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庄子》书言长生 钱穆

《庄子》书有神人而无长生。其言神人也,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逍遥游》)此庄子之所谓神人也。《庄子》又言曰:"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同上)又或谓之至人,《庄子》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详细]

2019-09-17 20:28:26

三论《老子》成书年代 钱穆

《老子》书之晚出,今日已成定论。顾或主在庄子前,或主在庄子后。余夙主后说,昔曾造论两篇,一曰《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成于民国十二年夏,刊载于《燕京学报》之第八期。一曰《再论〈老子〉成书年代》,成于民国二十一年春,刊载于北京大学之《哲学论丛》。翌年,由沪上某书肆合印单册,名《老子辨》。今忽忽又十五年,意有未尽,爰草三论。距首论初稿,则已二十四年矣。[详细]

2019-09-17 20:26:22

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 钱穆

《老子》书之晚出,大可于各方面证成,此篇特其一端。乃自古代学术思想之系统着眼,说明《老子》书当出《庄子·内篇》七篇之后者。大凡一学说之兴起,必有此一学说之若干思想中心,而此若干思想中心,决非骤然突起。盖有对其最近较前有力之思想,或为承袭而阐发,或为反抗而排击,此则必有文字上之迹象可求。《老子》一书,开宗明义,所论曰"道"与"名",此为《老子》书中二大观念。就先秦思想史之系统,而探求此二大观念之所由来,并及其承前启后递嬗转变之线索,亦未始不足以为考察其成书年代之一助。[详细]

2019-09-17 20:16:20

国学赏读 中国古代传说中之博大真人--老聃 钱穆

老子究竟有没有这一个人呢?战国诸子,很喜欢称述到老子。最先可考的,是在庄子的书里。但庄子寓言无实,而且下面所引之各节,又未必是庄子亲笔。有些并出于西汉。但总在司马迁《史记》以前,并为《史记》所根据。[详细]

2019-09-17 20:10:42

国学经典解读 中国道家思想之开山大宗师--庄周 钱穆

有一次,宋国有一个曹商,奉宋王命使秦,大得秦王之欢心,获得一百辆的车乘回到宋国来。他去见庄子。他说:要叫我住穷巷矮檐下,黄着脸,瘪着颈,织着草鞋过生活,我没有这本领。要我一句话说开了万乘之主的心,立刻百辆车乘跟随我,这我却有此能耐。庄周说:我听说:秦王病了,下诏求医生。替他破痈溃痤的,赏一乘车。替他舐痔的,赏五乘车。做的愈臭愈下的,得车愈多。你也替秦王舐了痔的吧?怎么得这许多车!好了,请你快走开吧![详细]

2019-09-17 20:02:57

国学赏析 宋玉

《九辩》是一篇优秀的楚辞作品。王逸认为宋玉"闵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大概是一种揣测之词,事实上屈宋未必有什么师生关系。《九辩》主要是作者抒发自己落拓不偶的悲愁和不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例如说:"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详细]

2019-09-17 20:01:24

国学知识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的。千百年来,人民没有忘记他。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决心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精神的再现;千百年来,在人民反抗强暴、维护正义、维护祖国尊严的斗争中,我们也看到了诗人精神的再现。诗人的人格和诗人用心血写成的爱国诗篇,更滋育了后世的进步文人作家。许多进步文人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屈原爱国思想的影响,并且从他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中汲取了力量。[详细]

2019-09-17 19:55:25

国学赏析 屈原的其他作品

《九章》与《离骚》一样,是诗人在同腐朽的贵族集团进行激烈的斗争中产生的。因此,它也同《离骚》一样,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详细]

2019-09-17 19:52:43

国学赏析 离骚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溶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详细]

2019-09-17 19:49:48

国学赏析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约前340-前277),名平,是楚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博B闻W强Q记",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为楚怀王左徒,对内同楚王商议国事,发布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怀王起初很信任他。但那时楚国内外都有尖锐的斗争:在内政上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斗争,也表现为外交上亲秦与亲齐两派的斗争。[详细]

2019-09-17 19:47:40

国学赏析 楚辞的名称和来源

"楚辞"这一句词不知起于何时。《史记》在张汤的传中已经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汉初就有的。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详细]

2019-09-17 19:45:26

国学赏析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

先秦诸子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这两派思想在过去学者文人的头脑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常起着不同的积极或消极作用。一般说,儒家的入世精神是积极的,但维护封建秩序的说教却有不良的影响;道家对待现实的态度是消极的,但不肯同统治阶级合作,不肯同流合污的"清高"思想,在一定历史时期也有一些好影响。[详细]

2019-09-17 19:43:27

国学赏析 荀子 韩非子

战国晚期,儒墨两大学派内部分化,儒分为八,墨分为三。荀卿之儒与孟轲之儒在思想上是有许多显著不同的。如荀子的政治主张与孟子有同有不同。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兼称霸力,法后王,与孟子异。他主张"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反之,亦可归之卿相士大夫。(以上见《王制篇》)他虽然也说:"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但不承认汤武取天下,因为天下归之;不承认桀纣有天下,因为天下去之。[详细]

2019-09-17 16:37:49

国学赏析 庄子

庄子(前360?-前280?),名周,宋之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生平事迹不详。《庄子?秋水》篇载楚王使人聘庄子,庄子不应。《史记》以为楚威王。事虽未必可信,但就此与《列御寇》篇所载同样的事合看,可见庄子是一个苟全性命、不求闻达的人,也符合庄子敝屣富贵、淡薄利禄的隐士思想。[详细]

2019-09-17 16:34:49

国学赏析 论语 孟子

《论语》一书主要是孔子弟子所记,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孔门后学七十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中的称谓、体例和文章风格都不一致。据班固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从《论语》全书来看,决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班固这一判断和解释大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柳宗元《认语辩》据书中记曾子将死,去孔子之后已数十年,认为是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辑。那么,《论语》的成书至早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详细]

2019-09-17 16:32:39

国学赏析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据《汉书?艺文志》,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墨、道、法家的著作。[详细]

2019-09-17 16:30:52

国学赏析 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先秦的历史散文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的写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叙事文的影响。叙事散文在我国过去的历史著作中占有极高的地位,但它的渊源则远在先秦。司马迁作《史记》本是想要上继《春秋》的,不仅采用《尚书》和大量地采用《左传》、《战国策》的史料,而且汲取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例如《赵世家》极似《左传》,平原君、魏公子等列传又极似《战国策》。[详细]

2019-09-17 16:28:03

国学赏析 战国策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大批帛书,其中一部分,经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万行,一万一千多字,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详细]

2019-09-17 16:25:58

国学赏析 左传 国语

《左传》的作者,从来说法分歧。司马迁、班固都说是左兵明,班固并说左丘明为鲁太史。唐以后学者多有异议。《左传》记事到智伯灭亡为止,它的作者显然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至于这位作者是否鲁国太史,别无可考。但必然是一个充分掌握春秋时代诸侯各国史料的学者则毫无疑问。[详细]

2019-09-17 16:23:35

国学赏析 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

散文是在文字发明以后才产生的,是最适宜于实用的文学形式。由于文字的记录必须有书写工具,如帛泉纸笔之类。所以散文的发展虽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却非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不可。散文发展的最初阶段是很困难的。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上不得不力求简短,以致影响了散文的发展。后来手工业逐渐进步,文化工具有了改进,书写日益便利,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才有可能出现长篇大论的散文和有组织有系统的散文著作。[详细]

2019-09-17 16:20:40

国学赏析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详细]

2019-09-17 16:18:09

国学赏析 国风

"国风"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们在最后写定时,虽可能有所润色,有的甚至还被窜改,但依然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些周代民歌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同时也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它们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晶莹的珠宝。[详细]

2019-09-17 16:14:42

国学赏析 雅颂

雅诗为什么有大小之分,从前说诗者有许多争论。清代惠士奇《诗说》谓大小雅当以音乐来区别它们,如律有大小吕,诗有大小明,其意义并不在"大"、"小"上。我们认为风、雅、颂既是根据音乐来分类,雅诗之分大小,当然与音乐有关。[详细]

2019-09-17 16:11:54

国学赏析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而"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不算在内。《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它们的创作年代很难一一具体指出,但从其形式和内容的特点来看,可以大体确定:"周颂"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以[详细]

2019-09-17 16:01:23

国学常识 文学艺术的起源

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战国始于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战国时期,魏、赵、韩、齐、楚、秦、燕这七个诸侯强国,即战国七雄,连年征战,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秦国终于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详细]

2019-09-17 15: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