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隔浦莲近拍·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此词通过描写园圃中优美的夏景来寄寓思乡之情,写景极为细腻生动,抒情自然而深挚,章法也很绝妙。

隔浦莲近拍·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

宋代:周邦彦

新篁摇动翠葆,曲径通深窈。夏果收新脆,金丸落,惊飞鸟。浓霭迷岸草。蛙声闹,骤雨鸣池沼。

水亭小。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竹摇动着它是枝叶,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园林的深幽处。去收取果香四溢的新鲜脆嫩的果实了,金黄色的果实下落,惊起飞鸟。浓厚的雾气,岸边的青草,池中的青蛙。池塘蛙声的喧闹,和夏季常见的骤雨连在一起,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水亭很小,浮萍破损的地方,门前帘花,屋檐檐影颠倒了过来。他也和古代许多士大夫文人一样,在仕途不得意时,总是想归故乡。他因屏上所画吴山而联想到故乡山水,不觉在“困卧”中梦游故乡。只有在梦游中才“梦里不知身是客。”可以获得梦幻中的暂时慰藉。但梦是虚幻的,一觉来,依然面对令人厌倦的现实。

注释

隔浦莲近拍:词牌名。唐《白居易集》有《隔浦莲》曲,调名本此。此调疑为周邦彦自度曲。

中山:山名。据《景定建康志》载:“中山,在溧水县东一十五里,高是一丈,周回五里。”县圃:县衙所属的园圃。姑射亭:周邦彦为丽水县衙后圃的亭子所起的名字。据南宋强焕《题周美诚词》:“(周邦彦)于治后圃有亭曰‘姑射’,有堂曰‘萧闲’,皆取神仙中事揭而名之。”姑射,取自《庄子·逍遥游》,该文说:姑射山中有神人居住,这个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

新篁(huáng):新竹。翠葆(bǎo):原指饰有翠鸟羽毛的车盖,这里比喻竹子的枝叶。葆是盖子的意思。南朝齐谢朓《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子作》诗:“翠葆随风,金戈动日。”

“曲径”句: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园林的深幽处。语本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夏果”句:化用韩愈“冰盘夏荐碧实脆”诗意。脆果,新鲜脆嫩的果实。

金丸:原指金弹子。《西京杂记》:“韩嫣好弹,常以金为丸,所失者日有十馀,长安为之语曰:'苦饥寒,逐金丸。'”李白《少年子》诗:“金丸落飞鸟”,是此句所本。但此处金丸是喻指金黄色的果实。

浓霭(ǎi):浓厚的雾气。

沼:小水池。池之圆者为池,曲者为沼。

“浮萍”二句:化用张先《题西溪无相院》“浮萍破处见山影”诗句。

纶(guān)巾:亦称“诸葛巾”,是一种以丝巾带做成的头巾。羽扇:以鸟羽做成扇子。羽扇纶巾,是古代风流儒雅的士大夫的打扮。苏轼《念奴娇》词:“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

“困卧”句:用陶潜的典故,表示自己心情的恬淡。《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日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义皇上人。”

屏里吴山:屏风上画的杭州山水。吴山,杭州西湖东南的一座山,为西湖名胜之一。这是化用温庭筠《春日》诗:“评上吴山远,楼中塑管悲。”

江表:古人通常把长江以南称为江表。这里指江宁(今南京)、溧水一带。

参考资料:

1、刘扬忠.周邦彦词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6-782、叶嘉莹 王强.周邦彦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121-127

创作背景

此调标题为“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中山距江苏溧水县不远,周邦彦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春至绍圣三年(1096年)曾任江苏溧水令。此词当是作于此时。

参考资料:

1、刘扬忠.周邦彦词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6-78

赏析

此词通过描写园圃中优美的夏景来寄寓思乡之情,写景极为细腻生动,抒情自然而深挚,章法也很绝妙。

上片通过由远及近,由边缘渐至中心的方式描摹盛夏景色,勾勒出中山县圃姑射亭的环境。作者采用绿色作为主要的基调,然后在用暖色加以点缀,使用视觉和听觉,大大增强了对景色的主题感受。

“新篁摇动翠葆,曲径通深窈。”碧色的竹叶和幽径蜿蜒的小径,给人清爽舒适的感觉。夏日微风吹来,新篁摇曳,翠盖亦随之晃动,似觉凉生几席。作者善于观察,此处选择了一些最能反映夏季生活特点的典型景物,如新篁,只有夏季才有,秋冬的竹子不能叫新篁。

“夏果收新脆,金丸落,惊飞鸟。”夏季果实丰收,“新脆”二字最富妙用,一个“脆”字,概括了脆丰硕果实的赞叹,好像尝到了新鲜脆嫩的果实,似觉果香四溢,齿颊留芳。“金丸落,惊飞鸟”,化用了李白诗句“金丸落飞鸟”(《少年子》),运用如“金丸”色彩斑斓的词,令人目不暇接,此处金丸比喻夏果。

“浓翠迷岸草。”接着,作者目光转移到池塘。作者运用了最能唤起读者审美情趣的色彩美。夏季草木繁茂,江南大地成了绿色的海洋,眼前夏景,色彩斑斓,更富于迷人的魅力,令人神往。

“蛙声闹,骤雨鸣池沼。”郁郁葱葱的岸草,喧闹的蛙声,这些夏日里才有的典型事物被集中在一起来表现田园的生活,别有一番情趣。浓翠,形容岸草,比直接写青草富于美感。着一“迷”字,就涂上了词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赋予了青草以迷人的吸引力。尤其是对池蛙的生动描绘,骤雨前那种湿润的、带着泥土芳香的气味。如见其景,如闻其声。作者通过绘画布局手法,使盛夏景色的安排各得其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美的境界。

下片由写景到抒景。“水亭小。”周围环境描写缩小到词人具体住处,一座小小的临水亭院,水亭,亦即姑射亭。为本篇的主景。

“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这句化用杜甫诗“灯前细雨檐花落”。其实在杜甫之前,还有人用过“檐花”。丘迟诗“共取落檐花”,何逊诗“檐花落枕前”,李白诗“檐花落酒中”,李暇诗“檐花照月莺对栖”,都用了“檐花”,各人所写自不相同,不能尽合。周邦彦用“檐花”加上“帘影”只是化用前人诗句描写他所居亭院的幽美、闲静。与前所写环境之幽美互相组合,协调一致,更增进了环境的整体美。没有必要和杜甫所写的“檐花”用意相合。所以《野客丛书》不同意《苕溪渔隐丛话》的意见:“详味周用‘檐花’二字,于理无碍,渔隐谓与少陵出处不合,殆胶于所见乎!大抵词人用事圆转,不在深泥出处,其组合之工,出于一时自然之趣。”

“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由周围环境写到住所,由住所写到住所中的主人。从远到近,由大到小,范围逐步收缩,最后集中到人,足见其层次结构之谨严。“困卧”二字正与“水亭小”相呼应,表示他此时虽在避暑,但心情并不愉快。他有一首《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下片云:“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樽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枕簟,容我醉时眠。”这与《隔浦莲近拍》是同在溧水夏天写的。可见他在溧水任上心情苦闷,情绪消沉,有如社燕飘流之感。因此,他也和古代许多士大夫文人一样,在仕途不得意时,总是想归故乡。

“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作者从“卧”字起笔因屏上所画吴山而联想到故乡山水,不觉在“困卧”中梦游故乡。直到写到梦醒后,“依然身在江表。”一笔刹住不再往下说,他那失望、惆怅的心情,可以思而得之了。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对周邦彦词学艺术造诣的赞许,几乎是众口一词

调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进行多维度、多侧面精巧细腻的描摹,绘出环环相扣的连环形的情景逼真的工笔画。如《蝶恋花》,耳畔传来楼头古树上栖鸦的聒噪声,是月光过于皎洁使它受而栖止不定吧;没多久,又传来村头辘汲水的声音,已经是漏更阑的拂晓时分了。他将要告别这温馨的爱巢远出了,水远山长归期难ト,心潮起伏,教他怎能入睡呢?

他还是不忍心弄出声响 怕惊醒了她。她实在太累了,让她静静地睡会儿吧。她真的睡了吗?当她被轻轻“唤起”的时候,她的两眼却是清清亮亮的。仔细一打量,眼角上挂满了泪珠,摸摸枕头,红绵枕冷冰冰的,早被泪水湿透!朝夕相依,如胶似漆,一朝分手,再会何期?教她又怎么入睡呢?她之所以控制住自己,不让哭出声来。她想,他实在太累了,天明还要赶路哩,让他安静地休息会儿吧。

上片,诗人用工笔细描的手法,把这对爱侣难分难舍的惜别深情和相互体贴的缠绵爱意刻画得细致入微,俨然为我们分别给出两幅爱情心理画。眼看就要分手了,他俩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刺骨的霜风吹拂着她的鬓发,他仔细地端详着她,浓浓的爱意和深深的愧疚交汇心头:岁序将残,霜风欺鬓,如今尔后,天各一方,金闺弱质,独对庭帏,谁来抚慰这孤寂的灵魂?他眷恋彷徨,怎么也挪不开脚步;可是,纵有千言万语,也只不过更添百结愁肠,又怎么忍心听下去呢?他终于走了,天上,月没参横,北斗阑干,四周已是雄鸡唱晓!朝露未干,寒气袭人,形单影只,跋涉天涯……

教她怎能不牵肠挂肚呢下片,把这对恋人临别的情态和依恋的心理描画得细腻逼真又栩栩如生,俨然又是两幅爱侣分袂图。小词调动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段,运用工笔细描的技法,为我们绘出4幅彼此相依又层层进逼的爱情画面,构成一帧完整的富有缠绵爱意的别情图。耐人寻味的是:对周邦彦词学艺术造诣的赞许,几乎是众口一词;对周邦彦其人的评价却歧见迭出:《宋史·文苑传》是这么说的:“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这就使人费解了。

就两家资质说:《宋史》既是一个时代的实录,又代表那个时代统治者的声音;楼钥呢,既是南宋大文学家,又官至参知政事,手握重柄,一言九鼎。照理说,两家的声音不但有可信度,而且有权威性。可是,从两家说话内容看,《宋史》说他“疏隽少检”,意味着狂放不羁,无拘无束;楼钥却说他“委顺知命,人望之如木鸡”。显然是一副木讷寡言,反应迟钝的模样。这恰恰构成一种悖论式的性格描画,两者为什么会如此矛盾?再说,《宋史》虽然肯定他“博涉百家之书”,却又说他“不为州里推重”,可是,文中并没有披露他的劣迹。

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为什么会遭到州里鄙薄呢?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周邦彦的仕宦生涯,从他的行藏出处中,也许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周邦彦第一次由故乡钱塘进入汴京是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当时神宗推行新法,扩大太学招生,周邦彦被提为太学生。在太学就读4年后,也就是元丰六年七月间,周邦彦向神宗进献《汴都赋》,洋洋洒洒,长达万言,引经据典,文采斐然。文章的主旨是对新法的歌颂,博得神宗皇帝的激赏,于是很快被提拔为“太学正”,也就是管理太学训导的官员。

这时,周邦彦才28岁。春风得意,倜傥风流,对政治前景当然怀着理想的期望值。可以想象“疏隽少检”的浪漫豪情难免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于言谈举止间。又谁知好景不长,仅一年半时间,神宗逝世,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政,开始起用旧党。周邦彦本来无意介入党争,就是因为《汴都赋》歌颂了新法,在旧党心目中,认为是颠覆祖宗遗训,自然“不为州里推重”,也就在劫难逃地由太学正贬为庐州教授,不久又改为荆州教授,之后又改为溧水令。

初涉仕途就遭到如此沉重的打击,这对本自脆弱的心灵将罩上多么浓重的阴影!他在溧水4年多时间,这时候,离出京有10多个年头,自己也是年近半百的人了。“学道退然,委顺知命”正是他当时心态的准确描画。于是,他把溧水小亭取名为“姑射亭”。据《庄子·逍遥游》说,“姑射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他把厅堂取名为“萧闲堂”。他的意思显然是:从此将蝉蜕于尘垢之外,在亦官亦隐中打发剩余的岁月!“人望之如木鸡”,正是他此时的形象!

随着高氏逝世,元祐八年哲宗亲政,于次年改元为绍圣元年(1094),罢黜旧党,重新起用新党。周邦彦随之也被召还朝。可是面对波谲云诡、变幻莫测的官场,他彻底失去信心。当他重返汴京,途经荆州的时候,写了一首词,其中有这么两句,明显表现出对宦海浮沉的忧心忡忡,担心再次“风翻溅”,他再也点燃不起对政治前景的热望!他在《满庭芳》词中”“ 潮还说, 什么政治上的升沉进退、荣辱得失,这都是身外事,又何必去管它呢?还是常常举起酒杯,借酒浇愁吧!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6/7753.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