度来约束太子,让太子廉政治国。虽不曾披荆斩棘打天下,却可以学富五车治国家。

宋濂苦学

宋濂小时候家徒四壁,连一本可以拿来读的书都买不起,但是宋濂十分好学,对读书有特别的喜爱。于是小时候就常常能看到小宋濂奔波在邻里邻外,忙着向周围的人借书,但是看一遍不过瘾怎么办,小宋濂对书籍的喜爱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不如把每一本书都抄写下来吧,为了赶上还书的日期,即便是大雪纷飞的日子,砚台都结了厚厚的冰,小宋濂也不敢有一丝怠慢。

成年以后,宋濂开始仰慕古代圣贤的书籍著作,但是因为担心自己不能求到有学问学富五车的老师的帮助和指点,宋濂有过跑到百里外的异乡向道德高尚的老师求学的经历,在面对师长的时候,宋濂并没有保持一贯的谦卑,就算老师的门第挤满了整个屋子,宋濂还是虚心求教,要是被老师责骂了也并不胆怯,反而愈加放端正态度,等老师态度好了,继续求师。

宋代杨史程门立雪说的是重视情谊,遵守约定,而宋濂也有在大雪中求学的经历,因为生活艰苦,宋濂常常是用走着去求学的,穿着又很破旧,和同龄一同学习的比较起来,既不保暖也时常挨饿,但是宋濂觉得心中充满乐趣,在求学中掌握的知识是一些物质换不来的。

宋濂在自己获得在成功后仍不忘关照后辈,有一次马生君在大谈自己的求学之路如何刻苦,宋濂特意告知了自己过去的生活,马生君大有感悟,从此愈加虚心学习。

宋濂借书

宋濂并非出生在官宦世家,所以家里非常穷苦,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更别提有多余的钱拿来买宋濂喜欢的书了,但是宋濂又恰恰走上了求学的道路,就急需优秀的文学书籍,宋濂知道自己家境不好,比较清贫,父母没有能力再来满足宋濂对书籍需要,为了不给家中增加额外的负担,宋濂开始像周围的邻居借书看。

其实,书籍在当时并不少见,稍微富裕点的人家就能买得起很多藏书,这个宋濂提了个醒,原来也有办法可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开始大家看孩子好学都乐意将书借给宋濂,可试一来二去,有的大户人家开始不乐意了,宋濂也深知自己总是借别人的书不好,于是他每借一本书都定下一个还书时间,让主人放心将书借给他,因为宋濂每次都按时还书,大家又开始乐意借给宋濂书看了。有一次,宋濂又到一家富贵人家里借书看,却遭到了闭门羹,宋濂急了因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就约定十日之后必定还书,主人才勉强答应,宋濂深知十日之内绝对读不完。到了约定的第十天早晨,当时是寒冬时节,漫天飞雪,气温骤降,没有人想要在大街上逗留,更不用说翻越千里来还书,大户人家这样想到,当宋濂顶着皑皑白雪出现在主人面前,非常感动,并答应以后宋濂随时可以来借书,而且不用限定还书的日期。因为自己的勤奋刻苦加上遵守约定,年幼时期的宋濂在家境不好的情况下,依旧饱读诗书,为之后明朝的统治打下了基础。

宋濂求学

《宋濂求学》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讲的是明初的开国功臣宋濂向别人借书后,每次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书还到主人手中的故事,书的主人看到宋濂能按时还书,信守诺言,就特别放心,并且都乐意将自家的书籍借给宋濂看。

宋濂有一个好习惯,这也许是他家境贫寒才锻炼出来的好品质,看到一本好书,宋濂都会将他抄写下来,因为书不是自己的,但又想要反复品读书中意境,要是遇到时间来不及,或者书的内容是在太多,宋濂会选择连夜抄书,而且也许是受文人墨客的影响,宋濂对书的保护也格外用心,每一本借来的书宋濂都用纸张包好,以免弄脏,和大多数人人不同的是,宋濂从来不会折叠纸张,更没有在别人的书上做记号的坏习惯,每一本书都整理的十分平整,并做到有借有还。宋濂的求学道路非常坎坷,家境清贫的他不能和同龄人一样受到应得的教育,宋濂往往要徒步好久来到外村的私塾上课学习,请教老师。因为想要听到更博学的老师的授课,宋濂往往会不远千里,来到老师家中询问咨询,遇到德高望重的前辈,宋濂更是掩盖不住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求,就算遇到别人的斥责,宋濂却不退步,待到风轻云淡,宋濂又开始自己的求学之路。宋濂每次外出求师,总是背着书本,独自行走在冷风中,仍凭风雪在脸上肆虐,往往是四肢被冻到僵硬,来到旅舍要服侍的人用热水和棉被才能让身体暖和起来,这样超越常人的意志力才让宋濂在求学路上收获的比别人多,也为后来参与政治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相关阅读

明朝的文人都是铁骨铮铮?其实软骨头也不少

说起明朝,能够让人们记住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就很有说头。比如他的出身啊,亦或者是他当上皇帝以后的残暴啊,话题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我们要来说的,就是明朝的文人。或许大家对于明朝文人的第一印象,大部分都是富有气节,是一群铁骨铮铮的爱国人士。却是,在明朝这样的文人不少,但实际上还有相当多的人都是软骨头,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说一下。

如果要让大家说出明朝最著名的文人,肯定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明朝著名的文人太多了,当然了,这些文人也是好坏均有,我们就先来说好的。在明朝英宗时期,就有这么一个文人,他的名字叫做于谦。进士出身的他,当的官也是一个很彻底的文官。后来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英宗被瓦剌给俘虏了!这个消息传到京城,朝堂之上一片哗然,谁也没有想到大明朝的皇帝居然成了那些蛮夷的俘虏,这下子没有皇帝压阵的朝堂一下子就混乱了。

就在这个时候,于谦站了出来,他力排众议,决定让英宗的弟弟暂代皇帝之位,主持朝政。这样一来,朝堂上就有了主心骨,那些大臣们也就镇定下来了。朝堂稳定了,接下来就得决定下一步的策略了,许多大臣都提议南迁,远离边关,求一时安稳。但是于谦却坚决反对,于谦的强势也让大臣们不敢再提出南迁了,大臣们不南迁了,代理皇帝朱祁钰也就放弃了南迁的想法,决定支持于谦坚守北京城。于谦作为一个文人,最后却亲自率领军队出城和瓦剌打仗,这样的爱国情怀怎么能不让人敬佩呢。

不过像于谦这样的忠义文人一般都聚集在明朝初中期,到了明朝后期,软骨头的文人就多起来了。到了明朝后期的事后,文人带兵打仗的例子就多了起来,比如说我们熟知的孙传庭、卢象升、史可法等人都是进士出身。这些人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不遗余力,都是铁骨铮铮的文人,但是还有一些人和他们实在是差的太多了。就比如洪承畴,洪承畴之所以会出名就是因为他背叛了明朝,投降了清廷。当初洪承畴是在辽东一带抗击清军的,还打过不少胜仗,如果就这个局势发展下去,洪承畴绝对会成为明朝依仗的救世之臣。

但是洪承畴并不是一个真心爱国的人,他在被清军俘虏以后,虽然有一段时间绝食明志,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他演的一出戏罢了。他故意表现出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来,为的就是赢得皇太极的尊重,后来洪承畴“无奈”投降了以后,皇太极果然给予他重任,让他随军攻打明朝。后来洪承畴真的就跟着清军一块南下攻打明朝了,如果洪承畴真的是忠臣的话,特是绝对不会投降,也绝对不会攻打自己的国家的,由此可见,其实洪承畴就是一个软骨头,他因为怕死,所以投降了清廷,他就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

崇祯皇帝死后,南京那边又拥立了一个新皇帝,他就是朱翊钧的孙子朱由崧,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弘光帝。弘光政权中有一个叫做钱谦益的人,他也是当时东林党人的领袖。文人的领袖,自然都是有气节的,但是钱谦益的这份气节,却是他装出来的。钱谦益有一个小妾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柳如是。在南京城即将被攻破的时候,柳如是就劝说我们的钱大老爷一块殉国。结果平日里一口一个忠君爱国的钱谦益大老爷却怂了,他其实就是一个怕死的人,在死亡面前,他的气节全部都化为泡影了。

后来南京城破,钱谦益就带着一家老小投降了清廷。清廷为了让汉人屈服,于是下令汉人必须要剃发,命令传到了南京,南京城内的很多人都非常抵触,不愿意剃发。等到命令传到钱家的时候,我们的钱谦益大老爷突然挠了挠头皮,并且说道:“我的头皮怎么这么痒痒啊。”说着就出去了,家人都以为他是去梳头发止痒去了,谁知道钱谦益顶着一条细长小辫就回来了。原来是钱谦益爱面子,借口自己头皮痒痒然后把头发剃了,真的是一个虚伪小人。

像钱谦益这样的软骨头在当时还有很多,这些投降清廷的文人以前总是把忠君爱国挂在嘴边,现在不但投降了敌人,而且还没有一点羞耻心,觉得自己这是择明主而栖,实际上就是卖国求荣,叛徒行径。一个国家,最悲哀的就是有一群表面臣子,看上去是大忠大义之人,实际上连三岁的小娃娃都比不上,百姓们都知道反抗,这些吃着百姓的粮食,花着百姓的钱的文人们却不想着尽忠,反而帮助敌人残害自己的同胞,实在是太可恨了。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9/16106.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