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古文译读 声声慢·秋声 蒋捷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在词中,词人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声声慢·秋声

宋代: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菊花黄黄的开放在那深深的小巷,枫叶红红的映照着低矮的门窗,凄凉一片都是那秋天的声音。豆子开花的时候却来了下雨的声音,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点也就到了五更,高高的谯楼大门,却锁不住那些声音。老朋友离我那么远,请问是哪一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原来是那屋檐底下的风铃声?

系着彩绸的号角发出的声音一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却还在那里慢腾腾,渐渐地那军营里的人马才接连不断地骚动起来了,可是四周却又扬起了胡笳的声音。邻居的灯光闪烁着,灯前还有那女人为军人在石砧上捣衣的声音。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就像那数不清的秋蝉哀鸣。她诉说得没完没了,还把一半分给那天空的大雁,让大雁代替她的怨声。

注释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九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

豆雨:即豆花雨。

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

丽谯门:魏武帝曹操曾筑楼名“丽谯”。谯门:指城上能望远的楼。

彩角:即画角。

笳声:胡笳的声音,其声悲凉。

砧声:砧杆声,即捣衣的声音。砧:捶物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参考资料:

1、马东瑶编著.古典诗词鉴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12:第304页2、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335页

赏析

在词中,词人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三句领起全词。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风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四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相关阅读

蒋捷:被撩乱的八百年时光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脍炙人口的《虞美人·听雨》,是蒋捷坎坷的一生写照,也是我对蒋捷身世的一点认识,同时也是我与他的第一次握手,我感到他的手很是冰凉,有一种透骨的寒气传遍我的全身。

自1125年金兵入宋到1234年金灭亡,南宋小朝廷已经在风雨中战战兢兢地飘摇了百余年。吴越的熏风再温软,怕是也消解不掉这倾世的萧飒与凄惶。更何况,蒙古大汗又在金亡的次年,未给南宋半口喘息之机地紧逼而至。所以蒋捷自出生始,满耳里听到的都是战乱杀伐,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更何况是这样一个从平和温厚的诗书之家里走出来的,精通儒家经典、好小学、工诗善书的传统文人呢?所以从他的词作里,我们常常可以感觉到扑面而来的风声雨味。

蒋捷作这首词的时候,恐怕就是坐在窗前,听着雨打竹叶的环境中抒怀的。

与蒋捷第一次握手是他老年的时候,是他的这首词让我伸出有着现代体温的的手,想去温暖一代词家近八百年前的落寞与纠结。第二次去拜识蒋捷却是在他年轻的时候,我的思绪穿越历史的时光,如期抵达蒋捷前往的临安。临安的《一剪梅》依然灿烂在宋末的枝头:“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据说蒋捷作此词时,是于1274年自家乡去往临安(即杭州)参加殿试的途中。按照常理,一位学养深厚工诗善书的文人去赶考,应该抱着此一去蟾宫折桂的心态,为何蒋捷却这般愁绪满怀以致想借酒来浇呢?

多年以后,我带着这个问题询问父亲。父亲跟我介绍,大概是1274年,忽必烈就已定立了“元”的国号,而南宋已如他囊中之物唾手可得。南宋朝廷就像西湖水面的一枚干枯的竹叶,载沉载浮飘荡无依。这年,蒙古大军南渡长江,准备发动灭宋的最后一战。而蒋捷,就是于此时去临安参加殿试。就这样,蒋捷自家中启程,走向他难以预知的前程。

蒋捷一路行来,到了杭州,心绪复杂地走进考场。不曾想,一下中了进士。在1274年,在宋度宗赵禥亡,四岁小皇子赵显匆匆即位,南宋小朝廷已然是日落西山。这位新晋进士,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江山欲落他人手,学优入仕光耀门楣实在是痴人说梦,但既然朝廷仍在,朝纲未改,就这样,蒋捷做了末世王朝的最后一个小官。

临安寓所的院子里,也有一池荷花,这会儿残阳满地,将一池碧荷染成了血色。风乍起,吹落满池荷瓣,轻红娇白,飘零水面,像是佳人被酒染污的罗裙。

这是1276年,临安沦陷,恭宗赵显被俘,被封为羸国公。国主已为他人掳去,而朝中的热血诸臣又不甘南宋小朝廷就此灭亡。于是决定,由文天祥在江西一带发展反元势力,陆秀夫等人护卫着赵显同父异母的哥哥,七岁的赵昰及其母亲一路逃亡到福州。

旧都沦陷,国命如此,幼主自顾不暇,又如何顾及满朝臣子?于是文武诸臣,随主南赴福州者有之,绝念遁隐者有之,匍匐元主乞食者有之,望乡祈归者亦有之。蒋捷,属最后一种。他规整行囊,准备回家去做竹山词人。

正是这个时候,蒋捷的心境非常不好,他哪有功夫理会我这个无名的后生,刚回到家乡的蒋捷只是一脸苦笑。不过还好,我索要了他的一首新词《贺新郎·兵后寓吴》:“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椎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

回到家乡后,蒋捷却又难以维系生计,只好浪迹无锡等地,结果都无功而返。最后选择了宜兴竹山,这里寺僧和善,可容其立足安身,寄居寺庙。附近村民淳朴,山下聚居云阳亭侯蒋姓人氏,乃同祖同宗之人。族人在寺旁建云阳山房供他作教书课徒之所,生活总算有了着落。后来又在芳桥阳山结识了周祖儒,也是宋室遗民,蒋捷为他家撰写家谱。

生活就是这样现实,要吃饭穿衣,养儿育女,无论你多么有才,无论你多么清高,你都得像凡人一样到处觅食。

当然,蒋捷有才,但他更有骨节。既然做过南宋的一个小官,就不可能入仕元朝。

元朝统治渐渐稳固,为笼络人心,开始选用南宋士子,只要选择合作,便可出仕为官。元成宗大德九年五月,蒋捷的朋友举荐了他,但蒋捷放弃了出仕富贵的机会,选择了他那高尚的孤独。对于元代出仕为官的遗民们,很多人都有迫不得已的难处,可在日常生活上困顿寒苦的蒋捷,选择了遁隐。

从南宋亡国的那天起,蒋捷就没打算再做当官的美梦,黯淡的平民生活一定比复杂的官场更安全也更安宁。他既断绝了与朝廷的关系,也断绝了与其他文人的交往,甚至与宋末著名词人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人都失去了联络。他从不记录自己的生平事迹,别人也少有记载,彻底成了一个“隐士”。

“半世踏红尘,到底输他村景。村景,村景。樵斧耕蓑渔艇。”那幅幸福村景中,元朝浓密的树荫下,一个贵族诗人在幽黯处浅唱,声音极低,低得只有他自己听得见。就像雨中的竹叶,雨声淹没了竹叶含泪的低吟。

蒋捷似乎被人遗忘了,遗忘了他平淡而又艰难的生活。元朝之后,几乎就没有人关心这个寂寥的老人。只有坷坎的命运在关注着他。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10/18700.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