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秋思寄子由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此诗精雕细刻,瘦劲拗峭,体现了黄庭坚诗作瘦硬的特色。诗人曾说过:“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此诗正是他对上述主张的实践。全诗除第一句外,句句用典,但并不显得晦涩难懂,亦无斧凿之痕。

秋思寄子由

宋代: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川田野上草木枯萎凋零,知道季节已到了晚秋。天气渐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

老松饱尝人间世态,高卧云壑。要想把它拖走,如果没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是办不到的。

注释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的弟弟。苏氏兄弟都是宋代文学家,也都是黄庭坚的好友。

黄落:谓草木枯萎凋零。

小虫:指促织(即蟋蟀)。催:有催促之意,用拟人手法。功裘(qiú):古代天子赐给卿大夫穿的一种皮袄,其做工略粗于国君所穿的“良裘”。此处泛指冬天的裘衣。

阅世:经历时世。云壑(hè):云气遮覆的山谷。

沧江: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创作背景

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黄庭坚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他在草木枯黄的晚秋季节,殷殷思念着好友苏辙(字子由)。这时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张兵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01-502

赏析

此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光阴徒催人老”之意。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挽著沧江无万牛”,说没有一万头牛都拉不动老松,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做高卧云壑的老松,生动形象、 瘦硬蕴藉的语言有力地寄托了诗人拒绝与恶浊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慰勉之意。同时,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背死”和“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显得贴切自然。

此诗精雕细刻,瘦劲拗峭,体现了黄庭坚诗作瘦硬的特色。诗人曾说过:“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此诗正是他对上述主张的实践。全诗除第一句外,句句用典,但并不显得晦涩难懂,亦无斧凿之痕。

前人评黄庭坚诗,有所谓“草蛇灰线”之说,意即章法娴熟,结构细密,似断实连,不露痕迹。此诗正具有这样的特点。诗人感秋抒怀,但不明言,而把情融入景,写得十分含蓄,足见诗人笔力之高。

黄庭坚,坎坷的一生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不知道有没有提到燕人,他认识的人不多,也没有做过任何令人震惊或惊天动地的事情,因为他的成就并不太出名,今天我们在这里也是为了推广燕人。严道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词曲作家,公元前1030年(另一人称1037年),福州临川人(今南昌金县一带)。虽然严几路并不出名,但他的文字造诣并不低,迄今为止在世界上更出名的作品被誉为“临江仙子”的最佳产品。当时被人们誉为北宋十大词人之一,与此同时,燕几或北宋雅派的代表之一,可以看到其声誉和才华的下降。

更多的人知道的是,严刀仍然是北宋著名词曲作家晏殊的七个儿子,通常历史人物在谈论父子时,都称晏殊为大严师,而严师几次是萧炎。历史上的主播是一个孤军奋战、自力更生的人物,这本身就是总理的后裔,他本人非常有才华,但也有很多亲戚在法庭上担任重要职务,但是阎几个却从来没有拜访过这些政要,让他们的事业有所改善,所以阎几个生活中没有担任过任何重要职务。正是因为阎连科的“古怪”性格,他身边的朋友不多,现在有几个历史街区可以找到,北宋著名的庄家黄庭坚是它最好的朋友之一。公元1064年,黄庭坚第一次与阎王见过几次面,阎王几岁的那年,黄庭坚比他小一岁,从此两人成为知己,不时聚在一起喝酒,谈论世界。

黄庭坚对严几的才华,认为他的才华一时无人能比,无论是文章还是文字都是自己的。但是阎几这种个性傲气十足的人,从来不喜欢与官员相交,就连诗人苏轼想拜访他都被阎几回绝了,要知道当时黄庭坚是苏轼门下的人,看不到阎几道。阎连科和黄庭坚几年来,彼此非常熟悉,相互了解,历史书上也记载了两人之间发生的很多事情,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黄庭坚对阎连科的一些评论。当时,阎连科刚刚完成了他一生的作品《萧珊词》,邀请黄庭坚到《小山词》序言中,黄庭坚为了阎连科的作品几次,曾经提到关于阎连科这个人的四个疯子中的几个。第一个疯狂的是燕。在成为一名有权势的成员后,他周围的许多亲戚在法庭上找到了工作。

朝鲜的许多官员收到了他们父亲的随身行李,但严少数人从未利用他们为自己找工作,愿意当一名小法官。第二个迷恋是严几人都是聪明人,但他从来没有在法庭上利用自己的才华去寻找一个世界。第三个迷恋是早年燕氏家族非常优越和显赫,毕竟是有名的,财产也不少,但是燕氏几个会非常慷慨地帮助别人,这样他以后的生活就一直贫穷。这四个人迷恋的是颜几人仍然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显然别人背叛了他,他也仍然选择相信别人,认为别人是难以言喻的。看到黄庭坚的生活,我们哀叹在他的王朝里,除了当官员,似乎没有别的职业。只为官员读书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缺点。

黄庭坚的生活深受那个朝代的影响。他从小就很聪明,几乎所有他读过的书都不会忘记。他回答不出他的问题。可悲的是,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只住在奶奶家。黄庭坚受到哪个朝代的限制。我们可以猜想他年轻时不快乐。因为如果那个朝代的人没有父亲,他们就会被人瞧不起。然而,从他的生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开放,但是由于恶劣的环境,他安慰自己。哪个朝代的黄庭坚皇帝似乎不太开明。他经历过的几个皇帝都听了坏人的话,降职了他的官员。他的性格也可能不适合当官员。他直言不讳,敢于说出别人的错误。此外,当他是一名官员时,他只考虑下层阶级,这似乎侵犯了上层阶级的利益,所以他被别人陷害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了这么多,我还没告诉你黄庭坚是哪个朝代的人?他是北宋人,精通诗歌、歌曲、赋和书法。从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内心的自由和自由。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黄庭坚,生于1045年,卒于1105年,是北宋著名的大作家、书法艺术家、诗人、词作者、词楼。黄庭坚谷道士,生于1045年至1105年,与苏轼的伟大作家一样,被世人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和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诗、书法作品有很多,黄庭坚是一位优秀的官方文人,他曾为官方叶教授郭子建言、校书郎、作品《早罗》、《E书记》、《福州》等服务,但程侃并未等待,几次被贬谪,命运坎坷。

仕途坎坷的黄庭坚却磨砺成一代大家

黄庭坚,生于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是北宋末年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是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幼年便聪颖过人,书读了几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认为他是千里之才。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黄庭坚七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皇祐四年,黄庭坚八岁,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黄庭坚十三岁时不幸丧父,被舅舅李常接回家抚养。李常是当时有名的大藏书家,家中藏书近万卷。

在舅舅的栽培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二十三岁的黄庭坚考中进士,第二年,偕妻子孙氏到汝州(今河南)叶县担任县尉。过起了“县北县南何日了”的小吏生活。

熙宁初期,黄庭坚参加了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一职,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有一次,苏轼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已好久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是,他开始名震四方了。

黄庭坚二十五岁时,贤惠的妻子病故。思念亡妻时,写下了“真感生来不易销”这样的动人诗句。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今安徽太和)知县时,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此后,黄庭坚先后在河北、江西、山东做过小官。

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黄庭坚四十一岁时,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即位,任黄庭坚为校书郎兼《神宗实录》检讨官。就在这一年,黄庭坚见到了年长他八岁的苏轼。常和他来往的还有秦观、张耒、晁补之,这四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师友几人,意气相投,其乐融融。张耒体胖,最怕过夏天,黄庭坚就用“六月火云蒸肉山”的诗句来调侃他。

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黄庭坚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不巧,此时母亲生病,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三年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今安徽宣城)知州,后改知鄂州(今湖北武汉)。

此时,政治风云突变,新党主政,支持旧党的苏轼被迫踏上了流放之路,黄庭坚也被划为苏轼一派。为了寻黄庭坚的错处,《神宗实录》被政敌仿佛用筛子筛了一遍。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黄庭坚为检讨官主编的《神宗实录》多有诬陷不实之辞,命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并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都是没有验证的。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存疑的只有三十二条。其中,最要命的是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这还了得。于是,首先盘问黄庭坚,他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今重庆)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就诬告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移至戎州(今四川宜宾)。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愿意和他亲近。他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今安徽安庆)知州,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知州。

谁知政治风向再变,支持旧党的向太后死后,宋徽宗亲政,再用新党。上任仅九天的黄庭坚就被罢免了,去管玉龙观。起因是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不仅政见不一,还有一些宿怨,就是黄庭坚用文字游戏取笑过他。如今赵挺之当上了副宰相,报复的机会终于来了。转运判官陈举按照他的示意,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控他对灾害,幸灾乐祸,“诽谤朝廷”,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今广西宜州)管制。值得一提的是,赵挺之也是北宋著名文人,他还是李清照的公公,赵明诚的父亲。据说,赵明诚很喜欢黄庭坚的诗文,常抄来诵读,赵挺之便对儿子怒目相向。所以说,文人整文人,容易整死人。

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黄庭坚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了。五十九岁的黄庭坚拖家带口走到湖南永州,他留下家眷,孤身前酷热难当的宜州。

由于政敌的迫害,民房不让租,庙也不能住,黄庭坚最后的岁月是蜗居在城墙上破败的小戍楼里。

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 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贬所,终年六十一岁。此时,苏轼的坟头青草已经历四个寒暑,这两位政治命运相仿的大家被后世并称为“苏黄”,加上米芾蔡襄(也有说是蔡京),被称为“宋四家”,宋四家足以代表北宋书法的顶级水平。

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二月,门人苏伯固、蒋湋护送黄庭坚灵柩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宋高宗中兴,赠直龙图阁,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太常寺议谥“文节”。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6/8035.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