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古文译读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 刘辰翁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词作,作者送别的对象是与自己同榜中进士的友人徐云屋。该词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词,除抒写离愁别绪以外,还将当时的世事与境遇融入其中,因而内容更为深广。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

宋代:刘辰翁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君且住,草草留君翦韭。前宵更恁时候。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怎么知道他,春天归到哪?朋友相逢聚宴,且将杯中酒饮干。年轻时便尝到天涯漂泊的悠悠恨怨,着恨怨悠悠,永远和西湖边烟雾朦胧的垂柳缠绵。不要回首往事,眼前只见细雨迷蒙的断桥,待人重归西湖之后,已然是一张憔悴的脸。东风已然如旧日暖软,面对着前度开放的桃花鸿雁,刘郎尚能记得,那桃花可否记得刘郎的容颜?

请君暂且停留,让我草草准备一顿蔬菜淡饭,前晚也正是这样的时辰朋友聚宴。斟满深深的酒杯,想共同高歌一曲圆亮婉转,打翻酒杯洒湿了春衫袖子的半边。空自皱紧眉端,看斑斑白发守在离宴之前,仿佛人人都曾有过这种忧烦。临到分别执手相看,可叹往日谈笑间评点文心,清高疏狂地鉴赏乐曲,这等聚会不知何时才能重见!

注释

摸鱼儿:词牌名之一。原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后用作词牌。本名《摸鱼子》。双调,一百十六字,押仄声韵。

同年: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

尊酒:指杯酒。

袅袅:缠绕不断的样子。

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

断桥:西湖桥名,在白堤北端。

东风:指春风。

前度:前一次;上一回。

刘郎:词人自指。

草草:简单。匆忙仓促的样子。

翦(jiǎn)韭:古人以春初早韭为美味,故以“剪春韭”为召饮的谦辞。杜甫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表达旧友重逢时纯朴深厚的真情。

恁(nèn):如此,这样。为宋时口语。

深杯:满杯。

歌声滑:指歌声婉转流畅。

半袖:短袖衣

空:白白地,徒劳。

尊前:在酒樽之前。尊,樽。

人人:每一个人。此处指主客两人。

把手:握手。

论文:评论文人及其文章。杜甫《春日忆李白》“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清狂:放逸不羁。

顾曲:指欣赏音乐、戏曲等。《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 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 周郎顾。’”后遂以“顾曲”为欣赏音乐、戏曲之典。

参考资料:

1、(清)上彊邨民 . 宋词三百首全解.北京:京华出版社,2013-10-01 :224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词作,作者送别的对象是与自己同榜中进士的友人徐云屋。该词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词,除抒写离愁别绪以外,还将当时的世事与境遇融入其中,因而内容更为深广。

上片写自己客中送客的愁思。“怎知他、春归何处”为首句,点明饯别时在暮春,同时渲染出的春光不再的惜春惆怅之感,为抒写离情作铺垫。此句与作者的名作《兰陵王·丙子送春》开端“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一句相类。“相逢”句言饯别,而“相逢”两字,暗示两人同在客地邂逅,然而不久又要离去,不妨金樽流转,以遣离愁。“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两句入回忆。刘辰翁于理宗景定三年至临安赴进士试,因以结识同年徐云屋,当时正值而立之年,与今相较,可谓“少年”。“天涯恨”即是飘泊他乡之恨。自初识“西湖烟柳”至今,不觉已过多年,不料仍是飘泊天涯,仍逢西湖烟柳,故云天涯恨“长结”于“西湖烟柳”之上。两句关合双方前后情事,由一“长”字表时间跨度又转回目前。“休回首”三字,文情顿挫,令人嗟叹不已。二人共谓不要去观看那迷朦的烟柳,摆脱掉盘郁于怀的天涯沦落之感;接下又谓但又不能不看细雨迷迷中的断桥,憔悴之人却又旧地重归。“憔悴”反衬上文“少年”,昔日的“少年”而今已至于“憔悴”,补足“天涯恨”之深。“东风”四句,用刘禹锡诗语。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说:“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下片写依依送客之情,同时又兼及自己。“君且住”两句,表明挽留惜别之意。“剪韭”,源出杜诗,写卫八处士用乡间家常饭菜招待杜甫,这里写刘辰翁没有珍馐以待客,但茶饭虽粗劣,但两人的关系却更显亲密。杜甫此诗主要抒发“别易会难”之慨,自然能引发起刘辰翁此时的共鸣同感。“前宵”三句,是追叙昨晚宴别的情景:豪饮放歌,酒湿春衫,狂放,慷慨中得见与友人情谊之深厚。既刻画出两人性格的豪放,又表现出心情的悲苦。言昨晚同一时间已曾饯别,今朝依旧痛饮,足见两人友谊的深厚。“空眉皱”三句又转到今日酒宴:筵席上两人都已生白发,徒然浩叹伤怀。空,是说明知叹息无济于事仍不由得叹息年华的易逝。“白发”承前“少年”和“憔悴”,但一为反衬,一为正衬,如此笔法在于强调主客双方都已年华不再,而都又事业不成,让人扼腕浩叹。“临分”四句,写宴散作别。这句说握手作别而又恋恋不舍,又道情谊之重。“论文”、“顾曲”用两个典故。“论文”,这几句一方面写临别时的感叹,重逢何期,道出分别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补写宴会的内容,论文、听曲,出生本色尽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叹”字以下是一个领字句,十三个字都是“叹”的内容。用这样长句煞尾,气脉通贯,情感上感慨不已,思绪起伏。

此词写别情,但并不仅仅停留在抒写友情之深,而是融注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飘泊异乡的“天涯恨”,又有功业无成、年华易逝,感伤。凡此种种怎能不让人慨叹哀愁。清末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说:“须溪(刘辰翁)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遒劲有力的风格和曲折顿挫的笔势与丰富复杂的内容融铸一体,相得益彰,此词即是一例。此外,善用典故也是此词的一个特点,这又与辛弃疾词风格相近。

相关阅读

原来“宋词”在宋朝的地位是这样,难怪柳永被人瞧不起!

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但这些文体在当时的地位是怎样呢?很多朋友可能会想:“既然是一代文学”自然是人人都写,大受追捧吧?”-----其实不然,要说宋词在宋朝的地位还真说不上有多高,下面就随着笔者了解一下宋词在当时的真实地位吧: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唐诗宋词元曲这个说法,大约来自于王国维。但王国维随后便点出了“元曲”因为“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所以地位不高,然则非但元曲如此,词体的地位在宋时也不高。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谈谈词的起源。

词,本是做歌词,配乐而歌,又叫做“曲子”、“今曲子”等等-----即是配乐而歌,那配的是什么音乐呢?并不是大家统一认为格调高雅的“华夏正声”,而是由番外胡曲掺杂着琵琶调而新生的一种声乐体系,我们把这种声乐体系叫做“燕乐杂声”,好嘛,都叫做“杂声”了,自然不是什么正经文人喜欢的,而词最初也是付于伶人歌姬在宴席、勾栏中演唱的。

因此,词所依附的音乐都是“不入流”,词自然也是不“入流”了,说到这里,我们还有两个小掌故,也足证词当时是多么被“正统”看不上的------一个叫“宰相烧词”、一个叫“醉翁托伪”

宰相烧词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晋 相 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布於 汴 洛。洎入相,专託人收拾焚毁不暇。然相国厚重有德,终为艷词玷之。契丹 入 夷门,号为‘曲子相公’。

五代有个宰相叫和凝,因为酷爱写词,被人称为“曲子相公”,为此和凝还特地叫人把自己的词作全烧了,所谓“相国厚重有德,终为艷词玷之”,因为写词而被认为玷污了品德,啧啧。

“醉翁托伪”

曾慥《乐府雅词》序:“:欧阳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

欧阳修也酷爱写小词,但时人在给欧阳公整理文集的时候,也是将欧阳修的部分词作“伪作他人手笔”,就是怕玷污了欧阳修这个文坛表率、当世儒宗的形象。

说到这,大家可能会反驳了,明明是看不起艳词啊,怎么到您这就变成看不起词了呢?非也,词在宋人眼中,还真就是以“艳词”为最正统的做法。要知道,北宋那一批词人承的可就是五代遗风啊!

北宋过后,到了李清照的时候,所谓“涵养百年,礼乐皆备”。

这个“燕乐”的曲调是真的好听,文人们也就开始偷偷摸摸的写词儿了,但他们依然还是“掩耳盗铃”:就是把这些个词集换个名字,能往高古上靠的,就高古,比如《东坡乐府》;又或者直接以词之别名称呼,如《稼轩长短句》,又或者直接当成生活乐趣不如正经文集的,如《醉翁琴趣外篇》,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但大家心照不宣而已,没人用XX词集,XX曲子集作为词集名的。

以此观之,宋词的地位在宋朝是真算不得多高,更何况柳永写的比“正经词”还要不“正经”,自然而然不被文坛大佬晏殊所青睐了。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10/18128.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