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晋江左宗庙歌十一首 其十 歌哀皇帝 曹毗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于穆哀皇,圣心虚远。雅好玄古,大庭是践。道尚无为,治存易简。

晋江左宗庙歌十一首 其十 歌哀皇帝

魏晋:曹毗

于穆哀皇,圣心虚远。雅好玄古,大庭是践。道尚无为,治存易简。

化若风行,民犹草偃。虽曰登遐,徽音弥阐。愔愔云韶,尽美尽善。

曹毗

曹毗,东晋文学家。字辅佐,谯国(今安徽亳州)人。生卒年不详。他的高祖曹休是魏国大司马。东晋初年,曹毗历任著作郎、句章令、太学博士、尚书郎、下邳太守等职。后累迁至光禄勋。曹毗因仕途不得意,便致力于文学创作。他善写词赋,颇有文采,《晋书·文苑序》称他这“中兴之时秀”。曾作《扬州赋》流传于世。《隋书·经籍志》收录其文集15卷。今存《涉江赋》、《秋兴赋》、《箜篌赋》等,收录于《艺文类聚》及《初学记》。其诗较有名者有《夜听捣衣》等,载于《玉台新咏》。

东晋辞赋家曹毗

○杨光

亦儒亦道人生

曹毗,东晋中期辞赋作家。字辅佐,谯国(今安徽亳州)人。生卒年不详。他是曹魏大司马曹休玄孙,父亲是西晋末右军将军曹识,叔父是西晋作家曹摅。曹毗少时就喜欢文籍,善作辞赋。郡察举孝廉,做了郎中,司徒蔡谟推荐做佐著作郎。后来历任句章令、太学博士、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光禄勋等。约孝武帝太元中卒。

曹毗以赋闻名,有《扬都赋》,可与庾阐同名之作相抗衡。今所存较完整的有《箜篌赋》、《秋兴赋》等,也都很有文采。当时名士孙绰对曹毗的赋评论道:“曹辅佐才如白地明光锦,裁为负版绔,非无文采,酷无裁制。”(《世说新语·文学》)这是说曹毗的才华好比“明光锦”,却剪裁制成做粗活的工作服“负版绔”。幽默而尖刻地批评曹毗有文采而缺乏适当剪裁。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曹毗的华美辞章。

史载曹毗自视甚高,著《对儒》,假设客辞,感慨名位不至。全文载《晋书·曹毗传》,这里抄录两段:

或问曹子曰:“……今子少睎冥风,弱挺秀容,奇以幼龄,翰披孺童。吐辞则藻落杨班,抗心则志拟高鸿,味道则理贯庄肆,研妙则颖夺豪锋。固以腾广莫而萋蒨,排素薄而青葱者矣,何必以刑礼为己任,申韩为宏通!既登东观,染史笔,又据太学,理儒功。曾无玄韵淡泊,逸气虚洞,养采幽翳,晦明蒙笼。不追林栖之迹,不希抱鳞之龙,不营练真之术,不慕内听之聪。而处泛位以核物,扇尘教以自濛,负盐车以显能,饰一己以求恭。退不居漆园之场,出不蹑曾城之冲,游不践绰约之室,諆不希騄駬之踪;徒以区区之怀而整名目之典,覆蒉之量而塞北川之洪,检名实于俄顷之间,定得失乎一管之锋。”

……

主人焕耳而笑,欣然而言曰:“夫两仪既辟,阴阳汗浩,五才迭用,化生纷扰,万类云云,孰测其兆!故不登阆风,安以瞻殊目之形?不步景宿,何以观恢廓之表?是以迷粗者循一往之智,狷介者守一方之矫,岂知火林之蔚炎柯,冰津之擢阳草!故大人达观,任化昏晓,出不极劳,处不巢皓。在儒亦儒,在道亦道。运屈则纡其清晖,时申则散其龙藻,此盖员动之用舍,非寻常之所宝也。”

此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文中设一“客”问,然后由“曹子”答。“客”问,是借“客”之口,写自己的才华。主人“曹子”则“焕耳而笑,欣然而言”。“焕耳”同莞尔,微笑着回答。曹毗表述的是“大人达观”的人生观念,“亦儒亦道”的处世态度。也就是说不拘于儒道畛域,伸屈出处自如,委运任化。这种观念在东晋有相当代表性。这篇文章,多用排比,有较强的思辨色彩,辞藻华美,可见作者的文采风流。

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儒道是主流。儒家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追求自然,个性解放。儒家重群体,形成凝聚力;道家重个体,富有宽容性。儒家重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社会和谐;道家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自然和谐及自身的心理和谐。儒道对立,又互补。曹毗提出了“亦儒亦道”的重要观念。“运屈则纡其清晖”,失意时保持高洁的人格,旷达洒脱,冷眼看世界,此时是道家;“时申则散其龙藻”,得志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挥斥方遒,热心建功立业,此时是儒家。也就是,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这是他从生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拿唐朝来说,李白比杜甫活得潇洒,白居易比韩愈过得自在。杜甫、韩愈学儒,遇逆境则想不开;李白、白居易兼学道,遇逆境想得开。白居易《对酒》诗云:“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这是道家的理念,发人深省。常常诵读,可以养心养生。所以说,在古代,亦儒亦道,人生就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也就是心理和谐。

今天学术界认为,中国文化亦儒亦道,近代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魏源,他说中国文化是阴阳文化。后来林语堂讲儒道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缺一不可。冯友兰也是儒道互补。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说“道家是儒家对立的补充”,提出了“儒道互补”之说。殊不知,曹毗早在东晋时期就明确提出了“亦儒亦道”的观点。笔者为他对中国文化认识的深度,深深地震撼了。

神人相恋传奇

曹毗有一篇传奇,写神与人的姻缘,名曰《神女杜兰香传》。这个故事传布很广,见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广记》等书。曹毗有集十五卷,今存文十九篇,其中赋十三篇,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神女杜兰香传》说:“神女姓杜,字兰香,自云家昔在青草湖。风溺,大小尽没。香时年三岁,西王母接养之于昆仑山。于今千岁矣。”“兰香降张硕家,辄赍瓦榼,酒气芳馨。”(《书钞》一百四十八)“香戒张硕曰:不宜露头宿。”(《书钞》一百四十二)曹毗的原作只留下几个片断了。

《艺文类聚》卷七十九有《杜兰香别传》:“杜兰香,自称南阳人,以建兴四年春数诣张传。传年十七,望见其车在门外,婢通言:‘阿母所生,遣授配君,君可不敬从!’传先改名硕。硕呼女前,视可十八九,说事邈然久远。有妇子二人,大者萱支,小者松支。钿车青牛,上饮食皆备。作诗曰:‘阿母处灵岳,时游云霄际。众女侍羽仪,不出墉宫外。飘轮送我来,岂复耻尘秽?从我与福俱,嫌我与祸会。’至其年八月旦来,复作诗曰:‘逍遥云雾间,呼嗟发九嶷。流汝不稽路,弱水何不之?’出署豫子三枚,大如鸡子,云:‘食此令君不畏风波,辟寒温。’硕食二,欲留一。不肯,令硕尽食。言:‘本为君作妻,情无旷远。以年命未合,其小乖。太岁东方卯,当还求君。’”文中记杜兰香作诗二首,亦当出曹毗手。《晋书·曹毗传》说:“时桂阳张硕为神女杜兰香所降,毗因以二篇诗嘲之,并续兰香歌诗十篇,甚有文采。”续兰香歌诗十篇,无以见到了。

这个故事发生时间建兴四年(316),为西晋愍帝最后一年。作者描写了一位美丽、聪颖、大胆、多情的神女,她主动上门求爱,赋诗赠食,来去飘忽,虚实相间,恍惚迷离,充满奇趣。

杜兰香的故事流传甚广,后世为她立祠。唐李贺有《兰香神女庙》诗:“古春年年在,闲绿摇暖云。松香飞晚华,柳渚含日昏。沙砌落红满,石泉生水芹。幽篁画新粉,蛾绿横晓门。弱蕙不胜露,山秀愁空春。舞珮翦鸾翼,帐带涂轻银。兰桂吹浓香,菱藕长莘莘。看雨逢瑶姬,乘船值江君。吹箫饮酒醉,结绶金丝裙。走天呵白鹿,游水鞭锦鳞。密发虚鬟飞,腻颊凝花匀。团鬓分珠巢,浓眉笼小唇。弄蝶和轻妍,风光怯腰身。深帏金鸭冷,奁镜幽凤尘。踏雾乘风归,撼玉山上闻。”这首诗描写了神女庙的幽美景色及神女像的体态容貌,妍华秀丽,栩栩如生。

李商隐有《圣女祠》诗三篇,其中《重过圣女祠》诗是他寄托失意感慨之作:“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诗中写杜兰香与萼绿华来去轻灵,适然自得。

还有曹唐,字尧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作《大游仙诗》五十首,《小游仙诗》九十八首,为世传诵。孙光宪称此类诗“才情缥缈”(《北梦琐言》)。《全唐诗》收其诗二卷,有写杜兰香诗两首:

张硕重寄杜兰香

碧落香销兰露秋,星河无梦夜悠悠。灵妃不降三清驾,仙鹤空成万古愁。皓月隔花追款别,瑞烟笼树省淹留。人间何事堪惆怅,海色西风十二楼。

玉女杜兰香下嫁于张硕

天上人间两渺茫,不知谁识杜兰香。来经玉树三山远,去隔银河一水长。怨入清尘愁锦瑟,酒倾玄露醉瑶觞。遗情更说何珍重,擘破云鬟金凤凰。

唐诗人为杜兰香吟咏不绝,于此可见曹毗作《神女杜兰香传》影响多么深远。

捣衣诗歌创新

曹毗今存诗十余首并残句,大部是五言体。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夜听捣衣诗》:

“寒兴御纨素,佳人理衣襟。冬夜清且永,皓月照堂阴。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清风流繁节,回飙洒微吟。嗟此往运速,悼彼幽滞心。二物感予怀,岂但声与音。”⑧

诗题或作“捣衣诗”。捣衣是江南一带女子劳作内容。天气渐寒,佳人要缝制棉衣。一个冬天的夜晚,皎月当空,洒下一片清冷的光辉。佳人纤手翻叠着轻素,发出一声声杵捶击砧石的声响。在这声响中,夹杂着轻微的叹息。她在怀念幽滞他乡的游子。杵砧二物感动了我的心怀,岂止是它们发出的声音啊!诗写冬夜环境,月下气氛,甚是清幽,特别是刻画妇女心态,隐含淡淡哀愁,这是一首思妇词。

此诗一出,很受文士推崇,仿作者不绝,如谢惠连(“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鲍令晖(“砧杵夜不发,高门昼常关”)、谢朓(“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梁武帝萧衍(“参差夕杵引,哀怨秋砧扬”)、许恽(“轩高夕杵散,气爽夜砧鸣”)、王僧孺(“下机骛西眺,鸣砧遽东旭”)、梁元帝萧绎(“池水浮明月,寒风送捣衣”)、刘禹锡(“庭中无限月,思妇夜鸣砧”)、费昶(“金波正容与,玉步依砧杵”)等,皆有“捣衣诗”。南朝至唐代,陆续产生数十篇“捣衣”题材的诗作,成为中古诗歌中一个显著类型。李白有《捣衣篇》,更有名的是《子夜吴歌》中的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当我们吟诵这脍炙人口诗句的时候,应当想到写第一首“捣衣诗”的亳州诗人曹毗,是他开风气之先。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2485.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