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作莎士比亚的知音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曹禺

文|曹禺——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开幕词“凡是闪光的,不都是黄金。”这句话千真万确。反过来,是黄金,它就会发出光亮。知识是黄金,然而它的光亮一般人常常看不见。独具

文|曹禺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开幕词

“凡是闪光的,不都是黄金。”

这句话千真万确。反过来,是黄金,它就会发出光亮。知识是黄金,然而它的光亮一般人常常看不见。独具慧眼的伟人,在昏昏不明处,却看穿知识的根苗;知识,如暗夜的萤虫,飞闪射出萤光,向他招手;他追寻星星光明,扑上前去,豁出整个生命,一点一滴地探索、思考、实践、积累,终于献给人类以智慧与文化。

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用超人的精力,不断发现、创始“人”的各种知识与文化,建立一个赋有悠久、深远文化历史的古国。子孙承袭,发展他们的宝贵遗产,丰富了生活。

从来知识不能固步自封的,它要发展,它要更新,它要交 流。历史记载了,我们“输出”我们的文化,但也不断“输入”各国异域的文化。大家共同享受人类创造的溢满甘汁的文化与精神的果实。

莎士比亚就是一颗硕大无朋的、无比甘甜的果实。不,他是一棵果实累累的大树。莎士比亚是数千年人类进程中的巨人之一。我们热爱他,尊敬他,研究他,演出他的剧本。中国无数的人们为他的舞台上的伟大成就和他神妙的诗句,拍手叫绝。我们被他吸引着,紧紧地吸引着。

仿佛他是宇宙中的一颗星球,在大空中永久地运行。我们仰望他,探求他,用哲学的、艺术的、文学的和科学的能力来了解他,解释他。到今天,似乎还没有把他完全弄清楚。

现在,世界各国研究莎士比亚的书籍,可说是“汗牛充栋”了。用今天的话说,研究莎翁的著作,排起队来,一本接着一本,究竟会围绕地球几周呢?简直算不清。

中国的学者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排起来,占多少路程,我们无需估量了。

我们“输入”莎士比亚很晚,仅在二十世纪初。但中国学者付出的功力不小,他们的论文做出了赋有中国特色的贡献。他们自小受中国数千年文化的陶冶,他们以东方的目光注视,凝望着这位生在四百年前,远在几万里外的英国斯特拉福镇上的巨人。他们是他的深情的赞美者,诚挚的解释者,和今天的中国一样,不哗众取宠 ,却实事求是。

这些位中国的莎士比亚学者,出版了他们的心得“莎士比亚研究”。今天,他们又在上海会聚一堂,召开首次“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这是一个请学者与演出者们聚在一起的热烈的讨论会,也是国外的莎士比亚学者共同参加的交 流会,它将影响今后中国的莎士比亚的研究与演出,这是前无古人的盛会。

我们欢迎你们,你们是来自遥远地方的朋友。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使全世界的人,更多、更广泛、更深刻地理解莎士比亚,继续开拓我们这个世界的文明和对于“人”的认识,推进今天的文化与和平事业。而文化与和平是分不开的兄弟。

天才从来是受文化传统和历史影响最多的人。他和人民生活在一起,他从民间传统中获取了最丰美的灵感。天才又是独创天地的人,在荒谬与庸俗的世界中,思想最解放的人。天才代表他们的时代,是时代巨人,因而便成为真正的历史的巨人。

莎士比亚逝世之后,世上又出现许多文化的巨匠、大师。如果我把“莎十比亚”当作文艺高峰的代同,那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莎士比亚”。自己的“莎士比亚”,比那位生在英国埃文河畔的大师,对本国的人民与民族要更亲切,更受到喜爱。但民族的深情无损于属于全世界的莎士比亚的伟大。

我们赞美莎土比亚,同时也敬爱本国的巨匠。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艺大师,都对人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把他们的丰功伟绩比个高低。

中国有一位关汉卿,他大约活动在1210 年—1300 年,恰在元朝忽必烈的统治时代。他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他对妇女赋予无穷的同情。

他一生写了六十五种杂剧,他是中国辉煌的杂剧的奠基者。他的结构精心锤炼,精练中力求丰富。他的语言来自民间,自然,真切,质朴。他是现实主义者,又是笔下生风、神思奇绝的崇高的浪漫主义者。他是我们最敬爱的伟大剧作家,是世界上的文化名人。然而,实在可惜,他没有莎士比亚那样的幸运。与莎士比亚同台演戏的朋友,海明思(Hemings)和康代尔(Condell),为莎士比亚的全部剧本,印出第一个“对开本”,而不幸的关汉卿却只留下十八本戏曲,其中还有残缺不全的部分。

多少年来,我们用最高级的形容词来表达我们对巨人的崇敬。这些同汇用在莎士比亚和其他巨人的身上都是有理由的,是恰当的。但我们从来不应顶礼膜拜,盲目地赞颂。那会使我们变成崇拜偶像的妄人,丧失了认识天才之所以为天才的智慧之处。一个人,纵然是天才的巨人,他须要的也只是“知音”,而不是膜拜者。

我们尊重一切对莎士比亚有研究的学者与演出者,学者与演出者相互见面交 谈,会对莎士比亚有更多角度的认识,有利于更广泛地,更深透地宣扬、普及莎士比亚——这位戏剧艺术的巨人。

戏剧的世界是多么广阔,辽远而悠久啊!可交 流的知识与文化,尤其是对于“人”的认识,表现得多么美丽,多么翔实,又多么透彻啊!如果从古希腊到现在,把这几千年的戏剧大师们从坟墓中唤醒,请这些对“人”有深沉见解的人们,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戏剧大家,请到中国的上海,饮几盅龙井,喝几杯茅台,让他们互相认识“中外古今”的同行,谈谈梦一般的思想,诗一般的感情,把心中还没有说尽的话对面讲讲,沟通沟通,那会是多么伟大而又不可想象的盛会啊!

确实,这比《仲夏夜之梦》更神妙,但也更离奇,更荒诞。我们只好回到地上,回到今天。到会的学者是博学的君子,有名的专家,你们用美丽的文字写出的富有内容的论文在这里宣读,听者将会像饮着醇酒一般,把你们各具风格的研究的果实,吸收进去。

而我却在这儿唠唠叨叨,说出的话,不过是Hamlet 所说的“words,words,words.”。

只有一句,决不是废话。

我们热烈地祝贺第一次“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现在开幕!

(原载《莎士比亚研究》第3期)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zuojiawenku/guonei/202004/33389.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曹禺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