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赏析 泛海 王守仁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诗歌头两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原”说明人世一切的艰难挫折,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只不过如同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尽管这海上风云变色、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了什么?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王守仁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能达到心灵的纯明境界。

泛海

明代:王守仁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切艰难险阻,在我看起来,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云,不应停滞于心中,而天空的颜色,是洁净湛蓝的。

夜深人静时,我思考着国家的命运,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尽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涛一般。我将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艰难险阻的挑战。

注释

飞锡:锡杖,即和尚的禅杖。多指和尚云游,作者借此表达他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天风:天地之正气的意思。

参考资料:

1、根据百家讲坛《传奇王阳明》系列讲座04(锦衣卫的追杀)整理

创作背景

公元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王守仁因仗义执言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刘瑾还派人对他进行暗杀。王守仁急中生智,做出投江自杀的假象,搭上了前往福建的商船。不料,当他坐船行于海上,却遇上大风暴。王守仁此时却毫不畏惧地坐在船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泛海》。

赏析

《泛海》这首诗意态潇洒,有一股正义的豪情,表达了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他主张的“心学”和开创的阳明学派在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王阳明的学说打破了当时理学家们对于“人”的钳制,解放了一大批人的心灵世界,渐渐成为思想界的一种风尚。

诗歌头两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原”说明人世一切的艰难挫折,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只不过如同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尽管这海上风云变色、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了什么?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王守仁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能达到心灵的纯明境界。

在诗歌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更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心中此时的感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说在这“静谧”而辽阔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着锡杖(高僧手持的一种法器),驾着天风,在月光下飞越“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命悬一线的惊险航程,在诗人笔下竟成了如此富有诗意的一次旅行。说到“静”字,还有一个故事:唐代禅宗高僧惠能有一次听两人辩论说风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却说,都不是,是你们的心在动。王守仁的“心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从《泛海》的创作背景看,《泛海》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洒脱的心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评价王阳明心学时曾说过四个字“自尊无畏”,这四字从《泛海》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相关阅读

王守仁人物评价

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

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王世贞: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文章之最达者,则无过宋文宪濂、杨文贞士奇、李文正东阳、王文成守仁。理学之逃,阳明造基。王伯安如食哀家梨,吻咽快爽不可言;又如飞瀑布岩,一泻千尺,无渊渟沉冥之致。

李贽:阳明先生在江西与孙、许同时,则为江西三忠臣。先生又与胡端敏、孙忠烈同举乡荐,曾闻夜半时有巨人文场东西立,大言曰:“三人好作事!”已忽不见,则在浙江又为三大人矣。且夫古之立大功者亦诚多有,但未有旬日之间不待请兵请粮而即擒反者,此唯先生能之。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时有一朝廷,若不见有朝廷为胡虏所留者。举朝晏然,三边晏然,大同城不得入,居庸城不得入,即至通州城下亦如无有,此则于少保之勋千载所不可诬也。若英宗北狩,杨善徒手片言单词,欢喜也先,遂令也先即时遣人随善护送上皇来归。以余观之,古唯厮养卒,今仅有杨善耳。吁!以善视养卒,则养卒又不足言矣。此皆今古大功,未易指屈,则先生与于与杨又为千古三大功臣焉者也。呜呼!天生先生岂易也耶!在江西为三大忠,在浙江为三大人,在今古为三大功,而况理学又足继孔圣之统者哉?

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沈德符:惟王文成以理学建安壤,遂开国封,固书生之希固书生之希构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异禀,其用兵几同韩、白(韩信、白起),而见罗亦以良知余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

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景昉:王新建(守仁)能用度外人,收罗甚富,如致仕县丞、捕盗老人、报效生员、儒士、义官、义民、杀手、打手等,皆在笼络奔走中,即土目亦为心死。大都眼高襟豁,从学问澄彻来。

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纪昀: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张廷玉: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

严复: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启超: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章太炎: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三岛毅: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高濑武次郎: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钱穆: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

相关阅读

明代文学风气的变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形式,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反映的是时代风貌。

“台阁体”书法

明前期的文学艺术创造主要体现的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主旨,台阁体文风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台阁体”的诗文皆平和安闲,雍容雅正,诗文反映的都是上层生活,迎合帝王的喜好,对社会生活很少关注,更谈不上艺术创造了。 弘治年间,一种新的文学流派渐成文坛主流,它就是“前七子”的复古文风。 前七子是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当时内阁首辅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他们是鉴于文坛台阁之气、八股文风严重脱离现实社会,欲通过文风的改变挑战唐宋以来的“道统”文学风气,以达到揭示社会问题、谋求新的发展途径的目的。

李梦阳 他们的复古主张因切中时弊,很快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这在明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方面说明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二是他们对改变现实所做的努力,三是他们的哲学思想对理学思想的反思与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前七子”思想大行其道之际,也正是阳明心学广泛传播之际,主旨思想并不统一的两派在当时的社会都能大行其道,恰恰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现实的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共同的努力和追求。 “前七子”流派之后,又有“后七子”之称,他们的并称是因为都有“复古”的旗号。 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成员还有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后七子时代,时值嘉隆万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些文坛领袖继承“前七子”之遗风,继续提倡复古,他们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主流。

像前七子中一些人过分强调了在格调方面刻意模拟汉魏、盛唐诗歌,甚至将一些结构、修辞、音调上的问题视为不可变动的法式一样,“后七子学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他们都受到公安派和竞陵派的抨击。 公安派和竟陵派是出现在明后期的重要文学流派,他们都深受阳明心学及其余裔的影响,呈现鲜明的晚明时代特色。

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因三人是公安(今属湖北)人而得名。 公安派以“性灵说”对抗前后七子的复古观点,执“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主张文学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才能做到直抒胸臆,不事雕琢。

竟陵派的代表人物钟惺和谭元春因同为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而得名,著名学者尚有蔡复一、张泽、华淑和刘侗等人。 竟陵派和公安派一样,主张“性灵说”,倡导“幽深孤峭”风格,反对拟古之风。 不过,他们所宣扬的“性灵”与公安派不同之处在于“幽深孤峭”风格的不同,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追求字意深奥。 这实际上使竟陵派文风因过于求新求奇,反而出现“艰涩隐晦”的弊病。

在思想文化解放的大前提之下,与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发展相适应,相伴而来的是“市民阶层”这一新兴阶层的兴起和真正意义上城市的产生,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活方式的转变 和市民文化的勃然兴起。 后者典型的标志即该时期通俗小说的大量涌现,话本是基层市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加之民间私人印刷业繁盛,促使白话小说达到高峰,这反映了当时人们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商业化。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以神仙故事、历史公案、言情咏物和日常生活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代表作品有《三宝太监下西洋》《封神演义》《列国志传》《英烈传》《石点头》《醉醒石》等,其中以《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金瓶梅》等最具代表。 短篇小说的创造极为丰富,出现了一批短篇小说集,代表作品有明末著名书商、文人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等。

明朝的艺术创作也反映了当时学风与文风的变迁。 艺术创作的形式包括戏曲、绘画和书法等。 虽然明初中央对戏剧、曲艺有所限制,但明代的戏曲在元杂剧的基础之上仍有所发展,像明初封藩在开封的周宪王就长于戏曲创造,著有杂剧数十种之多。 明代的绘画继承了宋元画风,内容以山水和人物居多。 明初的宫廷绘画占据画坛主流,代表者有赵原的山水和边文的花鸟画。 明宣宗热衷书法和绘画,时有浙江画家戴进,仿南宋院派画法,形成“浙派”风格,作品雄浑大气。

明中叶以后的江南,吴派风格领先画坛,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等人吸取了五代、元朝文人画传统,把画、诗和书法融为一体,山水画意境幽远,颇赋文采。 明末画坛的巨匠有董其昌、陈洪绶和仇英等人,他们的人物画作是中华艺术的珍品。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tangshisongci/201909/15892.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