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杂诗十首 其三 张协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金风扇素节,丹霞启阴期。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

杂诗十首 其三

魏晋:张协

金风扇素节,丹霞启阴期。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

寒花发黄采,秋草含录滋。闲居玩万物,离群恋所思。

案无萧氏牍,庭无贡公綦。高尚遗王侯,道积自成基。

至人不婴物,馀风足染时。

张协

张协(?~307?),字景阳。 西晋文学家,安平(今河北省安平)人。父亲张收,蜀郡太守。张协少有俊才,与兄长张载齐名。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永宁元年(301年),为成都王、征北将军司马颖的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于家中。

张协的诗歌内容主要是哪些题材?

张协(? 一307年),字景阳,安平武邑(今属河北)人,西晋文学家。张协辟举后累迁至中书侍郎,后转为河间内史。张协见天下纷乱,遂避居草泽,吟咏以自娱。永嘉初,征拜他为黄门侍郎,张协托病不就,卒于家。张协现存诗十三首,以《杂诗》十首为代表作。其诗歌内容非常丰富,有的写闺中怀人之思,有的抒远宦思乡之感,有的叹怀才不遇,有的叹命途多舛,有的高歌固穷守节,有的自勉奋发努力。

其诗情志深远,造语清秀警练,描景状物十分形象,特别擅长从自然时节的变易上引出对人生的感喟。如《秋夜凉风起》一首,刻画了思妇感物自伤的情怀,其中“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四句,从平常景物着眼,抒发出一股浓郁的凄凉悲切之感,格调明净委婉。

张协亦善写景,有很多佳句,如“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比喻极为贴切;又如“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密叶日夜疏,丛林深如束”描写秋季的萧瑟肃杀,形象逼真鲜明。钟嵘《诗品》称他的诗作“词采葱茜,音韵铿锵”、“文体省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

张协的诗才不但远在张载、张亢之上,而且也超过张华、潘岳、陆机等人。其长文《七命》,模仿枚乘《七发》的笔法,以绚华大夫向冲谟公子讲述七件事结构全文,也比较著名。原有集四卷,现已散佚,明人辑有《张景阳集》传世。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有什么特点?

这一时期被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期”。其在诗歌方面的主要成就是 五言诗由成型到繁荣,七言诗由滥觞到初步发展,杂言的歌行体及五七言四 句的小诗也趋于成熟。新兴的声律学逐渐应用到诗歌创作中,为唐以后的近 体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包括诗歌批评在内的文学批评也空前发达繁荣, 除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已接触到诗歌批评外,刘勰的 《文心雕龙》有许多章节都是专门论诗的,钟嵘的《诗品》更是系统的论诗 专著。

两汉时民间的“乐府诗”水平较高。“乐府”本是汉代所设的音乐机关名,它是汉初统治者为润色鸿业、制 礼作乐的需要而设置的,它的任务除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演奏外, 还要采集各地的民歌。“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汉书•艺文志》)到了魏晋六朝,人 们习惯于把这些汉代乐府机关所采集的原称为“歌诗”的诗歌称为“乐府 诗”,于是“乐府”由音乐机构名一变而为诗体名。据《汉书•艺文志》载,仅西汉乐府民歌就有138首之多,可惜流传甚 少。现存乐府民歌大多是东汉作品,共有三四十首,其中富于文学价值的是 那些采自民间的作品。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原则实际上和《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原则一脉相承,因而必然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创 作传统,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有些诗揭露了当时严重对立的阶级状况,揭露了战争和劳役给人民带来 的深重苦难。有的甚至直接写出了贫苦百姓被逼无奈而不得不铤而走险、犯 上作乱的情景:“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白发 时下难久居! ”(《东门行》)有些诗写传统的爱情婚姻。如《上邪》一连气用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来 发誓,说只有到那时“乃敢与君绝”,热烈地歌颂了对爱情的忠贞。《陌上 桑》却充满了喜剧色彩,写美丽机智的罗敷如何拒绝了“使君”的无耻追求。

乐府诗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那些表现家庭、社会问题的作品。如《妇病 行》写母亲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地将“两三孤子”托付给丈夫,但这个丈 夫——或许是后父,最终竟拋弃了孩子,又如《孤儿行》写兄嫂独霸家财, 把幼弟视为奴隶,任意折磨役使,也深刻地揭示了家庭的悲剧。

汉乐府多“采摭闾阎,非由润色”,所以“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 能远”(胡应麟《诗薮》卷一),成为它天然的本色。汉乐府或为杂言,或 为五言,标志着诗歌形式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为后代杂言歌行及五言诗的 繁荣奠定了基础。而汉乐府最显著、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它刻 画出许多性格鲜明、情节完整的形象和事件,标志着叙事诗进入了更成熟的 阶段。汉代的文人诗成就不高。尤其是西汉时期只有项羽、刘邦等人几篇急就 短章《垓下歌》、《大风歌》等较为生动感人。到了东汉,文人受西汉以来 五言民歌影响,逐渐重视对五言诗的写作。

班固的一首咏缇萦救父的五言诗 《咏史》,虽然“质木无文”,却是有史可查的第一首文人五言诗。以后张 衡、辛延年等人相继而起,或自作,或拟乐府之作,五言诗逐渐发展起来。 它比起“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多出一个单独的音节和词汇,因而能“居 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钟嵘《诗品》)。

到东汉末年,出现了一批作者姓名已不可考的五言诗,后人便把它们泛 称为“古诗”。历史上曾有人把这些作品系于西汉时期枚乘、李陵和苏武等 人的名下,这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在这批古诗中有19首以《古诗十九首》的 名义被选入《文选》,它们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魏晋时期最值得称道者一是建安诗人,一是正始诗人,一^是太康诗人, 一是大诗人陶渊明。汉魏易代之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于是在汉献帝建安年间(196 ~ 220)产生了一批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七 子”(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场为羽翼的“建安诗 人”,他们关切现实,慷慨有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 精神,写下了一大批具有高度现实性和饱满感情的作品,其风格被后人誉为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的特点及产生背景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评: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 概而多气也。”如曹操(155〜220)的《蒿里行》写讨伐袁绍之战,《苦寒 行》写东征高干,都写出了事件的经过、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被后人 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

而曹操的《短歌行》、 《龟虽寿》,曹植的《赠白马王彪》、《杂诗》等,又都抒发了作者真切 复杂的思想感情,不愧为优秀的言志抒情之作。特别是曹植(192 ~ 232)的 《赠白马王彪》,剖析了在皇室内部残酷斗争中的悲愤心情,更是一篇写实 与抒情相结合的佳作。

曹植特别擅长五言,他在曹操“清峻”、“通悦” 的基础上更注重“骋词”和“华靡”,因而使五言诗更趋于繁荣。而曹丕 (187〜226)的《燕歌行》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首完整的文人七言诗。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与曹氏之间展开了殊死的血腥倾乳,特别是司马 氏借“名教”杀人,剪除异己,政治异常黑暗。

应运而生的是以阮籍、嵇康 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后人称他们为“正始(魏齐王年号,241〜249)诗 人”,他们“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释私论》),“非汤武而薄周孔”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思想反对现实政治。他们也关心现 实,但黑暗的政治迫使他们由奋发进取转而变为或愤世嫉俗,或消极避世。

他们也饱含感情,但朝不保夕的处境迫使他们由慷慨激昂转而变为或隐晦曲 折,或任达旷放。阮籍(210〜263 )的82首《咏怀》诗可视为正始诗人的代 表作,这些诗“或以自安,或以自悼,或标物外之旨,或寄疾邪之思”(王 夫之《古诗选评》卷四),都写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 而且这种组诗的形式又开创了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西晋“太康(晋武帝年号,280 ~ 289 )诗人”以“三张”(张华、张 载、张协,一说无张华而有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 (潘岳、潘尼)、“一左”(左思)最为著称。他们的共同倾向是更注重文 章的华美和写作的技巧,而在思想内容方面有所减弱。

正像《文心雕龙•明 诗》所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 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但出身清寒的左 思有一些抨击当时门阀制度的作品,写得十分深刻生动。东晋时,随玄学而兴起的玄言诗逐渐盛行。

这种诗“理过其辞,淡乎 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诗品》),毫无可取之处。因而陶渊明在此 时的出现更显得光彩异常。掏渊明( 365〜427)为人以讲究气节,不为五斗 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著称,深受后人的爱戴。他的诗以描写田园著称。这些 诗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如在《归田园居》中 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但他并非是浑身的静穆,他也有些“猛志固常在”的 “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说明他并未完全忘怀世事。陶渊明的诗在艺术风格 上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他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 地描写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好像一切都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朱熹语)一样。

但他的诗虽平淡,却不浅薄,相反非常醇厚有味,能在平 淡中见真淳,在自然中求深刻,在古朴中出意境,因而能产生像苏轼所评价 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奇趣”。如其名作《饮酒》其五曰:“结庐 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在言外,深 得含蓄隽永之美。南北朝诗最可称道者是山水诗的兴起。在此之前,诗中对山水的描写 只处于起陪衬作用的宾位,而此时有些诗人却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纳入自 己的诗歌创作之中,正像《文心雕龙•明诗》所指出的那样:“宋初文咏, 体有因革。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最著名的诗人有谢灵运( 385〜433 ) 及谢跳(464〜499),世称“大小谢”。大谢善于移步换形,经营画境,偶 尔也能写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这样得之自然的 神来之笔。谢跳的山水诗“清机自引,天怀独流,壮景为幽,吐情能尽” (《采菽堂诗选》),较大谢又进一步。

如其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 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 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不管是在捕捉山水情 趣方面,还是在情景相生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南朝诗的另一特点是更注重形式与技巧。

注重“隶事”、“藻绘”, 以用典繁富、词藻华丽为美,随着声韵学的逐渐兴起,更讲究诗歌的音韵之 美,于是到齐梁的沈约时终于提出“四声八病”(八病指:平头、上尾、蜂 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说,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 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运传》),时称“永明(齐武帝年 号)体”。

再加之这时统治阶级异常腐化,他们专用这种华美的形式写其纵情声色的生活,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宫体诗”。梁简文帝、陈后主、徐搞、 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都是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但南朝诗人终有能发扬“左思风力”者,这就是鲍照(?〜466)。他继 左思之后,对士族制度再度抨击,其《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某些作品抒发 了他所说的“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的感慨,悲愤地呼号道:“对 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太息。

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心 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他还写了许多边塞诗,对诗歌题材的开 拓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诗体方面,他又是七言歌行的创造者。他善于学习汉 魏乐府,能于杂言中条理出以七言为主的规律,又变曹丕《燕歌行》的句句 押韵为隔句押韵,或有规律的换韵,使七言体走向成熟。

南北朝的民歌也很发达,南朝民歌可分为“吴歌”与“西曲”两类。 前者出自以建业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后者出自长江中游一带。南朝民歌几乎 以歌咏爱情为惟一题材,风格婉丽柔靡,多用复沓、叠字、谐音双关等修辞 手法。如《西洲曲》云:“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 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不但句句不离“莲”字,而且巧妙地以 “莲”谐“怜”,表达相思之情。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迥然不同。社会的动 乱、战争的残酷,家庭的离析都在民歌中有充分的反映,而风格的豪迈奔放 又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孔武强焊的精神。

其代表作如《木兰诗》、《敕勒 歌》,已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世名作。与北方民歌相比,北方的文 人诗成就较差。只是到庾信等人由南入北后才出现了一些较好的作品。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2654.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