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送天台僧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全诗前三联皆是诗人想象的这位天台僧人远去的情景。首联“远梦归华顶,扁舟背岳阳”中的“扁舟”直接地将天台僧一路孤寂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背岳阳”点明了天台僧人的离去,即乘坐扁舟朝着背离岳阳的方向驶去,此处即交代出了诗人与天台僧送别的地点,又饱含了诗人对天台僧浓浓的赠别之情。颔联“寒蔬修静食,夜浪动禅床”是进一步想象天台僧在途中的情景,通过僧人的饮食与坐禅两个方面来表现出了僧人清心寡欲与孤寒清寂。

送天台僧

唐代:贾岛

远梦归华顶,扁舟背岳阳。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身心无别念,馀习在诗章。

注释

寒蔬:寒天生长的蔬菜;冬天食用的蔬菜。 南朝梁沉约《休沐寄怀》诗:“爨熟寒蔬翦,宾来春蚁浮。”

禅床:坐禅之床。宋张元干《喜迁莺令》词:“悬知洗盏径开尝,谁醉伴禅床。”

鉴赏

诗人贾岛早年曾经为僧,后虽还俗,但过去的蒲团生涯对他不能没有影响,他的诗中常出现的孤寒清寂,恬淡超然,也与此有密切的关系。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贾岛》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早年记忆中‘坐学白骨塔’、‘三更两鬓几枝雪,一念双峰四祖心’的禅味,不但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月落看心次,云生闭目中’一类诗境的蓝本,而且是‘瀑布五尺仞,草堂瀑布边’,‘孤鸿来夜半,积雪在诸峰’,甚至‘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的渊源。”所以,同样是禅诗,贾岛与王维就往往不一样。如果说王维是幽静空明的话,贾岛就是枯寒苦瘦,这首诗的境界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这也就告诉读者,研究作家,不能脱离他的个性、经历,否则,难免隔靴搔痒。

全诗前三联皆是诗人想象的这位天台僧人远去的情景。首联“远梦归华顶,扁舟背岳阳”中的“扁舟”直接地将天台僧一路孤寂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背岳阳”点明了天台僧人的离去,即乘坐扁舟朝着背离岳阳的方向驶去,此处即交代出了诗人与天台僧送别的地点,又饱含了诗人对天台僧浓浓的赠别之情。颔联“寒蔬修静食,夜浪动禅床”是进一步想象天台僧在途中的情景,通过僧人的饮食与坐禅两个方面来表现出了僧人清心寡欲与孤寒清寂。颈联“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僧人这一路之中大雁相伴,孤峰相随,更有猿啼之声在耳畔萦绕。这句中,一个“孤”字,一个“霜”进一步升华了僧人孤寒清寂的形象。尾联“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即说明了僧人的“心中无一物”,同时也是诗人的自比。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贾岛,如有来生,愿你仍是诗人

文:瑾口寓言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不好,不好,还是敲字妥帖;僧敲月下门。不对,不对,还是推字。”

这天的长安大街上,来了一个行为怪异的僧人。这僧人骑着毛驴,浑然不注意前方的交通,一直在自言自语嘟囔着“推啊敲啊”的字眼,边嘟囔还边做出推、敲的动作,仿佛正身在友人家门前,思考着是要推门进还是敲门进呢。

这个僧人就是贾岛。

贾岛出身贫寒,爱读书而又数年科考不中,无钱粮过活,不得已做了和尚。

虽然做了和尚,却是个俗心不净的和尚。或许别的和尚是因为看破了红尘,信仰了佛陀,当了和尚。贾岛这个和尚只是借着和尚的身份想吃口饭而已,有了饭吃,他就继续钻研起挚爱的诗来。

因此,他就这样神不守舍地在大街上“推敲”起来,正好京兆尹韩愈也从这条大街经过,便“撞”在了一起。韩愈作为京城官吏是有“司机”“秘书”“保镖”的,这样一个癫和尚胆敢闯入“皇家车队”,莫不是要行刺客之事?“保镖”们便把贾岛拘下毛驴带到韩愈面前。

韩愈问,“和尚你为何闯我车架?”贾岛好似没听见发问,只是见面前出现一个仪表堂堂气质不俗像是读书之人,反问,“我有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念完又觉得‘敲’字可以换成‘推’字,僧推月下门,你说,到底是敲字好还是推字好呢?”韩愈也是爱诗之人,这一问也来了兴趣恍如忘了惊驾之事,与贾岛你一言我一语攀谈开来,还这样成为了朋友。

韩愈在诗文上研究颇多,便经常指点贾岛,还勉励他继续努力,继续参加科考。可惜人的命运从来都是不可预测,贾岛听了韩愈的话,精心准备,甚至又还俗脱籍参加考试,仍是名落孙山。

而正如杜甫所说,“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悲催的命运,却给贾岛积攒下了诸多创作来源,激发了创作灵感。当时的唐朝,元稹、白居易的诗是主流,他们的诗都描写的是唐朝主流旋律,体现出晚唐一时的时代背景。而贾岛因为性情孤僻冷漠,诗文也是冷僻清奇,更见性情和艺术,在大唐诗界开辟出一条“非主流”道路。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平时的贾岛闲逸超脱,仿佛真的一位佛陀,而一到豪情迸发,却又如一个豪侠,“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真是一个矛盾体。

除了与韩愈亦师亦友,贾岛还有个至交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个游子不爱与人交往,却与贾和尚关系非常。苏东坡说“郊寒岛瘦”,贾岛的诗清奇冷冽,孟郊的诗也是充斥着世态炎凉。或许是因两个人都常年生活穷困潦倒,都是受过许多苦的人,因而更加能相互理解,两个人便常常来往,在一起咬文嚼字,探讨诗的字眼。“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首诗正是他们的生活写照。最后这两位生前的苦友,死后也一起在历史上留名,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凭着多年的坚持,贾岛虽终究中举,但仕途与他的生活一样,并没有多少起色。孟郊、韩愈两位好友先后离去,没了知己,作诗便如食之无味般难受,做官也做得颇不顺心,草草离世。

贾岛一生,虽因贫苦出家,却也是心向佛学,而又因求官还俗,对红尘还有很深的眷念,是一个时而超脱、时而入世的矛盾之人。他的生平苦楚,却仍醉心诗学认真“推敲”。

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

韩愈妙言,虽然没有在尘世找到人生价值,却从诗中找到了,诗就是他的人生。贾岛,如有来生,愿你仍是诗人。

关于贾岛的小故事

关于贾岛最出名的就是推敲的故事了。

推敲的故事,是发生在他当僧人的时候。那时候的他,还是在云游四方的哇。那是一个夜晚,他坐着自己的小毛驴,在路上缓缓的行走着。突然间走到一户人家,于是便诗性大发,创作了一首诗。可是在创作完之后,他读了几遍之后发现,有那么一个字,总好像在牵绊着自己似的。

于是他又坐着自己的毛驴继续的往前走,就在他往回走的时候,他撞上了坐着官轿里面的韩愈。在古代,官员或是帝王出行,平民百姓都是要纷纷让路的。因为想得太过于入迷,他竟然忘了让路,正好迎面撞上韩愈以及他的随从。坐在轿子里面的韩愈,听到了外面的动静,便打开轿子的窗帘,探着头看了看外面。

随从大声训斥着贾岛,韩愈下了轿子,去询问了一下情况。得知是因为在想一个字而觉得苦恼,从而忘了自己走在路上。韩愈听到是为了想一个字,顿时便来了兴趣,于是便向贾岛进一步询问是为了探求那个字。

贾岛将自己所做的诗,告诉了韩愈,说明了自己在推和敲之间的犹豫不决。那个时候,韩愈的才学也是人人都知道的,他想了一会,便告诉韩愈。这里的话,他觉得用敲字更好,这里因为夜深了,用—敲字更可以体现出夜深人静的寂静。

贾岛得到了韩愈的指点,突然之间明白了许多。同样,韩愈也因为贾岛的诗作,开始对他有了欣赏,在一些方面帮助他。随后贾岛还俗之后,在韩愈的指点下,去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屡次三番的失败,但是,后来也终于有了成就。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7/9824.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