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赋得古原草送别


来源:遍地文学 作者:浅见

古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有一次枯干,一次繁盛。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长出来了。伸向远方的野草,遮盖了古老的道路,在晴朗的阳光下面,碧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离别之情如绵绵的野草,长满了胸怀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注释】

⑴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⑵ 枯:枯萎。荣:繁荣茂盛。

⑶ 远芳:蔓延到远方的野草。侵:侵占,覆盖。

⑷ 晴翠:晴朗的阳光下一片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⑸ 王孙:贵族子孙、公子,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⑹ 萋萋:野草盛的样子,形容野草连绵、茂密。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有一次枯干,一次繁盛。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长出来了。伸向远方的野草,遮盖了古老的道路,在晴朗的阳光下面,碧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离别之情如绵绵的野草,长满了胸怀。

【题解】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字乐天,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白居易出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少年时,为避兵乱,往来于吴越间,颠沛流离,颇尝艰辛。白居易自幼聪慧,贞元三年,自江南至长安,拿着诗去见当时名士顾况,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句倍受赞赏。贞元十六年中进士,三年后与元稹同授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召回长安,连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子左赞善大夫。官终至刑部尚书。武宗会昌六年,75岁去世。

白居易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是中唐通俗诗派的代表作家,写了大量讽喻诗,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的带有感伤色彩的长篇叙事诗特别著名;写景诗中也有许多佳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只有16岁。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题外】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了名字,也许对白居易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吧,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不禁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全国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原文地址|http://www.bdwenxue.com/gudaiwenxue/guoxueshangxi/201905/4965.html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浅见

 
最新评论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
-->
-->
-->