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题郑防画夹五首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从章法和句法来看,第二首诗的第三、四句,一起一落,折出笔势,同前一首的第三句一气连贯、第四句陡然转折不同。可见诗人用笔灵活多变,决不重复,总是力求创新与出奇。

题郑防画夹五首

宋代: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能作山川远势,白头惟有郭熙。

却写李成骤雨,惜无六幅鹅溪。

徐生脱水双鱼,吹沫相看晚图。

老矣个中得计,作书远寄江湖。

折苇枯荷共晚,红榴苦竹同时。

睡鸭不知飘雪,寒雀四顾风枝。

子母猿号槲叶,山南山北危机。

世故谁能樗里,彀中皆是由基。

赏析

《题郑防画夹五首》,是黄庭坚题咏郑防画夹中作品的组诗。郑防是藏画的人,画夹相当于现代的集锦画册之类。

第一首诗题惠崇的画。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题的兴味。王安石、苏轼都有诗题咏他的画。苏轼的七绝《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脍炙人口。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买”字不如“唤”字灵活。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的呆滞而无生气。沈德潜说杜甫题画诗:“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晬语》)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便从画面引出真景,又由真景返回画景。黄庭坚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

杜甫的题画诗,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在描绘画境中道出画理。如《戏题王宰山水图歌》,因题画而道出“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的艺术见解。黄庭坚在此题的第二首诗,题咏的是郑防收藏的郭熙的画,也运用这一表现手法。郭熙是北宋山水画家,其画强调“取势”。他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他的山水画论《林泉高致》提出的“三远”——高远、平远、深远,就是要取山川之远势。黄庭坚对绘画有很高的艺术素养,所以这首诗的前二句“能作山川远势,白头惟有郭熙”,是很精当的评价。三四句具体咏赞画夹中郭熙之作。郭熙曾为苏才翁家摹写宋初北派山水画家李成的《骤雨图》六幅,因此笔墨大进。诗人在郑防画夹中得以见到《骤雨图》真迹,非常兴奋。但三四句不直说,而是曲折达意。自从见到郭熙画后,他禁不住跃跃欲试,也来摹写《骤雨图》,但一时找不到六幅好绢。“鹅溪”,在今四川三台,以产上好画绢著称。把六幅画绢说成是“六幅鹅溪”,以出人意料的语言,创造出新奇的意象。溪水清澈透明,恰似皎洁轻柔的画绢。黄庭坚学杜甫诗,以善于锤炼句法、字法著称,于此句可见。这两句既奇警,又自然天成,而且给整首诗增添了盎然意趣,补足前二句之意,使全诗不流于枯燥。

从章法和句法来看,第二首诗的第三、四句,一起一落,折出笔势,同前一首的第三句一气连贯、第四句陡然转折不同。可见诗人用笔灵活多变,决不重复,总是力求创新与出奇。

黄庭坚,坎坷的一生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不知道有没有提到燕人,他认识的人不多,也没有做过任何令人震惊或惊天动地的事情,因为他的成就并不太出名,今天我们在这里也是为了推广燕人。严道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词曲作家,公元前1030年(另一人称1037年),福州临川人(今南昌金县一带)。虽然严几路并不出名,但他的文字造诣并不低,迄今为止在世界上更出名的作品被誉为“临江仙子”的最佳产品。当时被人们誉为北宋十大词人之一,与此同时,燕几或北宋雅派的代表之一,可以看到其声誉和才华的下降。

更多的人知道的是,严刀仍然是北宋著名词曲作家晏殊的七个儿子,通常历史人物在谈论父子时,都称晏殊为大严师,而严师几次是萧炎。历史上的主播是一个孤军奋战、自力更生的人物,这本身就是总理的后裔,他本人非常有才华,但也有很多亲戚在法庭上担任重要职务,但是阎几个却从来没有拜访过这些政要,让他们的事业有所改善,所以阎几个生活中没有担任过任何重要职务。正是因为阎连科的“古怪”性格,他身边的朋友不多,现在有几个历史街区可以找到,北宋著名的庄家黄庭坚是它最好的朋友之一。公元1064年,黄庭坚第一次与阎王见过几次面,阎王几岁的那年,黄庭坚比他小一岁,从此两人成为知己,不时聚在一起喝酒,谈论世界。

黄庭坚对严几的才华,认为他的才华一时无人能比,无论是文章还是文字都是自己的。但是阎几这种个性傲气十足的人,从来不喜欢与官员相交,就连诗人苏轼想拜访他都被阎几回绝了,要知道当时黄庭坚是苏轼门下的人,看不到阎几道。阎连科和黄庭坚几年来,彼此非常熟悉,相互了解,历史书上也记载了两人之间发生的很多事情,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黄庭坚对阎连科的一些评论。当时,阎连科刚刚完成了他一生的作品《萧珊词》,邀请黄庭坚到《小山词》序言中,黄庭坚为了阎连科的作品几次,曾经提到关于阎连科这个人的四个疯子中的几个。第一个疯狂的是燕。在成为一名有权势的成员后,他周围的许多亲戚在法庭上找到了工作。

朝鲜的许多官员收到了他们父亲的随身行李,但严少数人从未利用他们为自己找工作,愿意当一名小法官。第二个迷恋是严几人都是聪明人,但他从来没有在法庭上利用自己的才华去寻找一个世界。第三个迷恋是早年燕氏家族非常优越和显赫,毕竟是有名的,财产也不少,但是燕氏几个会非常慷慨地帮助别人,这样他以后的生活就一直贫穷。这四个人迷恋的是颜几人仍然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显然别人背叛了他,他也仍然选择相信别人,认为别人是难以言喻的。看到黄庭坚的生活,我们哀叹在他的王朝里,除了当官员,似乎没有别的职业。只为官员读书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缺点。

黄庭坚的生活深受那个朝代的影响。他从小就很聪明,几乎所有他读过的书都不会忘记。他回答不出他的问题。可悲的是,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只住在奶奶家。黄庭坚受到哪个朝代的限制。我们可以猜想他年轻时不快乐。因为如果那个朝代的人没有父亲,他们就会被人瞧不起。然而,从他的生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开放,但是由于恶劣的环境,他安慰自己。哪个朝代的黄庭坚皇帝似乎不太开明。他经历过的几个皇帝都听了坏人的话,降职了他的官员。他的性格也可能不适合当官员。他直言不讳,敢于说出别人的错误。此外,当他是一名官员时,他只考虑下层阶级,这似乎侵犯了上层阶级的利益,所以他被别人陷害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了这么多,我还没告诉你黄庭坚是哪个朝代的人?他是北宋人,精通诗歌、歌曲、赋和书法。从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内心的自由和自由。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黄庭坚,生于1045年,卒于1105年,是北宋著名的大作家、书法艺术家、诗人、词作者、词楼。黄庭坚谷道士,生于1045年至1105年,与苏轼的伟大作家一样,被世人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和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诗、书法作品有很多,黄庭坚是一位优秀的官方文人,他曾为官方叶教授郭子建言、校书郎、作品《早罗》、《E书记》、《福州》等服务,但程侃并未等待,几次被贬谪,命运坎坷。

仕途坎坷的黄庭坚却磨砺成一代大家

黄庭坚,生于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是北宋末年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是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幼年便聪颖过人,书读了几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认为他是千里之才。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黄庭坚七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皇祐四年,黄庭坚八岁,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黄庭坚十三岁时不幸丧父,被舅舅李常接回家抚养。李常是当时有名的大藏书家,家中藏书近万卷。

在舅舅的栽培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二十三岁的黄庭坚考中进士,第二年,偕妻子孙氏到汝州(今河南)叶县担任县尉。过起了“县北县南何日了”的小吏生活。

熙宁初期,黄庭坚参加了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一职,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有一次,苏轼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已好久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是,他开始名震四方了。

黄庭坚二十五岁时,贤惠的妻子病故。思念亡妻时,写下了“真感生来不易销”这样的动人诗句。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今安徽太和)知县时,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此后,黄庭坚先后在河北、江西、山东做过小官。

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黄庭坚四十一岁时,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即位,任黄庭坚为校书郎兼《神宗实录》检讨官。就在这一年,黄庭坚见到了年长他八岁的苏轼。常和他来往的还有秦观、张耒、晁补之,这四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师友几人,意气相投,其乐融融。张耒体胖,最怕过夏天,黄庭坚就用“六月火云蒸肉山”的诗句来调侃他。

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黄庭坚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不巧,此时母亲生病,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三年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今安徽宣城)知州,后改知鄂州(今湖北武汉)。

此时,政治风云突变,新党主政,支持旧党的苏轼被迫踏上了流放之路,黄庭坚也被划为苏轼一派。为了寻黄庭坚的错处,《神宗实录》被政敌仿佛用筛子筛了一遍。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黄庭坚为检讨官主编的《神宗实录》多有诬陷不实之辞,命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并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都是没有验证的。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存疑的只有三十二条。其中,最要命的是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这还了得。于是,首先盘问黄庭坚,他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今重庆)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就诬告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移至戎州(今四川宜宾)。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愿意和他亲近。他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今安徽安庆)知州,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知州。

谁知政治风向再变,支持旧党的向太后死后,宋徽宗亲政,再用新党。上任仅九天的黄庭坚就被罢免了,去管玉龙观。起因是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不仅政见不一,还有一些宿怨,就是黄庭坚用文字游戏取笑过他。如今赵挺之当上了副宰相,报复的机会终于来了。转运判官陈举按照他的示意,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控他对灾害,幸灾乐祸,“诽谤朝廷”,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今广西宜州)管制。值得一提的是,赵挺之也是北宋著名文人,他还是李清照的公公,赵明诚的父亲。据说,赵明诚很喜欢黄庭坚的诗文,常抄来诵读,赵挺之便对儿子怒目相向。所以说,文人整文人,容易整死人。

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黄庭坚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了。五十九岁的黄庭坚拖家带口走到湖南永州,他留下家眷,孤身前酷热难当的宜州。

由于政敌的迫害,民房不让租,庙也不能住,黄庭坚最后的岁月是蜗居在城墙上破败的小戍楼里。

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 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贬所,终年六十一岁。此时,苏轼的坟头青草已经历四个寒暑,这两位政治命运相仿的大家被后世并称为“苏黄”,加上米芾蔡襄(也有说是蔡京),被称为“宋四家”,宋四家足以代表北宋书法的顶级水平。

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二月,门人苏伯固、蒋湋护送黄庭坚灵柩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宋高宗中兴,赠直龙图阁,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太常寺议谥“文节”。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6/8012.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