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读诗 代蒿里行 鲍照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同尽无贵贱,殊愿有穷伸。驰波催永夜,零露逼短晨。

代蒿里行

南北朝:鲍照

同尽无贵贱,殊愿有穷伸。驰波催永夜,零露逼短晨。

结我幽山驾,去此满堂亲。虚容遗剑佩,实貌戢衣巾。

斗酒安可酌,尺书谁复陈。年代稍推远,怀抱日幽沦。

人生良自剧,天道与何人。赍我长恨意,归为狐兔尘。

鲍照

鲍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讳而作“鲍昭”,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有争议),大概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

鲍照家境贫困,因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鲍照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擢为临川王国侍郎,之后又先后入刘义季和刘濬幕府,随后依随宋孝武刘骏;大明五年(461年),鲍照出任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泰始二年(466年),刘子顼因起兵反宋明帝刘彧失败被时,鲍照于乱军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

在文学创作方面,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数诗、建除诗、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同时,鲍照的文学成就存在一个聚讼千古的严肃课题,即鲍照是否梁陈宫体诗的先导或滥觞。对此,南朝梁的萧子显、宋代的张戒、近代的刘师培、现代的陈钟凡、陈寂亦等评论家基本持赞同态度;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钟优民等则认为鲍照诗与宫体诗存在本质区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出身于寒门的鲍照有哪些成就 鲍照名句有哪些

虽说鲍照的一生极其坎坷,先是出身于寒门,能够在当时森严的门阀制度下脱颖而出,担任官职,归根到底还是他的拼搏,他对自己有信心,不甘于埋没自己的才能。但是他的诗歌在他生前就有一定的名气,甚至对以后的诗人具有重大的影响。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显著,其中他的艺术风格较为飘逸豪放,是传承于建安“风骨”的传统。在艺术形式上,他的乐于学习和创作乐府诗,至今还有留有80多首诗歌,形式多种多样。其五言诗要求内容丰富,感情是亢奋和饱满。七言诗的话讲究隔句就得要押韵,并能够自由的换韵,扩宽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面。他创作风格对于乐府诗来说是一种创新,突破了传统乐府诗歌的格律,极其富有创造力,语言容量大,在情节变化上显著,读起来朗朗上口,并具有一定的民歌特色。

在明代的时候,《鲍参军集》流行甚多,而它的注释,却到了清末的时候,有人对其进行注释,但是此人的注本还没有刊发。最后一个版本的话,是到了2012年的《鲍照集校注》。

鲍照墓葬于如今的东禅寺村,其墓地封土就 有偶2米多高,墓地呈坐北朝南之势,墓地前还有一个碑,高达2米,宽约1米,上面刻着“南朝宋参军鲍公明之墓”,此碑建造于清道光25年。

后人对此的评价的甚多,其中就有杜甫的一首诗,在《春日忆李白》中,认为李白的诗歌中他俊逸的风格,这也是在侧面高度赞扬鲍照。

身处于南朝宋时期的鲍照,他对于这个时期的社会看的很透彻,虽然他很不满,但是他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不满,而是借助于诗歌,从中委婉夹杂着自己的不满,以一个贤士的高度来观看这个社会,曾说出很多名句。

在《代出自蓟北门行》诗歌中,他曾说过只要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才能够分别出身为臣子的节操,到了世界混乱的时候,才能够看出谁才是真正的忠良之辈。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也表明了一个真理,患难见真情,在你需要危难的时候,留下来帮你那个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虽然这是为君之道,但也是为人之道。

在《代东门行》中,放眼望去,一片的荒草萋萋的景象,凋零的树木,唯独枝干还在随风摇摆,游历于异地的游子见到此景,触景伤情。该名句采用必兴的手法,把“野风吹秋木”比作成游子游历在外的凄惨的场面,上句还在写景,下句就开始抒情,借景抒情,抒发出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如今凄惨生活的感慨。

在《中兴歌》中,梅花虽然很漂亮,但是只能够绽放一时的鲜艳;竹叶以青色为主,但是能够千年永存。通过这两者的对比,突出了竹子朴实无华的品格,从而赞扬那些永葆自己本色的人或事物,这种反衬对比手法,是一种巧妙布局手法。

在《诗》中,那些学识浅薄的儒生,只能够死守一本经书,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缺乏处世之道。形容那些不通事理的书呆子。 

鲍照作为南朝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成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等都各有众多名篇,但其主要的仍然是诗歌。《拟行路难》18首那就不用说了,肯定是他诗歌的巅峰之作,在其它一些较不知名诗歌中,其实也有一些精品,例如《代白头吟》讲述的也是诗人对不公正遭遇的不满,同样另有深意。  

志士他的正直,就跟红色的丝绳一般,他的高洁,就跟玉壶冰一般。奈何惭愧的是自己早已失去那些意气,唯独无穷的遗憾伴随至今。每个人都不会惦记旧恩,世情就是这样,倘若有一天你衰弱了,那么就不会能够帮扶你。人只要衰败下去,无论你做出多少丰功伟绩,也不会入他人法眼。那些小人就跟老鼠一般,四处的钻寻,跟苍蝇一样,肆意的进谗言。野鸭虽然有五德,但依旧被人宰杀,反倒黄鹄无用,却成为珍禽。如今的帝王用人,远中近佞,让那些后来者居上,真让人痛心。自由以来,能人都遭到疏远,像你这般的志士甚多,却还不是依旧抚胸叹,感到无线愤慨。

这首诗歌在前面两句,连用了两个比喻,喻指自己的正直和高洁,但是依旧遭受到无端的猜忌。身处官场,只要是犯了一丁点的错误,就会导致身败名裂。诗人痛恨那些小人,就跟无用苍蝇一般,借用野鸭和黄鹄,从人们珍惜黄鹄看出,人情只会是好新厌旧。之后连用了六个典故,进一步说明君主对志士的不重用,让人感到胆寒。并在最后的时候总结,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如此,无人都够改变,唯独个人独自哀叹。 

鲍照此人是一位文学大家,他主要的创作以诗歌为主,特别是乐府诗的创作,极其的出名。如今留存下来的就有204首。可以说鲍照在诗歌史上具有最要的地位,他对后世的李白等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鲍照那么多诗歌中就有广为人知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他诗歌的代表作,整整18首诗歌,就表达出了自己对森严的门阀制度的不满和嘲讽,而他只不过是低贱的寒士,只能够在诗歌中抒发不满,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敢怒不敢言。而且他也曾描写了边塞战争生活,为后世边塞诗的发展提供启蒙。

论及诗歌地位甚高,其实在散文上,他同样拥有一定建树。其主要的作品是《登大雷岸与妹书》,在元嘉十六年,鲍照被任命为国侍郎,将要到江州任职,于是他就给自己的妹妹写了这么一封信,说是谁,其实是一封优美的骈文。他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以及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其站在登大雷岸的所看所景,大好河山都被他用语言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成为一幅又一副壮阔的画卷。以及自己奔波在外的劳碌,使感情和情景相结合,使整篇文章让人感受到兄妹之情。

有人说他的主要作品是《鲍照军集》,那是由于鲍照曾担任过参军,因此后人称其为“鲍参军”。到了永明年间的时候,鲍照的诗文很多都杳无音讯,于是,虞炎奉命去把他的所有诗文收集起来,著作成集,并做了序,让后人观赏。

如何评价鲍照的作品?

如果说,让我选出几首最喜欢的先唐诗,那么一定是【郭璞《游仙》,鲍照《拟行路难》,庾信《拟咏怀》】这三组。

其实我一直觉得刘宋的诗文不太好读,遣词用字感觉太繁杂了。一直迷惑鲍照对大谢诗的“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是咋来的。(欧丽娟解作六朝以为对称即是自然,感觉挺有意思的。)

想想六朝其实是文学的探索期,很多诗文不能用固有的审美去看待,而是应该回到时代,观看那些文人对时代的引领和突破。

对鲍照,我觉得好像越探索他越给人惊喜,风格多样,影响也潜移默化的,有点承前启后的意思。

我先引两段表述吧,之后的论述大抵围绕其展开。

1,钟嵘《诗品》:“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諔诡,含茂先之靡嫚。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

2,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

鲍照因为其出身遭遇,可以说是六朝文学的一个变数。主流的文学史也常把他拎出来放在对抗六朝贵族文学的位置,也算是造成一种刻板印象了。

实际上鲍照也是六朝主流诗人啊,不然哪能和颜延之谢灵运被时人并称“元嘉三大家”。

一,主流的方面

钟嵘说鲍照源出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张协之諔诡,含张华之靡嫚。然后我们可以看钟嵘给谢灵运的论述则是“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累。”

杂张协,尚巧似。这说的就是跟鲍照的共同点嘛。而鲍照的山水诗,也正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继承与发展。

谈六朝诗,肯定跳不过的一个词,巧构形似。六朝把这方面发挥到了极致。刘宋诗可以说是这个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吧。

张协,可能很多人不熟悉。毕竟他是《诗品》上品十二人中,唯一一个到现在完全没了流传度的诗人。钟嵘真的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雄于潘岳,靡于太仲。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手。调采葱菁,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不倦。”张协诗流传作品实在太少了,不过在他仅留的作品里,我们还是可以窥见些其擅长状物而景象奇诡的特点。(“浮阳映翠林,回飙扇绿竹。飞雨洒朝兰,轻露栖丛菊。”“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寒花发黄采,秋草含绿滋。”)

从张协流传之作,是可以看到大谢的山水景物刻画对张协(或者说太康诗人,潘岳诗如《金谷集作》也有部分对山水景物的描绘:“绿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 滥泉龙鳞澜,激波连珠挥……”“巧构形似”本身也是西晋努力的一个方向。)有不小的继承的。

大谢的一个贡献呢,在于前人基础上出了一套成熟的山水诗模式——记游,写景,兴情,悟理,并掀起了山水诗热潮。鲍照对他这种模式的继承,比如《从庾中郎游圆山石室》:

荒途趣山楹,云崖隐灵室。冈涧纷萦抱,林嶂沓重密。昏昏磴路深,活活梁水疾。幽隅秉昼烛,地牖窥朝日。怪石似龙章,瑕壁丽锦质。洞庭安可穷,漏井终不溢。沉空绝景声,甭危坐惊栗。神化岂有方,妙象竟无述。至载炼玉人,处此长自毕。

完全就是谢灵运诗的一个结构。至于形状写物,我想也不用我再赘述。

而在这个继承上,鲍照也有着自己的变化。

1,景物描写方面,更多阴沉、夸张的描绘。

孙康宜认为,在鲍照诗中,风景常被夸张了或扭曲了来抒发诗人在感知自然的那一瞬间的孤独情感。

如“凉埃晦平皋,飞潮隐修樾。孤光独徘徊,空烟视升灭。”(《发后渚》)

“凉、孤、独、空”“晦、隐、灭”等词的使用,将景物描述得足够孤独阴沉和令人沮丧,营造一种压抑促迫的氛围,来表现内心的焦灼。

2,想象奇特,下字险仄。

鲍照诗能用新奇想象和险仄奇崛的遣词造句,营造劲健之境。如“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代出自蓟北门行》)”“瑶波逐穴开,霞石触峰起。”(《登庐山望石门》)等。

3,视角发生了变化。

欧丽娟讲鲍照时引了小川环树的观点,认为鲍照感知自然风景的视野已经超过了山与水的基本构架,而是以天地为构架,把山跟水放到天地中,成为其中一个景象。大谢诗多以身体移动展开线索,长于聚焦山水,进行细部的观察,鲍诗则拉远了距离。

这样,在新的框架下,空气中的杂质:水汽烟雾等元素就被纳入了视野,山水呈现弥漫朦胧之感。

由此,鲍照就创造了“烟景”,开创了一个在天地行旅中“云山烟水”的世界。其诗多出现“霭、氛、雾”“渺、迷、浮”“靡际、漫漫”等词汇。

如其《日落望江赠荀丞》:

旅人乏愉乐,薄暮增思深。日落岭云归,延颈望江阴。乱流灇大壑,长雾匝高林。林际无穷极,云边不可寻。惟见独飞鸟,千里一扬音。推其感物情,则知游子心。君居帝京内,高会日挥金。岂念慕群客,咨嗟恋景沉。

“日落”以下六句,就表现出了一种苍茫宏敞的景象。

二,非主流的方面。

前边说了鲍照是六朝文学一个变数。我个人认为他不被主流欣赏的主要是两个方面。

1,怨愤之情激烈而直接的倾泻。

这就要说到我最喜欢的《拟行路难》了。这组诗非一时之作,题材也多样,但都以激越的音调、浓烈的色彩表现其特出的个性。读起来气脉流惯而势足,加之鲍照选用的七言体式本身节奏就比五言快,确实让人有“发唱惊挺,操调险急,倾炫心魂。”之感,感染力非常强。

如果用我以前的话来讲,就是“苦逼又气力充足”,同样的感受,我在读李贺的诗时候也有。我觉得中唐那种苦而重的诗风和下字,鲍照或多或少有些影响。

但这同时在当时主流审美看来,是“颇伤清雅之调”的。因为贵族再陷入绝境,大抵也没这么窘迫酸苦之气。当然了,伤清雅,本身也有前边提及其景物诗中下字险仄过重的原因。

这里顺便说说鲍照对七言的贡献了,就是变句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并较自由地还韵,一变此前七言体稍显板滞的风貌。

2,对民歌的吸收。

鲍照的“俗”“淫艳”大概就是体现在这里了。如《夜听妓》其二:

兰膏消耗夜转多,乱筵杂坐更弦歌。倾情逐节宁不苦,特为盛年惜容华。

这里又有一个说法,明许学夷《诗源辨体》云其“声调全乖,然实七言绝之始也”。虽然声律未协,仍将其视为七绝滥觞。

实际上,鲍照在民歌吸收方面虽然六朝多作批评,但其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之后齐梁的诗歌。注意看萧子显后边说了一句“斯鲍照之遗烈也”,也就说这是后来人学习鲍照而形成的流派风格。也正说明了鲍照的影响力。

齐梁文人乐府对民歌的吸收再明显不过了,加上沈约“三易”原则的提出,齐梁诗整体有浅净化的倾向,这一点,实在有着鲍照开此风气的奠基。

三,其他方面。

鲍照在边塞诗上也有一定贡献。

有论者认为,边塞诗的渊源实则可以追溯到《诗经》,但对唐代边塞诗具有更大影响力的是鲍照。如其《拟行路难》其十四就是一首七言歌行体的边塞诗,其《代出自蓟北门行》景物之粗犷雄健,对唐代高、岑一派的气势壮丽的七言歌行体边塞诗,有较深的影响。

四,文章方面。

鲍照的两个名篇,《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都有一定的发展贡献。

1,《登大雷岸与妹书》

孙康宜指出,鲍照这封书信将情感抒发与山水描写相糅合,这种写法,在鲍照之前是找不到的。鲍照这种模式,在他死后一二十年,就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如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均《与朱元思书》等。发展到梁,这种书信体模式更是在情景交融方面更进了一步,如萧纲《与萧临川书》。

2,《芜城赋》

《芜城赋》的描写对象是因战争而衰败荒芜的广陵城,鲍照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着重在今之衰败,加以想象和夸张,突出显示了前盛后衰的巨大差距和人事无常的强烈伤怀之感。为之后的咏怀一类作品奠定了基础。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3200.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