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第一首以海棠起,第二首以海棠收,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明白自然,若信口而出,其实用字精准,化用前人诗句也浑然无迹,体现出深厚的诗学功底,从中也可看出杨万里对江西诗派并非全然抛却,而是有所继承。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

宋代: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今天天气晴朗,春风和暖,正是家乡海棠开花的时候;我在梦中回到江西吉州吉水老家,看到了海棠一朵一朵都开了,这繁花就像美丽的锦绣堆起来似的。

此时虽大地回春,万物欣欣向荣,但人却老了;每年过了社日,燕子才飞回来。

春天像青又像白、不浓又不淡的天色,正是初晴景象;就在这春空里,柳絮将飞又落下。

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做的酒杯中来吧。

这里竹边有台榭,水边有亭子,风景秀美,环境清幽,不需要随从,独自一人在这里漫步就很好。

春天初暖,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

经过一番雨冲刷的园林,道路更洁净,显得更幽深;那刚飞出窝的小鸟更显得欢快,鸟啼声此起彼伏,悦耳娱心。

这里的风景固然美丽,可惜少了丰满美丽的海棠花;那故乡的海棠花已经辜负了两个寒食没见到了。

注释

社:社日。古时祭灶神(土地神)之日,有春、秋二社,春社是向社神祈请丰年之祭,秋社是收获后报谢社神之祭。

无那:无奈。

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末两句作者原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

参考资料:

1、黄珅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83-10842、章楚藩 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129-1313、作品白话译文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辑.

鉴赏

第一首诗开头点题,写春晴怀念故园(家乡)的海棠。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海棠,真的梦见家乡繁花似锦的海棠。当然,也不一定真的做了这种好梦,诗人有时喜欢假托梦境来表现极端想念。也就是借“有所梦”,来表现“有所思”。如果以为诗中写梦,都是真的做梦,那就被诗人瞒过了。写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表达思念之情。

颔联、颈联写梦醒之后,眼前所见之景。第三句,“万物皆春”明点“春”字。作者从春日海棠开花,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老了。春天,古时叫“青春”,后来,人在青年时期也叫“青春”。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很和谐的,都富有生气。可是这里却把春景和老人摆在一起,这不仅不协调,而且形成一种对比,是生气勃勃和衰飒老气的对比。这里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无限感慨,也激起了对春天的热爱。第四句,“一年过社”暗点“春”字。这里说的是春社。燕子是候鸟,过了春社日(春分前后),才从南方海岛上飞回。这一句和上句相呼应,以燕子飞回,补充说明“万物皆春”,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第三联出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像青像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景象。对句以直白之语,将柳絮将飞又堕的神态写出来。这柳絮像是要掉下来,却又飞上去,上上下下,来来往往,飘个不停。这一联也是形容“万物皆春”,使人感到天空也是春,柳絮也是春。最后一联说,无奈(无那)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遣诗)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美玉)做的酒杯中来吧。晋朝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说“秀色若可餐”,作者在这里一反其意,说春光“餐不得”;然而却又天真地设想:吟诗,让诗把它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正是用这种浪漫天真的构思,表现了作者热爱故园春光的真挚感情。

第二首诗首联拈出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上一首,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观察四周的景色。在这一首中,作者已由静观转入游赏,以下数句,都是游览所得,故其描写,更富有变化。“行”前加一“独”字,就突出了作者此时孤寂、无聊之情。中间两联,俱写眼前之景致,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眼前景色,固然很美丽,但诗人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因此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海棠,对景生情,顿生感慨。结句言自己辜负了两个春天。诗中所写春天景象,非不美好,而作者却有枉抛光阴之叹,可见眼前景色,徒增烦恼。诗人重笔叠写,也只是为了衬托此时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以及对故园海棠的无限怀念。

第一首以海棠起,第二首以海棠收,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明白自然,若信口而出,其实用字精准,化用前人诗句也浑然无迹,体现出深厚的诗学功底,从中也可看出杨万里对江西诗派并非全然抛却,而是有所继承。

戏说杨万里:人世清欢,足以抵挡所有的委屈和无奈!

杨万里,南宋诗人,一代名臣,后人多称他为诚斋,兼善诗文,其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其诗风素雅清欢,又有童趣,创“诚斋体”为世人称道,尊为诗宗。

一说到杨万里,就能想到荷花,当然,写荷花的诗并不少,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商隐的“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还有张籍的“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可在我看来,都不如杨万里诗中的荷花来得细致生动。

每一个经历过“背诵全文”的人,或许都忘不了那两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尤其是其中两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样是荷花,一个是初夏才露眉的菏叶未得舒展,一个是盛夏半亩方塘的潋滟美景。

清新与华丽,万物生长在诗中尽显,让人瞬间爱上夏天。

可是鲜有人知道,这两句极具“赤子之心”的诗句竟是杨万里年过半百写下的,此时的杨万里已在官场浮沉数年,却并没有影响他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万里无暇顾及周遭种种,纵使家国蒙难命运偏消,纵使几度起落流离,却依然对生活心怀热忱,留心于生活里的小情趣,万象俱来,返璞归真,着实难能可贵。

值得一说的是,杨万里一生写下很多诗,却在三十多岁焚诗毁稿,而后一反往日诗风,渐成“诚斋体”,即便这样,存世之作也达四千余首。就连存诗近万首的陆游都自愧不如,他在《谢王子林判院惠诗编》中写道: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

少年穷困,勤而上学

公元1127年,杨万里出生在吉州吉水的一个穷苦家庭,母亲早亡,但是他有一位平凡但伟大的父亲。

其父名为杨芾,酷爱读书,虽然家中经济并不宽裕,但就算忍饥挨饿节衣缩食,也要省下钱来购书和藏书。

虽然家境平平,却成了当地有名的藏书之家。

得利于这样的家庭环境,虽然生活穷困,但幼年的杨万里却在精神上饱受滋养,自小便熟读各类诗书,其父亲也十分重视杨万里的教育,不惜花费重金请来当地的名师高守道、王庭珪悉心教导。

杨万里曾写诗回忆幼年读书时的情景:

忆年十四五,读书松下斋。寒夜耿难晓,孤吟悄无侪。虫语一灯寂,鬼啼万山哀。雨声正如此,壮心滴不灰。——《夜雨》(节选)

杨万里也没让父亲失望,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才情,年纪轻轻赋诗写文皆有所成,可惜的是,早期的诗并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进士及第,初入官场

1150年,杨万里赴临安应试,未中。

又过了三年,二十六岁的杨万里再次赴临安参加考试。

这一年,杨万里和各地学子大咖云集临安府,那年,是一个科举大年,生源质量极高,名人辈出,陆游、范成大、虞允文、张孝祥皆在其列。

殿试中,皇帝亲临,各位才子各展拳脚、竞相绽放,一番激烈地较量后,张孝祥夺得状元,杨万里名列前茅,进士及第。

年少入仕,意气风发,做了两年参军之后。杨万里被派到基层去当县令。

1163年,因张浚推荐,杨万里调至临安府,未及赴任,就因父病归家看养,第二年父亲杨芾病故,杨万里在家服丧。

三年丁忧期满之后,杨万里回长安,此时的杨万里依然一腔济世报国之志,他写长篇政论《千虑策》,先后谒见名臣陈俊卿和虞允文。

《千虑策》让众人对杨万里刮目相看,他在文中直率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充分展示了杨万里的政治主张,或许因为太过激进,杨万里依旧未得重用。

1170年,再次做回了县令。官虽小,却有实权。

那一年南宋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个天下,都穷的厉害。

老百姓穷,交不上税,交不上税,国库就会空,然后国家就更穷!

流年不利,杨万里刚一上任,就赶上天下大旱,更是民不聊生,很多百姓因为交不上税被关进县城大牢。

杨万里虽然年轻,但也一眼能看出其中的关键问题所在,他深知是中间官吏们层层盘剥所致。于是他下令释放因为交不起税被关起来的百姓,每户发给一张通知书,放宽税额和期限,并严令不得抓捕和拷打交不起税款的农民。

当官就要为民做主,杨万里此举深得民心,百姓纷纷感恩戴德,很快便筹钱交税,不扰民而税赋足,一时之间传为佳话,各地纷纷效仿。

可能是气运到了,所谓知行合一,理论上有《千虑策》,在实践中又政绩突出深受爱戴,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不失为一个好官。

右丞相虞允文听说了杨万里的事迹后,非常赏识他,召他为国子博士,自此,杨万里在京任职。

一身正气,官场浮沉

距离中第,杨万里已经在官场十余年了。

按说能有此际遇,理当安分守己,好好过过富贵悠闲的小日子。

可杨万里,本性依然是一个书生,也许性格使然,当他看到大臣同流合污,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时,终究还是没忍住。

无法按捺住心中腾发的正气,遇不平不公之事,必奏之。

一身浩然气,为人直敢言,这是当时朋友对他的一致评价。

官场上这样的人总是容易不遭人待见的,不知不觉,就会得罪很多人。

一会是颇受器重的天子近臣,一会又是遭排挤的外官,漳州、知州、广东杨万里的足迹也踏过很多地方。

道法自然,诗入佳境

仕途不如意,在不断的浮沉之中,杨万里的诗也已经焕然一新。

当时流行的是“江西诗派”,一眼望去全都是效法唐诗气韵的“超级模仿秀”。

黄庭坚是这么写的,陆游是这么写的,范成大也是这么写的,大家全都一样。

杨万里却不甘心与此,人到中年,反而破釜沉舟,焚诗毁稿,将前半生诗作付之一炬,他先后学习王安石的七绝、晚唐的绝句,一次次地跋山涉水、寻幽探险,不断地思索、激发创作灵感。

当我们读到那首《小池》,终于看到了那个焕然一新的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除了自然风光,杨万里的笔下也多有童趣:

《宿新市徐公店 》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蓬头稚子步履不稳急急的追赶黄蝶,却因菜花与黄蝶一色,遍寻不着,小儿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藏在小小身影里的天真和稚气尽数显露。

《舟过安仁 》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晴空无云,两小儿却撑开了伞想让吹动船走,奇思妙想,饶有趣味。

从“师古人”到“师自然”,杨万里摆脱了所有的桎梏,开宗立派,“诚斋体”名留青史。

上书致仕,辞官归乡

再说到杨万里的仕途上,杨万里直言敢谏,终于惹恼了皇帝。

1188年,孝宗采纳翰林学士洪迈之议,以吕颐浩等人配飨高宗庙祀。杨万里力争主战名相张浚当配飨,指斥洪迈不俟集议、专辄独断,无异“指鹿为马”,因此惹恼孝宗。孝宗说:“万里以朕为何如主?”因而削去直秘阁,出知绢州。

1189年,宋光宗即位,光宗是杨万里的学生,登基后重新将他召入京城。

复召还朝的杨万里依旧一身正气,指摘时弊,无所顾忌。他曾一个月内连上三道奏折,要求光宗爱护人才、疏远奸佞,做到“一日勤,二日俭,三日断,四日亲君子,五日奖直言。”

1189年冬天,杨万里任接伴金国贺正旦使,也就是让他去接金国来宋的使者。

迎送金使,杨万里往来于江、淮之间,望着淮河以北割让给金国的故土,看着被战争涂炭的凄惨民众,深刻感受到山河破碎的耻辱和民不聊生的悲痛。

他初到淮河便写下著名的《初入淮河四绝句》,后自镇江过长江时又写下《过扬子江二首》,慨叹半壁沦陷的惨淡,抒发半壁偏安的怨愤,爱国主义情感真情流露:

《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过扬子江》(其二)天将天堑护吴天,不数崤函百二关。万里银河泻琼海,一双玉塔表金山。旌旗隔岸淮南近,鼓角吹霜塞北闲。多谢江神风色好,沧波千顷片时间。

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杨万里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最后一次被贬是在1192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不奉诏,得罪宰臣,因而改任赣州知州,杨万里未就职,八月谢病致仕,回归吉水。自此幽居在家,与世隔绝。

此后,朝廷三番复召杨万里回朝,他都一一谢绝。

想必此时的杨万里,已无心为政,更向往陶潜一般逍遥自在不被世俗所扰的心性。

病势家中,追谥文节

晚年后的杨万里也一直关注朝廷情势,独断专权的丞相,依然力主北伐,甚至还要启用一个68岁的诗人来全权指挥军事。这个诗人大家也很熟悉,他就是辛弃疾。

正当辛弃疾准备奔赴北伐前线时,一场疾病突如其来。大病之下他壮志未酬身先死,令人唏嘘感慨。

消息传到杨万里耳朵里,他一听说还要朝廷还要另外安排将领北伐,杨万里再也无法淡定,他给朝廷上了一封折子,在这封奏折中,他强烈谴责了当权丞相无视民意,一意孤行的行径。

写完奏折,又写了一纸遗书。

不久,溘然长逝,告别了他魂牵梦萦的赵宋江山和百姓,那一年,他八十岁。

六年后,朝廷宣敕,赐杨万里谥号“文节”。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矣励万世,此为文节。

如今我等纵观杨万里一生,无不心生敬仰。

他当官的时候,勤勤恳恳,仁政治民,给百姓以期限,不许官吏扰民,倒深得百姓爱戴。

他在朝野之中时,直言不讳,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却活的随性所欲。

他在君王身侧时,多加指点,忧国忧民,有诗句显露,亦有《千虑策》君道国势之计谋。

文人墨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是生于南宋,大厦将倾,一人之力,微若蝼蚁。

或许很多人都觉得,杨万里只是一个有着小情趣的诗人,因为他的诗中,从来都没有愤恨之语,哪怕是在最失意时写的《闷歌行》,字里行间,也尽是豪言讴歌: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近看两日远三月,气力穷时会自休。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杨万里最后上书的奏折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而事实上,当看到他的平生事迹,读了他临死前的那一封折子,才明白他是如此一位刚强坚毅的书生。

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唯有孤愤!

如此刚强坚毅,这是杨万里的气节!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6/7236.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