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幽州台歌 赏析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带有一定的广泛性。表现在这首诗里的感伤情绪,和世俗的忧生叹逝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

登幽州台歌

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参考资料:

1、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110-111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参考资料:

1、王运熙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47

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带有一定的广泛性。表现在这首诗里的感伤情绪,和世俗的忧生叹逝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

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著名诗人陈子昂仕途多舛的一生

在武则天把持朝政时期,出了一位比较有名的诗人,他就是作品有“诗骨”之称的著名诗人陈子昂。青少年时期,陈子昂就十分关心时事政治,学习刻苦努力。二十四岁时,陈子昂进士及第,亦属意气风发之年。踏入政坛后,有才的陈子昂颇受武则天赏识,做了中央政府机关公务员,先后担任过麟台正字、右拾遗等职务。麟台是武则天时期秘书省的名称。右拾遗则是中书省低级谏官的名称,级别为从八品上。谏官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政策法规和相关制度,认为不妥的,有权向皇帝规谏。总之,在从政初期,陈子昂是侍奉皇帝左右的人物,级別虽然不高,但地位比较显赫。

武则天主政时期,发生过一起震惊天下的血案。御史大夫赵师韫在外出视察时,被一个名叫徐元庆的政府招待所(驿站)服务员刺杀。这么高层的官员遇刺,自然是一件爆炸性新闻,引得朝野关注、街谈巷议。徐元庆之所以要杀赵师韫,是为了替父报仇。他的父亲当年犯了事,被时任副县级干部(县尉)的赵师韫抓捕入狱,最后判了死刑。在如何处置徐元庆的问题上,朝中官员发生了比较激烈的争论。匪夷所思的是,当时占上风的观点,居然是徐元庆卧薪尝胆、替父报仇,是个大孝子。在倡导以德治国的大环境下,朝廷应当赦免徐元庆的罪行。

就在此案即将以这样的口径了结之时,陈子昂力排众议,写下了名文《复仇议》。这篇文章的核心意思是徐元庆犯罪事实清楚,按照法律必须判处死刑,不然就会破坏法律的尊严。徐元庆费尽周折替父报仇,其孝心倒也感天动地。为了引领孝义的社会风气,政府在处死徐元庆之后,可以采取一定方式,对他的孝行进行表彰宣传。最终,案子按照陈子昂的意见处理了。事情过后,陈子昂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把他的《复仇议》编写成判例,“永为国典”。而他的意见,竟然就被采纳了。这件事说明,陈子昂是个自我感觉极好之人。

陈子昂是个直言敢谏的官员。在任上,他忠于职守,给武则天提了不少意见,比如不能过于信任酷吏、滥杀无辜,不能崇武好战多让民众休养生息等等。也许是有些话戳到了武则天的疼处,也许是方式方法不得要领,陈子昂不久就失宠了,一度还曾被以反对武则天的“逆党”罪名关进了大牢。之所以这样,大约也与陈子昂的性格有些关系。史书这样评价陈子昂:“褊躁无威仪。”意思是说,他的心胸比较狭隘,性格比较偏执。

出狱后,陈子昂曾两次随军出征边塞,征讨少数民族部落叛。其间,陈子昂写下了一些反映边地民众疾苦、抒发报国无门壮的诗篇。第二次出征回朝之后,陈子昂以父亲年老体弱、需要照顾为由,向上级请了长假。回家不久,陈子昂就遭了大难。陈家是个大土豪,比较有钱。他们家乡的父母官(射洪县令)段简,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陈子昂的老父亲去世之后,段简找茬向陈家索要巨额贿赂。无奈之下,陈家给段简送了一大笔钱。但欲壑难填的段县长依然不满足,随便找了个借口将陈子昂抓进了大牢。在狱中,陈子昂受尽折磨,最后被迫害致死,年仅四十二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苍凉悲壮的《登幽州台歌》,倒是很切合陈子昂令人唏嘘感叹的一生了。

唐代文学家陈子昂为何被誉为“诗骨”?

一个人的外号,大多反映一个人的个人性格,特别是诗人的外号,基本上是反映了他的风格和思想。

李白风流潇洒卓尔不群,诗歌想象力若天外飞仙,所以被称为诗仙,杜甫是儒家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一生忧国忧民,写了大量感叹民众悲惨生活的诗歌,所以被称为诗史或诗圣,因为圣人总是忧国忧民的。而初唐晚期的著名诗人陈子昂,被称为诗骨,则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做人的风格,另一方面也是他诗歌精神的体现。

在了解他为什么是诗骨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著名文学评论家元好问的诗,他是这样评价陈子昂的: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元好问给了陈子昂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扭转了唐初以来宋齐梁陈的奢靡文风,是为唐诗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简直可以用黄金为陈子昂铸像。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在初唐时期的诗歌,一般是柔若无骨的,而陈子昂在诗歌实践上,是强烈反对这种柔弱无骨的文风的,他主张诗歌要有风骨。什么是风骨呢?我的理解是,诗歌要直抒胸臆,不去无病呻吟,要刚劲挺直而不是柔若无物,要反映大时代的时代精神,要反映时代的波澜壮阔,而不是靡靡之音。因此,陈子昂是推崇魏晋以来的魏晋风骨的诗坛领袖。

我们看陈子昂的诗歌,从一系列感遇诗到他的登幽州古台歌,都反映了这一点,这是从他诗歌的风格上来看的。

而从陈子昂的个人性格上来看,也称得上是个铁骨铮铮的人。他来自四川,带着四川人的豪情和骨气,他在那些当权的人面前,从来都是不卑不亢,从来不去卑躬屈膝。这种硬骨头也得罪了不少人,。他曾经两次被贬,越来越惨,最后在家乡被县令害死,尽管有人说是夺他的家产,也有人说是当朝的武氏派人暗杀了他。不管怎么说,是陈子昂的铮铮铁骨,成就了他的诗文,也要了他的命。

陈子昂生前没有留下诗集,他的朋友卢藏用帮他整理出版了诗集,据说在当时影响很大,简直可以和左思洛阳纸贵相媲美,这也是对诗骨陈子昂的一种安慰吧!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8/10860.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