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诗阅读 和湘东王夜梦应令诗 萧纪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昨夜梦君归,贱妾下鸣机。悬知意气薄,不着去时衣。故言如梦里,赖得雁书飞。

和湘东王夜梦应令诗

南北朝:萧纪

昨夜梦君归,贱妾下鸣机。悬知意气薄,不着去时衣。

故言如梦里,赖得雁书飞。

萧纪

萧纪(508年—553年8月5日),字世询,小字大智,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县)人。南朝梁宗室大臣,梁武帝萧衍第八子,梁元帝萧绎之弟。

自小勤学,不好轻华,封武陵郡王。历任彭城太守,迁益州刺史。治理蜀地,颇有政绩,拜征西大将军。

侯景之乱后,梁武帝去世。天正元年,为了和梁元帝争夺帝位,称帝于成都,年号天正,受到西魏韦孝宽和梁元帝的讨伐。天正二年(公元553年),父子为游击将军樊猛所杀,追谥为贞献王。

后世评价

历史以成败论英雄。萧纪死后被萧绎开除族籍,改姓饕餮。 [1]  除与梁元帝有仇的西梁政权尚追封萧纪为“丞相、武陵贞献王”外,梁元帝萧绎及以后的历代各朝皆视萧纪为叛臣逆子。他在益州的功迹也被否定得一无是处,但蜀地老百姓却没有忘记他。萧纪曾在彭山县东三十里操练水军,后人就在该处修建了一座寺庙称为“武陵寺”用以纪念他,可惜后来毁于战火。

遗迹考据

二十世纪初叶成都万佛寺出土了不少精美的南朝时期佛像,其中一尊阿育王像造于萧纪入蜀的当年(大同三年)。1995年考古专家在成都西安路发现了一尊圆雕的阿育王石造像,根据像后铭文确定建造时间是在萧纪称帝之际。阿育王意译为“无忧王”,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他在位时国势强盛,统一了印度大半疆域。这尊阿育王像折射出萧纪的雄心壮志,是目前四川境内残留不多的能让人联想到武陵王萧纪的古代遗物。

南朝文学的发展以追求新变为其特征,给后来唐代的诗派以重要影响

南朝文学的发展以追求新变为其特征。谢灵运扭转玄言诗风,开山水一派;鲍照则致力于七言诗的创作,并有意识地写作边塞题材;沈约把考辨四声的学问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创为四声八病之说,号为永明体,造成了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的一次关键性的转折;著名的宫体诗也是梁代文人庾肩吾“好为新变”的结果。

1.谢灵运与鲍照

谢灵运(385—433),小字客儿,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曾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谢灵运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力摹写山水的作家。《宋书》本传说他寻山陟岭,心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他的山水诗就是其游历的记述,饱含作者对山水白然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谢灵运的山水诗“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表现出作者对自然景物之美的高度敏感和刻画,再造而使之成为精美的诗歌意象的能力。

正因为这一点,所以他的诗“各章迥句”很多,如这些诗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池塘生舂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总给人以“如初发芙蓉,白然可爱”之感,使人不得不叹服作者状物巧似的深厚功力。

山水也是谢灵运心灵的象征形式。山水的形态、流动、颜色都与他的个性和心境有关。如这些句子:“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过始宁亍野》);“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登江中狐屿》)。其意境都以幽深、明丽、狐峭为特征,象征他那超拔流俗,孤芳自赏的情怀。

谢灵运诗的缺点是“颇以繁芜为累”。在写山水之后总喜谈玄说理,给人以终篇不协调的感觉,这说明谢诗尚未完全脱离玄言诗的影响。

但不管怎么说,谢灵运是这个时期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给后来唐代的王孟诗派以重要影响。另外,谢诗又尚雕章琢句,这为齐梁以后新体诗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出身寒微,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后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的诗可分为五言古体和乐府体二大类。五言古诗内容多为记述行旅及赠答酬唱,成就不如乐府。乐府有五言和七言,而七言尤为杰出。

鲍照一生不得意,其乐府诗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感,表现了寒门对世族大地主政治的不满。如《代放歌行》上半节写小人为利禄而奔竞,下半节设言贤君爱才,劝旷士出仕,以正言若反的语气曲折地写出了贤士受压抑的痛苦心情。

《拟行路难》第四、第五首则直抒胸臆,喊出怀才不遇者的悲愤和不平,表现了他孤直耿介的性格和对门阀社会傲岸不屈的态度。如《代出自蓟北门行》写将士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怀《代苦热行》写战争的艰苦;《代东武行》写军中的苦乐不均;《拟行路难》第十三、十四首则写远离故土的将士对故乡及妻子的怀念。内容范围极为广泛,为唐代高、岑边塞诗派树立了样板。

在我国诗歌史上,鲍照的乐府诗创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鲍照变乐府为七言歌行,创造了一种自由奔放、抒情性极强的诗体,开李白之先鞭。其次,鲍照的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且可以自由换韵,为七言诗走向近体打下了基础,七言诗自他以后影响日深,在诗歌史上成为与五言诗并行的重要诗体。

2.沈约、谢眺与永明体

齐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的著名诗人,沈约(441—513)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病必须避免,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一时诗人竞相使用沈约等人发现的诗歌音律,形成了新诗体,号为永明体。水明体的出现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大事,它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沿着它的道路,我国诗歌由白由发展的时代走向了遵循一定规律的格律时代。

谢眺是永明体的参与者,可以说是新诗体最成功的实践者。谢眺(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附近)人,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世称谢宣城。后为萧遥光诬陷,下狱死。

谢眺在谢灵运之后发展了山水诗,他一改谢灵运诗的富艳精工、典丽厚重,诗风趋于清新流丽,显得更为成熟。读谢眺的山水诗,其画面总给人以萧疏淡远的感觉。

如这些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汇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寒城-以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高斋视」事》)等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其白然秀逸,为后来诗人所折服。梁武帝就说:“不读谢眺诗,三日口臭。”沈约更称:“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谢眺致力于新体诗的创作,做到了平仄调协,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为五言律诗、五言绝句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严羽《沧浪诗话》说:“谢眺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说的就是他对五言律、绝诗形成的贡献。

3.梁陈宫体诗

《梁书·徐搞传》说:“摘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文体既別,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白斯而起。”据此,可知宫体诗乃太子家令徐摘首创后则为太子萧纲为首的东宫文人竞相效仿,由此才大有名声。作为一种新诗体,它究竟有些什么特征呢?

《隋书·经籍志》是这样概括的:“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上;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意即宫体诗写的都是关于女性的内容,风格轻靡绮艳。这个概括是符合实际的,但值得注意的冋题是,宫体诗的创作的目的?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9/15520.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