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诗阅读 饯谢文学离夜诗 虞炎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差池燕始飞,幂历草初辉。离人怅东顾,游子怆西归。清潮已驾渚,溽露复沾衣。一乖当春聚,方掩故园扉。

饯谢文学离夜诗

南北朝:虞炎

差池燕始飞,幂历草初辉。离人怅东顾,游子怆西归。

清潮已驾渚,溽露复沾衣。一乖当春聚,方掩故园扉。

作者生平简介

但据《南齐书·孝义传》载:“太祖(萧道成)即位,遣兼散骑常侍虞炎等十二部使行天下。”而散骑常侍之职,据《宋书·百官志下》谓:“秩比二千石。”非初释褐者所任,可知虞炎入世当在刘宋时。《南齐书·礼志上》载明帝建武二年,骁骑将军虞炎曾预议南郊祭天礼事,其卒年当在此以后。所以《南北朝文学史》载:“虞炎年辈较早,可能在宋末已踏上仕途,官至骁骑将军,其卒年最早也当在齐明帝建武中。”①《南齐书·列传三十三·文学》:“会稽虞炎,永明中以文学与沈约俱为文惠太子(萧长懋)所遇,意眄殊常,官至骁骑将军。”由此可知虞炎在贵族中的地位。《南齐书·孝义传》载,虞炎在萧道成称帝时已为散骑常侍,年辈当早于谢眺。②谢眺生于464年,虞炎年长于谢眺当生于464年之前。《南齐书·齐本纪上》:“高帝建元三年(481),命散骑常侍虞炎等十二人巡行诸州郡,观省风俗。”《南齐书·孝义传》:“太祖即位,遣兼散骑常侍虞炎等十二部使行天下”,是南齐建国之初,虞炎曾为散骑常侍。永明九年(491),萧子隆赴荆州就任刺史,谢眺随行,一时文士纷纷饯别赋诗,除虞炎外,有沈约、王融、范云、江孝嗣等,大多是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的文士。虞炎的《饯谢文学离夜诗》(《谢宣城诗集四》作《虞别驾饯谢文学》。《古文苑四》作《虞驾部饯谢文学离夜》)就是此时所作。考察官职可知,“驾部”当为尚书曹郎,“别驾”是刺史属官,当时竟陵王已经不兼任刺史,虞炎以散骑常侍转驾部而出东宫西邸,为文惠、竟陵所重。虞炎还有《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下诗》,刘瓛卒于永明七年(489),竟陵、随王、沈约、谢眺均有悼亡诗,由此可见虞炎与西邸文士关系之密。从以上可以证据得出虞炎有可能不是竟陵王集团的文士,而只不过与竟陵王关系亲近罢了。这种观点尚有待考证。沈约《怀旧诗》悼亡友九人:王融、谢眺、庾杲之、王谌、虞炎、李珪之、韦景猷、刘沨、胡谐之。《伤虞炎》云:“东南既擅美,洛阳复称才”,意为虞炎曾出使北魏。齐永明十一年,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魏迁都洛阳。次年,即郁林王隆昌元年,二国遣使互聘,齐使中当有虞炎。另外,此九人中,韦景猷无考,李珪之不知卒年,庾杲之、王谌卒于永明九年,胡谐之卒于永明十一年,王融卒于郁林王隆昌元年(494),谢眺、刘沨卒于东昏侯永远元年(499)。虞炎于明帝建武二年(495)时为骁骑将军,玩沈约此诗诗意,当作于入梁之前,即出为南清河太守不得志之时(500),则虞炎之卒,疑亦在永元元年(499)前后。①故虞炎生于464年前后,卒于499年前后,大致与谢眺同时,长于谢。

南朝文学的发展以追求新变为其特征,给后来唐代的诗派以重要影响

南朝文学的发展以追求新变为其特征。谢灵运扭转玄言诗风,开山水一派;鲍照则致力于七言诗的创作,并有意识地写作边塞题材;沈约把考辨四声的学问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创为四声八病之说,号为永明体,造成了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的一次关键性的转折;著名的宫体诗也是梁代文人庾肩吾“好为新变”的结果。

1.谢灵运与鲍照

谢灵运(385—433),小字客儿,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曾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谢灵运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力摹写山水的作家。《宋书》本传说他寻山陟岭,心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他的山水诗就是其游历的记述,饱含作者对山水白然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谢灵运的山水诗“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表现出作者对自然景物之美的高度敏感和刻画,再造而使之成为精美的诗歌意象的能力。

正因为这一点,所以他的诗“各章迥句”很多,如这些诗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池塘生舂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总给人以“如初发芙蓉,白然可爱”之感,使人不得不叹服作者状物巧似的深厚功力。

山水也是谢灵运心灵的象征形式。山水的形态、流动、颜色都与他的个性和心境有关。如这些句子:“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过始宁亍野》);“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登江中狐屿》)。其意境都以幽深、明丽、狐峭为特征,象征他那超拔流俗,孤芳自赏的情怀。

谢灵运诗的缺点是“颇以繁芜为累”。在写山水之后总喜谈玄说理,给人以终篇不协调的感觉,这说明谢诗尚未完全脱离玄言诗的影响。

但不管怎么说,谢灵运是这个时期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给后来唐代的王孟诗派以重要影响。另外,谢诗又尚雕章琢句,这为齐梁以后新体诗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出身寒微,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后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的诗可分为五言古体和乐府体二大类。五言古诗内容多为记述行旅及赠答酬唱,成就不如乐府。乐府有五言和七言,而七言尤为杰出。

鲍照一生不得意,其乐府诗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感,表现了寒门对世族大地主政治的不满。如《代放歌行》上半节写小人为利禄而奔竞,下半节设言贤君爱才,劝旷士出仕,以正言若反的语气曲折地写出了贤士受压抑的痛苦心情。

《拟行路难》第四、第五首则直抒胸臆,喊出怀才不遇者的悲愤和不平,表现了他孤直耿介的性格和对门阀社会傲岸不屈的态度。如《代出自蓟北门行》写将士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怀《代苦热行》写战争的艰苦;《代东武行》写军中的苦乐不均;《拟行路难》第十三、十四首则写远离故土的将士对故乡及妻子的怀念。内容范围极为广泛,为唐代高、岑边塞诗派树立了样板。

在我国诗歌史上,鲍照的乐府诗创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鲍照变乐府为七言歌行,创造了一种自由奔放、抒情性极强的诗体,开李白之先鞭。其次,鲍照的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且可以自由换韵,为七言诗走向近体打下了基础,七言诗自他以后影响日深,在诗歌史上成为与五言诗并行的重要诗体。

2.沈约、谢眺与永明体

齐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的著名诗人,沈约(441—513)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病必须避免,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一时诗人竞相使用沈约等人发现的诗歌音律,形成了新诗体,号为永明体。水明体的出现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大事,它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沿着它的道路,我国诗歌由白由发展的时代走向了遵循一定规律的格律时代。

谢眺是永明体的参与者,可以说是新诗体最成功的实践者。谢眺(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附近)人,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世称谢宣城。后为萧遥光诬陷,下狱死。

谢眺在谢灵运之后发展了山水诗,他一改谢灵运诗的富艳精工、典丽厚重,诗风趋于清新流丽,显得更为成熟。读谢眺的山水诗,其画面总给人以萧疏淡远的感觉。

如这些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汇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寒城-以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高斋视」事》)等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其白然秀逸,为后来诗人所折服。梁武帝就说:“不读谢眺诗,三日口臭。”沈约更称:“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谢眺致力于新体诗的创作,做到了平仄调协,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为五言律诗、五言绝句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严羽《沧浪诗话》说:“谢眺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说的就是他对五言律、绝诗形成的贡献。

3.梁陈宫体诗

《梁书·徐搞传》说:“摘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文体既別,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白斯而起。”据此,可知宫体诗乃太子家令徐摘首创后则为太子萧纲为首的东宫文人竞相效仿,由此才大有名声。作为一种新诗体,它究竟有些什么特征呢?

《隋书·经籍志》是这样概括的:“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上;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意即宫体诗写的都是关于女性的内容,风格轻靡绮艳。这个概括是符合实际的,但值得注意的冋题是,宫体诗的创作的目的?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9/15573.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