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奉和竟陵王经刘巘墓下诗 虞炎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下帷闻昔儒,窥园信且逸。聚学丛烟郊,栖遁事环筚。戢景谢归年,税驾空悠日。庭露已沾衣,松门向萧瑟。

奉和竟陵王经刘巘墓下诗

南北朝:虞炎

下帷闻昔儒,窥园信且逸。聚学丛烟郊,栖遁事环筚。

戢景谢归年,税驾空悠日。庭露已沾衣,松门向萧瑟。

悯悯神念周,依依惠言密。

作者生平简介

但据《南齐书·孝义传》载:“太祖(萧道成)即位,遣兼散骑常侍虞炎等十二部使行天下。”而散骑常侍之职,据《宋书·百官志下》谓:“秩比二千石。”非初释褐者所任,可知虞炎入世当在刘宋时。《南齐书·礼志上》载明帝建武二年,骁骑将军虞炎曾预议南郊祭天礼事,其卒年当在此以后。所以《南北朝文学史》载:“虞炎年辈较早,可能在宋末已踏上仕途,官至骁骑将军,其卒年最早也当在齐明帝建武中。”①《南齐书·列传三十三·文学》:“会稽虞炎,永明中以文学与沈约俱为文惠太子(萧长懋)所遇,意眄殊常,官至骁骑将军。”由此可知虞炎在贵族中的地位。《南齐书·孝义传》载,虞炎在萧道成称帝时已为散骑常侍,年辈当早于谢眺。②谢眺生于464年,虞炎年长于谢眺当生于464年之前。《南齐书·齐本纪上》:“高帝建元三年(481),命散骑常侍虞炎等十二人巡行诸州郡,观省风俗。”《南齐书·孝义传》:“太祖即位,遣兼散骑常侍虞炎等十二部使行天下”,是南齐建国之初,虞炎曾为散骑常侍。永明九年(491),萧子隆赴荆州就任刺史,谢眺随行,一时文士纷纷饯别赋诗,除虞炎外,有沈约、王融、范云、江孝嗣等,大多是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的文士。虞炎的《饯谢文学离夜诗》(《谢宣城诗集四》作《虞别驾饯谢文学》。《古文苑四》作《虞驾部饯谢文学离夜》)就是此时所作。考察官职可知,“驾部”当为尚书曹郎,“别驾”是刺史属官,当时竟陵王已经不兼任刺史,虞炎以散骑常侍转驾部而出东宫西邸,为文惠、竟陵所重。虞炎还有《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下诗》,刘瓛卒于永明七年(489),竟陵、随王、沈约、谢眺均有悼亡诗,由此可见虞炎与西邸文士关系之密。从以上可以证据得出虞炎有可能不是竟陵王集团的文士,而只不过与竟陵王关系亲近罢了。这种观点尚有待考证。沈约《怀旧诗》悼亡友九人:王融、谢眺、庾杲之、王谌、虞炎、李珪之、韦景猷、刘沨、胡谐之。《伤虞炎》云:“东南既擅美,洛阳复称才”,意为虞炎曾出使北魏。齐永明十一年,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魏迁都洛阳。次年,即郁林王隆昌元年,二国遣使互聘,齐使中当有虞炎。另外,此九人中,韦景猷无考,李珪之不知卒年,庾杲之、王谌卒于永明九年,胡谐之卒于永明十一年,王融卒于郁林王隆昌元年(494),谢眺、刘沨卒于东昏侯永远元年(499)。虞炎于明帝建武二年(495)时为骁骑将军,玩沈约此诗诗意,当作于入梁之前,即出为南清河太守不得志之时(500),则虞炎之卒,疑亦在永元元年(499)前后。①故虞炎生于464年前后,卒于499年前后,大致与谢眺同时,长于谢。

南北朝的文化

经由魏晋时儒学独尊的地位被破除后,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无君论”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游仙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南北朝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迅速,其中南朝风格偏向华丽纤巧,而北朝风格偏向豪放粗犷。南朝文学代表是骈文,讲究格律、词藻、用典,内容多脱离实际生活,抒发一些富贵闲愁,以庾信、应扬的文章为代表。而北朝代表人物是北地三才,即邢邵、魏收、温子升。叙事长诗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为代表。民歌方面,由与南北文化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即有“豔曲兴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的说法。在文学研究方面,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编选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这两部巨著都对后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道教影响了中国艺术及科学。例如《游仙诗》等文学,描述神仙飘逸之妙或藉由神仙之说抒发情怀。道教名士陶弘景、陆修静均擅长神仙文学 。 南北朝继承了汉代以来设官修史之制。宋设著作官(宋齐梁陈时官名及分职屡有更改),负责撰修国史(本王朝史)及帝王起居注。齐始有国史与前朝史之分。北魏亦设著作官及起居令史,使修史官与起居官逐渐分职。北齐始设史馆(或称史阁),为专门修史机构,影响中国日后的官方修史制度。西魏、北周亦设著作官制度。南北诸朝又有大臣监修史书 。此外,南朝梁时始行编修武帝、梁元帝的“实录”,是为唐代开始一朝接一朝修实录的滥觞 。纪传体断代史书在南北朝史学仍占一席位。官修的有如沈约《宋书》、萧子显《齐书》、魏收《魏书》 ,私修的有如范晔《后汉书》 。反映社会各种状况的史书,亦在南北朝盛行。如范晔《后汉书》、沈约《宋书》当中新增“独行”、“逸民”(或“隐逸”)、“列女”等类传记各种人物面貌;宗教史籍有慧皎《高僧传》 ;记述寺院建筑的有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地理类著作方面,以郦道元《水经注》为南北朝集大成之作 。少数民族历史亦因五胡各族建割据政权而深受重视,成就较高的有崔鸿《十六国春秋》 。谱学(或叫谱牒学、家谱学)在南北朝门阀政治影响下而大盛一时。各豪族郡望为求巩固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乃撰修家牒,以彰显自身血统、门第及婚宦。继家谱出现后,又有了家谱学的研究,当时便出现“统谱”、“百家谱”等书籍 。南北朝的注史之学,具代表性的有如裴松之《三国志注》。裴注着重资料搜集、补充史事,不再局限于对音训及解释史文,对中国的注史方法产生有相当影响。裴松之对史料相互考异,日后史家有所继承,如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考异》。裴注里又有对前代史家的评论,这推动了中国史学批评的发展 。 六国晚期出现改革道教的寇谦之,他受东晋灵宝派的影响,制作《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等经八十余卷,在精义经理方面无所创新,却明确声称要清理道教,除去五斗米道的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严格斋戒礼拜,使道教组织更为严密,道规教仪更为完备。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于北魏开始流行。人们对菩萨的信仰十分流行。随著佛教的传播,发展佛像、壁画、石窟寺院等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成为中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此后佛教又加入密宗、禅宗等新教派,逐渐中土化。 南北朝时艺术兴盛,南方以绘画为主,北方以雕刻塑像为主 。画论、画史在此时期已建立,如谢赫的《画品》,提出绘画品鉴的六法,而其中的“气韵生动” 说更被历代画评家奉为最高水准。在佛像石窟雕像上,北朝石窟造像,著名的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 。石窟艺术最雄伟的是云冈20辜的座像。佛像容貌丰满,两肩宽厚,衣褶线条紧贴身躯而雕,庄严中寓有慈祥,表现出佛的胸怀气度。彩塑最好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像,含蓄微笑的神态,给人以恬静的美感。洛阳永宁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残像最为精致,面目传神。随著山水诗的出现,长期以来的以表现人物为主的绘画传统开始转变,山水景色也成为绘画的内容。南朝还有不少以人物画著称的画家,也有人在团扇上画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山水。南齐谢赫撰著了研究绘画理论的《古画品录》,而他所总结的“六法”,已不仅限于人物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南朝陵墓雕刻方面,历代帝王、贵族陵墓前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等。石兽又称避邪,由狮子造型演变而来,有驱邪、求福或升天之含意。其中已齐武帝陵前的天禄(双角石兽)、齐景帝陵前的麒麟最具代表。风格承袭汉代石兽雕刻,善于利用整块石材,以洗练的手法表现雄伟的气势。魏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青年期,其中南北朝的碑刻是楷书的宝库。北朝碑刻即所谓的魏碑书法,魄力雄浑,气象浑穆,体态多变,著名的有《龙门二十品》、《张猛龙帖》、《郑文公碑》、《石门铭》等,以及众多的墓志铭文。南朝有名的碑如《爨龙颜碑》、《瘗鹤铭》等 。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9/15575.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