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绅诗歌艺术的特点(2)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李绅的诗集既名《追昔游》,实多记行踪游历,且多为晚年仕途平稳、生活安定、官运亨通时的追忆,所以让人感到有些“饰志矜能,夸荣殉势。”以至有人说他的诗不能与同时人角争强弱。其实,这些评价有欠公允。他的不少诗不仅情意真切,纯朴 自然 ,而且意境阔大,格调刚劲,往往片言只语精采超人。  

李绅诗歌艺术的特点(2)

李绅追忆自己从元和十五年(820)迄大和九年(835)十五年间,在朝任职与遭诬构被贬斥的经历,而写成五言排律《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主要叙述了自己如何受穆宗重用,召入翰林院,如何想“洁身酬雨露”以报答皇恩,却仍被李逢吉等“利口扇谗谀”加以陷害,贬逐南方;然后又写了贬地的荒僻艰苦,自己身心的伤痛、感念。在这些遭遇的陈述过程中,作者委屈无奈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在那“乱群逢害马,择肉纵狂貊”的境遇下,诗人“胆为隳肝竭,心因沥血枯。”其满腹愤慨倾注笔端,真所谓“写事传情”。在“谤兴金就铄,毁极玉生瘠”的情况下,被“谤”被“毁”者内心的感慨,正如骆宾王所言:“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悲伤大约莫过于此了。    

作者晚年追忆这段悠长岁月,仍痛定思痛,况且昔日好友如元稹、庞严、蒋防等已相继辞世,这不能不使他黯然神伤。所以,在诗的结尾,诗人的情绪由开始时的报国进取变得感时伤逝,叹老思归。诗日:    

仿佛皆停马,悲欢尽隙驹。旧交封宿草,衰髦重生刍。万戟分梁苑,双旌寄鲁儒。骏驳移岁月,冉冉近桑榆。疲马愁千里,孤鸿念五湖。终当赋归去,那更学杨朱。    

诗人感叹人生如白驹过隙,故交好友已成隔世之人,衰老者更加珍重少年时结下的友谊。如今自己弃文从武,担当宣武军节度使的重任。年近桑榆,犹如一匹疲倦的老马,不想再往前奔,只想找一个歇息的地方。终归要效陶潜罢官归去,或者要学学战国魏人杨朱的“重己”、“贵生”。这首长律是李绅叙事细腻、抒情浓郁的出色代表。李绅还有一些看似抒情的诗,也包含着叙事的成份。如《江南春暮寄家》:    

洛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剑水寺前芳草合,镜湖亭上野花开。江鸿断续翻云去,海燕差池拂水回。料得心知寒食近,潜听喜鹊望归来。    

诗前四句看似写景,其实在纪程。以几样特色景物纪时,“梅迎雪”、“雪送梅”、“芳草合”、“野花开”,从雪飞梅开的冬腊天到草长花开的春天,时间次序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也在不断变换:从“洛阳城”到“鱼口桥”、“剑水寺”,然后到了江南“镜湖亭”,诗人的行踪也很明朗。全诗记事写景,简洁明快。那么什么时候到家呢?诗后四句则有候鸟“江鸿”(雁)、“海燕”报时;喜鹊报归,寒食前后准到家。此可谓写事传情的好诗。这与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种抒情诗不大相同,思想情感也有异:杜甫重在抒写国难之痛;李绅的诗重在叙写行踪和景物。杜诗沉重,李诗轻快。    

境界阔大,情感刚劲    

李绅的诗集既名《追昔游》,实多记行踪游历,且多为晚年仕途平稳、生活安定、官运亨通时的追忆,所以让人感到有些“饰志矜能,夸荣殉势。”以至有人说他的诗不能与同时人角争强弱。其实,这些评价有欠公允。他的不少诗不仅情意真切,纯朴 自然 ,而且意境阔大,格调刚劲,往往片言只语精采超人。    

《过荆门》诗尾句:“惆怅忠贞徒自持,谁祭山头望夫石?”以典故“望夫石”即妻对夫的忠贞,喻自己对君主亦诚不二。但有“谁祭”我呢?君是否会记着我?诗所流露出的是委屈怨恨的情绪,但不得不承认,此时此景用此典故,是贴切而自然的。《答章孝标》诗:“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是答孝标的诗“及第全胜十政官,金汤镀了出长安”(《及第后寄李绅》)句,因“李绅答诗针砭”,使得“孝标惭谢”(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4l、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6)。李绅诗有所讽劝,富于哲理,实为妙答,也见出他确有质朴耿直的性格特点。又如《却过淮阴吊韩信庙》诗尾叹道:“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一语道出了韩信的悲剧原因,似乎他自己很通人情世故似的。而《初出肥口入淮》诗则有“人心莫厌如弦直,淮水长怜似镜清。”可见他自己并没有记取韩信的教训,还要一味的坚守自己的率真刚直。“如弦直”、“似镜清”,道出了自己梗概纯朴的个性,抒发了励精图治、不畏阻力的志趣。“石标琪树凌空碧,水挂银河映月寒。”(《华顶》)诗句气魄宏大,音节高亢,描绘了天台山顶的雄伟气势。《入泗口》首联:“洪河一派清淮接,蔓草芦花万里秋”,用一“接”字写“洪河”、“清淮”相连,视野广阔;而“秋”是“万里”,则天下皆秋。颈联“望深江汉连天远,思起乡关满眼愁”,金圣叹评说:“望深江汉”者,意欲经略中原;“思起乡关”者,意欲归向田园。诗中所展现的境界阔大,而情感则有些茫然。尾联道:“惆怅路歧真此处,夕阳西下水东流。”为何惆怅呢?因为不知是“望深江汉”好还是“思起乡关”好,此是“路歧”;如果于徘徊观望之际,人生如“夕阳西下水东流”,还有何可为?怎不叫人惆怅啊!这些诗句不论抒情还是写景,都意境阔大,情感刚劲,大概就是毛晋所说的“一洗唐人小赋柔靡风气”吧。其实,李绅本来就性情刚褊,他因此而遭过李逢吉等人的陷害,曾被远贬岭南;而他早年却有过英雄壮举:元和元年进士及第后,被江南节度使李铸留为掌书记。李镝谋反,李绅抗节不从而被投入狱中。后叛平出狱,绅因大节得保而受称赞。他的诗也就是他真性情的流露。    

李绅的诗并不都像《悯农》或《闻里谣效古歌》那样“明白如话”,有不少诗喜用典故,不易理解。但也不是“音节哗缓,似不能与同时人角争强弱”。如《悲善才》诗,运用种种事物模拟琵琶音响,从而细腻地描绘出在西京和在滁州两次倾听曹善才师徒演奏的感受。风格与自居易的《琵琶行》相似。    

不仅那些精彩超人的只言片语有如星星布于夜空,使平淡的诗陡然增色;即使李绅他的小诗也很有意味,可读性强。如《长门怨》“宫殿沉沉晓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语言明白晓畅,诗意韵味浓厚。在贬去端州的路上有一首七绝《至潭州闻猿》,诗云:“昔陪天上三清客,今作端州万里人。湘浦更闻猿夜啸,断肠无泪可沾巾。”今昔对比,云泥之别,怎不叫人伤心断肠?况且“更闻猿夜啸”,自然就“断肠无泪可沾巾”。同时还有一首《闻猿》诗:“见说三声巴峡深,此时行者尽沾襟。端州江口连云处,始信‘哀猿伤客心’。”白居易被贬入川,途经三峡时,曾写过“哀猿伤客心”的诗句。如今李绅从朝廷大臣一日而成远放荒裔的贬臣,此情此景,当然“始信哀猿伤客心”了。这些小诗都写得自然清新,意味深长。    

总之,纵观李绅130余首诗,体制上不拘一格,善于写事传情,也能创造阔大意境。正如胡震亨所评价的那样:“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抚然。”(《唐音癸签》卷7)那些精彩的短章碎句,意味深长,展露出诗人的胸怀意趣。作者:郭杏芳

李绅人物经历

大历七年(772年),父亲李晤时任乌程县县令,生李绅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

李绅是中书令李敬玄之曾孙。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晋陵(今常州)等地县令。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

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锜幕府。因不满李锜谋叛而下狱。李锜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元和四年(809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819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820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

自宝历元年(825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

开成三年(838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

开成五年(840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846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赠太尉,谥文肃。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guoxueshangxi/201905/5483.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