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本站小编

舟中晓望唐代: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译文及注释译文扬帆起航,远望东南方向,高山水乡还很遥远。卦

舟中晓望

唐代: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扬帆起航,远望东南方向,高山水乡还很遥远。

卦象显吉,宜于远航。那就高兴地趁好日子乘风破浪前进吧。

若要问我现在要去哪里?我要到天台山观赏石桥。

朝霞映红的天际璀璨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

注释

晓:早上,早晨。望,遥望,远望。

挂席:挂帆,扬帆。

水国:犹水乡。

遥:遥远。

舳舻(zhú lú):指首尾衔接的船只。舳,指船尾;舻,指船头。

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

接:靠近,挨上。

风潮:狂风怒潮。

今何适:现在到哪儿去。

”天台“句: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据《太平寰宇记》引《启蒙注》:“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冷。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葛萝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访,造访,参观。

霞色:云霞的颜色。

赤城: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标,山顶。

鉴赏

孟浩然诗多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皮日休评价),故诗味的淡泊往往叫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首《舟中晓望》,就记录着他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实地登览在大多数人看来要有奇趣得多,而他更乐于表现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时的旅途况味。

船在拂晓时扬帆出发,一天的旅途生活又开始了。“挂席东南望”,开篇就揭出“望”字,可见情切。诗人大约又一次领略了“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的心情。“望”字是一篇的精神所在。此刻诗人似乎望见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望见,因为水程尚远,况且天刚破晓。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国——遥”这五个平常的字构成的诗句中。

既然如此,只好暂时忍耐些,抓紧赶路吧。第二联写水程,承前联“水国遥”来。“争利涉”以一个“争”字表现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而“来往接风潮”则以一个“接”字表现出一个常与波涛为伍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跟上句相连,便有乘风破浪之势。

到此自然想要知道他“何往”了,第三联于是转出一问一答来。这其实是诗人自问自答:“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这里遥应篇首“东南望”,点出天台山,于是首联何所望,次联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这一联初读似口头常语,无多少诗味。然而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就会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兴奋与夸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而诗的意味就在无字处,在诗人出语时的神情风采之中。

正因为诗人是这样陶然神往,眼前出现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个动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在诗人的想象中,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当是山石发出的异彩。这想象虽绚丽,然而语言省净,表现朴质,没有用一个精美的字面,体现了孟诗“当巧不巧”的特点。尾联虽承“天台”而来,却又紧紧关合篇首。“坐看”照应“望”字,但表情有细微的差异。一般说,“望”比较着意,而且不一定能“见”,有张望寻求的意味。而“看”则比较随意,与“见”字常常相联,“坐看霞色晓”,是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可这里看的并不是“赤城”,只是诗人那么猜想罢了。如果说首句由“望”引起的悬念到此已了结,那么“疑”字显然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传神。

此诗似乎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它形象质朴,却又真彩内映;它没有警句炼字,却有兴味贯串全篇。从声律角度看,此诗是五言律诗(平仄全合),然而通体散行,中两联不作骈偶。这当然与近体诗刚刚完成,去古未远,声律尚宽有关;同时未尝不出于内容的要求。这样,它既有音乐美,又洒脱自然。

相关阅读

孟浩然的魅力 

凡夫

在唐代诗人中,孟浩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布衣,一个一生与官场无缘的平头百姓,但是,他却有那么多朋友,那么多粉丝,那么多效仿者和追随者。诗仙李白尊崇他,诗圣杜甫敬重他,诗王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神苏东坡以及历代许多诗人都佩服他、喜欢他。为他写诗,给他作画,被他感动,被他折服,这究竟有什么奥妙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还是得从他的朋友、粉丝、效仿者和追随者身上“抽丝剥茧”,理清头绪。刘国传先生精心编著的《风流天下》,为我们进行这一探索提供了可能。

《风流天下》从浩瀚的古籍中,搜集了与孟浩然有关的诗词257首。在这些诗词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李白的《赠孟浩然》和杜甫的《解闷十二首其六》。《赠孟浩然》侧重写孟浩然的人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解闷》侧重写孟浩然的诗品:“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诗仙的关键词是“风流”,诗圣的关键词是“清诗”,这两个词,一个高度概括了孟浩然的人品,一个高度概括了孟浩然的诗品。《风流天下》的所有诗作,无不是围绕这两个词展开的。孟浩然的魅力,莫不来源于他的人品和诗品。

孟浩然有魅力,首先是他有人品。他的人品集中体现在李白概括的两个字:“风流”。孟浩然的“风流”,是文人普遍推崇的魏晋名人的风流:有格、有情、有趣。古代读书人都想博取功名,孟浩然早年也是如此,但他一旦把此看穿看透,就轻松地挥挥手,从容地回归山林。在这一点上,他胜过了杜甫,也胜过了李白。杜甫为了实现自己的功名梦,在战乱中一路追随大唐皇帝,吃尽苦头,痴心难改,最后把命都搭了进去。孟浩然不,他被唐玄宗放归后,“狂吟一首笑归去,满路秋光上醉颜”,潇洒得简直不能再潇洒了。宋代诗人刘克庄把孟浩然和杜甫两相对比:“子美步归犹恋阙,浩然肩耸径还山”。荆州刺史韩朝宗以善于举荐人才闻名,李白为了敲开他的大门,不惜低下高贵的头,违心地吹捧他:“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孟浩然却相反,当韩荆州派人约孟浩然进京举荐时,正在和朋友相聚的孟浩然却用一句“我们正喝酒呢,哪有时间管他!”轻轻地推开了。这件事让高傲的李白由衷地发出“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的赞叹,佩服的就是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的风骨。

孟浩然的“风流”,还体现在他重感情、讲情义。凡是和他要好的朋友,他都牢牢记在心里,每逢佳节或看到什么好景色,总会情不自禁地思念这些朋友。好友张子容在浙江做官,孟浩然千里迢迢,多次去看望他。有一年,连春节都是和张子容一起度过的。他的另一位好友袁瓘,唐玄宗时任左拾遗,孟浩然专程到洛阳去看望他。到了洛阳,才得知袁瓘已贬官岭南,孟浩然又风尘仆仆地赶往岭南。等孟浩然到了岭南,袁瓘又遇赦归授太祝,他转过身来又赶往长安。更让人感动的是,孟浩然为了朋友,甚至连自己的命都肯搭上。孟浩然52岁那年,王昌龄从岭南来襄阳看望他,此时孟浩然背上生了毒疮,已近痊愈,郎中叮咛他不要吃鱼虾等“发物”。可是老朋友相聚分外高兴,孟浩然竟忘了医嘱,食鲜病发,辞别人世。襄阳有句形容朋友情深的民谚:“宁伤身体,不伤感情”,孟浩然当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

孟浩然的“风流”,还体现在他的有趣。面对达官贵人,他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谈笑风生;对于平民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他也视同手足,平等相待,没有任何名人的矜持和架子。前者最典型的例子是京城太学赋诗,参加太学诗会的都是名声赫赫的京城大腕,唯有孟浩然是一布衣,但他却能从容自如地吟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这样的佳句,结果“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后者最典型的例子是《过故人庄》。孟浩然应邀到一位农民朋友家做客,就像在自己家一样无拘无束,亲切自然。一会儿“开轩面场圃”,一会儿“把酒话桑麻”,吃饱喝足,犹未尽兴,临别时还要对人家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多么旷达的心胸,多么平实的情怀!像这样一个有趣的人,谁不愿意交往?

孟浩然的魅力来自人格,更来自他的诗格。唐代诗人之多,历代罕见,仅收入《全唐诗》的诗人就达2529人。在这么多的诗人中,孟浩然能够脱颖而出,和王维一起开创田园山水诗派,与边塞诗派双峰并峙,足以显示他在唐代诗坛中的分量。开创“清淡”诗风,更使他独立高标,为历代诗人所景仰称道。诗人们通过实践发现,现实主义可学,浪漫主义也可学,但孟浩然这种“淡得几乎不像诗”的诗,学起来很难。对此,李白佩服,杜甫佩服,历代大诗人也都佩服。

从《风流天下》收入的诗作来看,历代诗人都推崇孟浩然诗的“清”。宋代梅尧臣:“乘月时来往,清歌思浩然”;宋代黄庭坚:“博学似刘子政,清诗如孟浩然”;清第六代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浩荡襄汉间……清辞誉风雅”。孟浩然诗的整体风格体现了一个“清”字,所以杜甫认为:“清诗句句尽堪传”。

与“清”如影随形的,是孟浩然诗的“淡”。明代邢昉说,孟诗“风神兴象,空灵淡远”;明代胡应麟称,孟诗“简淡”“雅淡”;清代纪昀认为,孟诗“自然冲淡”;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在其《唐诗杂论》中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反正除了孟浩然,古今并没有第二个诗人到过这境界”……

孟浩然诗的“淡”,看似无技巧,而恰巧是一种十分难以掌握的高超技巧;看似不动声色,而恰巧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高远境界;看似“轻口吐出”“信口道出”,而内里却是精心营构,“意足便止”,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惟其如此,乃有醇味”。

孟浩然的人格和诗格,在唐朝当代便广为人们称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孟浩然的影响不仅没有淡化、消退,反而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受人瞩目。人们在谈到孟浩然的人和诗时,常常把他和庞德公、羊祜、陶渊明、陶弘景、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韩愈、王维、陈师道、米芾等视为同类。在谈到自己的抱负,或者称颂友人的人品和诗品时,又常常拿孟浩然的人与诗来作比喻。许多诗人甚至在游览、观赏时,也会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想到孟浩然。

后世许多诗人把孟浩然视为偶像,当作自己的榜样。唐代张祜自嘲:“行却江南路几千,归来不把一文钱。乡人笑我穷寒鬼,还似襄阳孟浩然”;唐代张蠙在家侍奉父母,给朋友写信说:“就养江南熟,移居井赋新。襄阳曾卜隐,应与孟家邻”;宋代刘黻说自己:“半生心力在吟编,炼得形如孟浩然”;陆游览镜自顾,喟然长叹:“此头那可着貂蝉,瘦似骑驴孟浩然”……

孟浩然的这些忠实粉丝甚至希望自己的朋友,也把孟浩然当作楷模。陆游在送朋友出关时,告诉朋友:“君似襄阳孟浩然,蹇驴风帽一癯仙”;明代徐有贞作《次韵答杨希善先生》称赞朋友:“别来常自想君贤,不减襄阳孟浩然”。

崇拜孟浩然的人到了这种地步:他们在览景的时候,在赏画的时候,在寻诗觅句的时候,常常觉得有孟浩然在陪伴,有孟浩然在指点,甚至自己变成了孟浩然。唐代司空图就有这样的感觉:“马上搜奇已数篇,籍中犹愧是顽仙。关头传说开元事,指点多疑孟浩然”;元代陈旅在赏画的时候,产生了这样的幻觉:“骑驴客子清如鹤,恐是襄阳孟浩然”;明代王翰也有类似的感觉:“角巾野服身翩翩,仿佛当年孟浩然”……孟浩然的这种魅力,不知还有哪位诗人可以与之相比。《风流天下》以详实而独特的内容,为喜欢孟浩然,想走进孟浩然、了解孟浩然、读懂孟浩然的人提供了一把钥匙,也为孟浩然及孟诗的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2004/35021.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