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诗阅读 宋康王乘龙渡河 归有光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大漠风悲青盖遥,七陵烟雨暮萧条。康王若得真龙驭,肯向钱塘问海潮?

宋康王乘龙渡河

明代:归有光

大漠风悲青盖遥,七陵烟雨暮萧条。康王若得真龙驭,肯向钱塘问海潮?

相关阅读

归有光:遇见的女人都是好女人 

很多人认识归有光都是因为中学课本里的那篇《项脊轩志》。在中学生阅读的林林总总古文中,归有光这篇散文是难得的一篇以家庭琐事为内容的作品。读多了那些儒家说教,道家说道的文章,这篇明代小品的确会让大家对古文的感觉耳目一新,亲切自然,感同身受。

《项脊轩志》里有一段描写归氏家族破败的文字: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原先大一统的家族院落,眼看着就分割成块,高墙闭户,鸡飞狗跳,亲人转眼就相互敌对防范,冷目相视……归有光这份对家族衰败的痛惜在另一篇《家谱记》里,表达得更为充分。

一 《家谱记》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mén,污浊之义),将入于禽兽。

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miǎo hū 形容甚少,甚微)。俎豆(zǔdòu祭祀器具)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古人成年礼之仪节)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jùn残羹剩肴),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思则饥寒而相娱,不思则富贵而相攘。思则万叶而同室,不思则同母而化为胡越。思不思之间而已矣。

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读文中字字句句,可见归有光的恳切。归氏家族不再强大,曾经的世家会分崩离析,是因为家族人丁不读书,缺乏礼仪教养,家族成员都忽视祭祀仪式都缺乏对祖先的敬畏心。所以他想要重修家谱,期待“合族”后效。

读归有光的亲情文字,我读出他对自己的归氏父族,是很失望的。但是,归有光暗淡破败丧气的归氏家族生活里,却一直都充斥着女性柔美洁净的光辉。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美好女性的存在,才会让归有光对生活的体验里生出温柔,让他暗淡的生涯里可以写出优美,可以鼓励他坚持将自己的破败人生过下去。

归有光年幼丧母,对自己的这段遗憾一直耿耿于怀。在《项脊轩志》里就已经表达得很感人: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7岁就失去母亲,对母亲的怀念还必须依靠家中老仆人的叙述。如此的惨痛,令读者读之唏嘘。归有光对母亲的怀念还远不止那一段,他专门写过一篇《先妣事略》。

二 《先妣事略》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纟卢),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

母亲周氏,怀过8个孩子,活下来六个。归有光排行老二,是大儿子。然而母亲却在他还是儿童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不记得母亲的样子,母亲留下来的画像也是画工按照归有光和姐姐的模样画出来的。归有光对母亲家族的印象颇好。外祖父读书人太学生,为人忠厚善良,敦尚简实,儒家教养醇正,家族作风完全不同于归氏。所以母亲周氏也自然具备周家的为人作风。勤快自律,刻苦自强,宽厚待人,教子读书。归有光笔下的母亲,就是一个完美的传统女性。所以早早就失去这样的母亲,怎么不心痛如割?

但是《项脊轩志》对母亲的怀念还不是最动人的,毕竟记忆里缺少直观的素材。文中最动人的一段可算是对第一任妻子的回忆: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先后娶过三任妻子,第一任妻子魏氏,是母亲生前为他所选。魏氏陪伴归有光仅仅四年多,生育一女,时已满四岁,後又生育一子,时才几个月大。魏氏死时,归有光二十七岁。魏氏死后,魏氏的陪嫁女寒花被纳妾,帮助归有光理家。生二女。

归有光续娶的妻子姓王,是安亭望族之女,是年他三十岁,王氏十八岁。王氏与归有光同甘共苦十六年,後王氏因操劳过度病逝,年仅三十四岁。归有光四十六岁。而后仅过一年,归有光便娶了第三任妻子费氏,是年归有光四十七岁

在他的作品里看,他似乎对第一任妻子魏氏的怀念最深,在很多文章里都提及这个魏氏。

《祭外姑文》是归有光写给丈母娘,也就是魏氏母亲的祭文,但是字里行间表达了很多对亡妻魏氏的思念。

三 《祭外姑文》

昔吾亡妻,能孝于吾父母,友于吾女兄弟,知夫人之能教也。

粗食之养,未尝不甘,知夫人之俭也;婢仆之御,未尝有疾言厉色,知夫人之仁也。

癸巳之岁,秋冬之交,忽遘危疾,气息掇掇,犹日念母,扶而归宁。疾既大作,又扶以东。沿流二十里,如不能至。十月庚子,将绝之夕,问侍者曰:“二鼓矣?”闻户外风淅淅,曰:“天寒,风且作,吾母其不能来乎?吾其不能待乎?”呜呼!颠危困顿,临死垂绝之时,母子之情何如也!

甲午、丙申三岁中,有光应有司之贡,驰走二京,提携二孤,属之外母。夫人抚之,未尝不泣。自是每见之必泣也。呜呼!及今儿女几有成矣,夫人奄忽长逝。闻讣之日,有光寓松江之上,相去百里,戴星而往,则就木矣。悲夫!吾妻当夫人之生,即以遗夫人之悲,而死又无以悲夫人。夫人五女,抚棺而泣者,独无一人焉。今兹岁輤车将次于墓门。呜呼!死者有知,母子相聚,复已三年也。哀哉!尚享。

丈人家族家风好,教出了好女儿。文中尽显自己妻子魏氏的优点:知书达理懂孝友,吃苦耐劳有仁心。一直在强调,她们母女情深,这样的好妻子,全是丈母娘家教出来的。

魏氏是名儒魏校的侄女,归有光曾拜魏校为师。据归有光《请敕命事略》记载,魏孺人“少长宝贵家”,而归氏家道中落,物质生活比较清贫,但魏孺人从未有怨言,而是“甘淡薄,亲自操作”,就连回娘家看望父母时,也从不向娘家提起自己的困难,直到生了病,娘家派人来探视,才惊讶地发现归家“基贫之如此也”。妻子回娘家时,跟家中姐妹时时谈起的,不是生活的困窘,而是丈夫读书的“阁子”项脊轩。她自己不以生活的艰辛为苦,还时时勉励归有光。《请敕命事略》有:“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多么贤惠的女人啊!

读书人家,好人家教养的女儿也是最优秀的妻子。这样的人家,就是陪嫁丫头,也很优秀,也令归有光念念不忘。

归有光还写过一篇极短小的文章《寒花葬志》。寒花是魏氏的陪嫁丫头,也是魏氏去世之后,归有光纳的妾。但是《寒花葬志》里让我们读出小寒花的可爱,同时也读出了他对魏氏的爱恋。

四 《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选自《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文集》 

栩栩动人的十岁的寒花,对她自己的主家小姐的忠诚,全在削荸荠“盈瓯”,却只愿意留给小姐吃,不舍得给小姐新婚的夫君归有光吃上。

明明是寒花的“葬志”,但是短短112个字,近一半却又在描述去世的妻子魏氏的笑容。他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可见深刻。

归有光一生惨怛。年幼就能诵读经书但是直到35岁才考中举人,62岁才考中进士,做到太仆丞的职位。不到70岁就去世。仕途不达却呕心沥血去追寻,这依然惨痛。更何况他还经历家族衰败的过程。然而这些打击还不不够,他并不长寿的生命里,他欣慰身边不断绽放着美好的女性,却又眼睁睁地看着她们死去。母亲和祖母去了,妻子魏氏去了,小妾寒花去了,妻妾所生的女儿,也都一一夭折。收集两篇他为幼女写的圹志。

五《女二二圹志》

女二二,生之年月,戊戌戊午,其日时又戊戌戊午,予以为奇。今年,予在光福山中,二二不见予,辄常常呼予。一日,予自山中还,见长女能抱其妹,心甚喜。及予出门,二二尚跃入予怀中也。

既到山数日,日将晡,予方读尚书,举首忽见家奴在前,惊问曰:“有事乎?”奴不即言,第言他事。徐却立曰:“二二今日四鼓时已死矣。”盖生三百日而死。时为嘉靖己亥三月丁酉。予既归为棺敛,以某月日,瘗于城武公之墓阴。

呜呼,予自乙未以来,多在外,吾女生既不知,而死又不及见,可哀也已!

六《女如兰圹志》

须浦先生之北,累累者,故诸殇冢也。坎方封有新土者,吾女如兰也。死而埋之者,嘉靖乙未中秋日也。女生踰周,能呼予矣。呜呼,母微,而生之又艰。予以其有母也,弗甚加抚,临死,乃一抱焉。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为也?

《女二二圹志》仅有182字。这是给小女儿二二的“圹志”。这个女儿仅在世上活了三百天便夭折了,实在没有多少生活内容可写。这篇短文中最感人的一个细节是:“一日,予自山中还,见长女能抱其妹,心甚喜。及予出门,二二尚跃入予怀中也。”小女儿这一跃入怀中的印象,便是她的父亲对她一生的柔软记忆了。

《女如兰圹志》更短,只有84个字。但显然叙述中的情感要丰富一些。我们可以读到一些信息:如兰埋葬的地点,死去的时间,活着已经满周岁能叫爸爸了。甚至还读到,此女的出生比较艰难,母亲出生卑微(有资料考证,孩子的母亲就是寒花),又因为孩子的母亲在,自己过问比较少,因而充满内疚。这些信息都给我一个感觉,此女应该是魏氏去世以后那几年,归有光心绪极为悲恸的岁月里出生的。所以心不在焉,所以心思会寄放在没有了亲娘的魏氏所生的儿女上。所以,如兰之死,才让他如梦初醒,生活还要继续。

至于后面两位妻子,可以读的文字,找起来比较苦难。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丁启阵的博文《历代文人贤妻榜》介绍了归有光第二任妻子王氏:

王氏死于嘉靖三十年(1551)五月二十九日,前后跟归有光同甘共苦十六年。归有光对王氏感情深厚,曾经写了《王氏画赞并序》一文,缅怀他的这位亡妻。

七 《王氏画赞并序》

余妻太原王氏,嘉靖三十年五月二十九日卒。余哀念之至,恨无善画者。因记唐人有云:“景暖风暄,霜严冰净。”此为吾妻画也。又流涕诵杨子云之词云:“春木之芚兮,援余手之鹑兮。去之百岁,其人若存兮。”

后二月,门人许进士使其弟来画。余口授之,许默然良久,为作此画。家人见之,莫不悲恸。以示诸姨,皆流涕。小姨以为真是吾姊,但不言耳。然如余所称杨子云、虞伯施语,未能画也。涕泣而为作赞曰: 哀窈窕,思《关雎》,杳不见,乘云霓。堕明月,遗轻裾。风萧萧,惨别离。来陈宝,景帝珠。何珊珊,是耶非?

文中没有人物故事,只有画像经过不忍妻子离世的悲伤,王氏的信息还是不甚清晰。归有光的一篇《世美堂后记》 里却有不少王氏的信息。

八《世美堂后记》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鬻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鬻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所有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世美堂后记》一文,则较为集中地描写了王氏的几方面贤惠事迹:

归有光大部分心思都放在读书写文章上,对于家庭财务不甚关心。王氏为了让丈夫安心读书写作,从不把家庭经济情况告诉他,只是督促僮仆开荒种地。

即使是大旱之年,也能有收成。每季稻子成熟,酿成甜酒,总是让公婆先享用,然后才是自己品尝;收获了大麦、小麦,制成美味的酱料,也是让公婆先享用,然后才用于自家烹饪。

祭祀、款待宾客、亲属婚丧嫁娶、馈赠亲友礼物,没有一样会遗漏掉。由于王氏的慷慨大度,归有光那些生活失去依靠的姊妹都来投奔他;各地学友来访,住宿饮食,无不得到妥善的安排。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王氏都默默承受,从无怨言牢骚。

因为归有光喜欢书籍,一旦听说那些书香旧家有零散的书籍,王氏就让邻里妇人代为寻访,尽量购买。几年之间,她收购的各种图书多达好几千卷。

四十五岁的归有光赴京参加会试,落第之后,回到家,正是芍药花盛开时节。王氏准备了好酒好菜,慰劳丈夫。归有光问:“难道不感到遗憾吗?”王氏答道:“这下子,我们就能效仿汉人庞公夫妻,隐居乡间了,有什么遗憾的呢?”不但没有半句责备奚落的话,反而百般宽慰。

这个妻子的大气贤惠,实在不在魏氏之下,又比魏氏更显成熟坚强。 归有光能够坚持到60岁还在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跟她操持家务温厚鼓励实在分不开。

归有光不幸一生坎坷,归有光又多么幸运啊,一生都有好女人陪伴!

不幸的男人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男人却是相似的:总是遇到美好女性。

奇怪的是,归有光,怎么可以遇到这么多好女人。会不会是,归有光天生就有一颗善意美好地理解女人的心,一双能够观赏美好女人的慧眼呢?

相关阅读

明朝的文人都是铁骨铮铮?其实软骨头也不少

说起明朝,能够让人们记住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就很有说头。比如他的出身啊,亦或者是他当上皇帝以后的残暴啊,话题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我们要来说的,就是明朝的文人。或许大家对于明朝文人的第一印象,大部分都是富有气节,是一群铁骨铮铮的爱国人士。却是,在明朝这样的文人不少,但实际上还有相当多的人都是软骨头,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说一下。

如果要让大家说出明朝最著名的文人,肯定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明朝著名的文人太多了,当然了,这些文人也是好坏均有,我们就先来说好的。在明朝英宗时期,就有这么一个文人,他的名字叫做于谦。进士出身的他,当的官也是一个很彻底的文官。后来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英宗被瓦剌给俘虏了!这个消息传到京城,朝堂之上一片哗然,谁也没有想到大明朝的皇帝居然成了那些蛮夷的俘虏,这下子没有皇帝压阵的朝堂一下子就混乱了。

就在这个时候,于谦站了出来,他力排众议,决定让英宗的弟弟暂代皇帝之位,主持朝政。这样一来,朝堂上就有了主心骨,那些大臣们也就镇定下来了。朝堂稳定了,接下来就得决定下一步的策略了,许多大臣都提议南迁,远离边关,求一时安稳。但是于谦却坚决反对,于谦的强势也让大臣们不敢再提出南迁了,大臣们不南迁了,代理皇帝朱祁钰也就放弃了南迁的想法,决定支持于谦坚守北京城。于谦作为一个文人,最后却亲自率领军队出城和瓦剌打仗,这样的爱国情怀怎么能不让人敬佩呢。

不过像于谦这样的忠义文人一般都聚集在明朝初中期,到了明朝后期,软骨头的文人就多起来了。到了明朝后期的事后,文人带兵打仗的例子就多了起来,比如说我们熟知的孙传庭、卢象升、史可法等人都是进士出身。这些人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不遗余力,都是铁骨铮铮的文人,但是还有一些人和他们实在是差的太多了。就比如洪承畴,洪承畴之所以会出名就是因为他背叛了明朝,投降了清廷。当初洪承畴是在辽东一带抗击清军的,还打过不少胜仗,如果就这个局势发展下去,洪承畴绝对会成为明朝依仗的救世之臣。

但是洪承畴并不是一个真心爱国的人,他在被清军俘虏以后,虽然有一段时间绝食明志,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他演的一出戏罢了。他故意表现出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来,为的就是赢得皇太极的尊重,后来洪承畴“无奈”投降了以后,皇太极果然给予他重任,让他随军攻打明朝。后来洪承畴真的就跟着清军一块南下攻打明朝了,如果洪承畴真的是忠臣的话,特是绝对不会投降,也绝对不会攻打自己的国家的,由此可见,其实洪承畴就是一个软骨头,他因为怕死,所以投降了清廷,他就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

崇祯皇帝死后,南京那边又拥立了一个新皇帝,他就是朱翊钧的孙子朱由崧,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弘光帝。弘光政权中有一个叫做钱谦益的人,他也是当时东林党人的领袖。文人的领袖,自然都是有气节的,但是钱谦益的这份气节,却是他装出来的。钱谦益有一个小妾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柳如是。在南京城即将被攻破的时候,柳如是就劝说我们的钱大老爷一块殉国。结果平日里一口一个忠君爱国的钱谦益大老爷却怂了,他其实就是一个怕死的人,在死亡面前,他的气节全部都化为泡影了。

后来南京城破,钱谦益就带着一家老小投降了清廷。清廷为了让汉人屈服,于是下令汉人必须要剃发,命令传到了南京,南京城内的很多人都非常抵触,不愿意剃发。等到命令传到钱家的时候,我们的钱谦益大老爷突然挠了挠头皮,并且说道:“我的头皮怎么这么痒痒啊。”说着就出去了,家人都以为他是去梳头发止痒去了,谁知道钱谦益顶着一条细长小辫就回来了。原来是钱谦益爱面子,借口自己头皮痒痒然后把头发剃了,真的是一个虚伪小人。

像钱谦益这样的软骨头在当时还有很多,这些投降清廷的文人以前总是把忠君爱国挂在嘴边,现在不但投降了敌人,而且还没有一点羞耻心,觉得自己这是择明主而栖,实际上就是卖国求荣,叛徒行径。一个国家,最悲哀的就是有一群表面臣子,看上去是大忠大义之人,实际上连三岁的小娃娃都比不上,百姓们都知道反抗,这些吃着百姓的粮食,花着百姓的钱的文人们却不想着尽忠,反而帮助敌人残害自己的同胞,实在是太可恨了。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9/16240.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